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大病宜灸-原文
医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针艾故也。
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
如伤寒、疽疮、劳瘵、中风、肿胀、泄泻、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等证。
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
又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
故《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
补接真气,即此法也。
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
仲景毁灸法云∶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余观亘古迄今,何尝有灸伤筋骨而死者!
彼盖不知灸法之妙故尔。
(《灵枢》论虚而至陷下,温补无功,借冰台以起陷下之阳耳。)
若仲景所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
脉而至于微矣,似有似无,则真阳已漓,又至于数矣,则真阴已竭,阴阳漓竭,灸亦无益。
但有炎焰而无温存,宁不焦骨伤筋而血难复?
非毁灸也。
孙思邈早年亦毁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
昔曹操患头风,华佗针之,应手而愈,后佗死复发。
若于针处灸五十壮,永不再发。
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不焦枯皮肉乎?
曰∶否。
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荣养故也。
若真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
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
唯是膏粱之人,不能忍耐痛楚,当服睡圣散,即昏不知痛。
其睡圣散余自用灸膝神效,放心服之,断不误人。
(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谓见身说法,其言诚真,其心诚切,其论诚千古不磨之论,无如天下之不信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大病宜灸-译文
医生治病常用灸法,就像煮菜需要柴火一样,现在的人不能治愈重病,主要是因为不知道使用针灸和艾灸的缘故。世界上有上百种重病,如果不使用灸艾和丹药,怎么能够挽救生命,让病情好转呢?比如伤寒、疽疮、肺痨、中风、肿胀、腹泻、久泻、喉咙痹阻、小儿的急慢性惊风、痘疹黑陷等病症。如果灸治晚了,真气已经耗尽,即使灸治也没有用了;如果能及早灸治,自然阳气就不会断绝,生命就会坚固。
又比如,世俗中的人使用灸法,通常只灸三五十次,却不知道去除小病可以很快治愈,但要巩固生命根基就困难了。所以《铜人针灸图经》中说:所有重病都适宜灸脐下五百次。通过这种方法补充真气。
如果是为了去除风邪和四肢的小病,通常只需要灸三、五、七次。张仲景批评灸法说:火气虽然微弱,但内攻有力,会烧伤骨骼和筋络,血液难以恢复。我观察从古至今,哪里有过因为灸法烧伤筋骨而死亡的!他们大概是不了解灸法的妙处。
《灵枢》中提到虚证到了极点,温补就没有效果,需要借助冰台来激发下陷的阳气。《灵枢》还提到,如果脉象微弱,慎不可灸。脉象微弱,看似有似无,说明真阳已经衰弱;如果脉象到了数脉,说明真阴已经耗竭。阴阳都衰弱了,灸法也没有用了。如果只有火焰而没有温暖,难道不会烧伤骨骼和筋络,血液难以恢复吗?这并不是在批评灸法。
孙思邈早年也批评过灸法,到晚年才相信,他说:火灸,有很大的神奇功效。过去曹操患有头痛,华佗用针灸治疗,立刻痊愈,但华佗死后头痛又复发。如果在针灸的地方再灸五十次,就永远不会再发作了。有人说:人的皮肉最娇嫩,五百次的灸量,难道不会烧焦皮肉吗?孙思邈回答说:不会的。对于已经死去的人,灸二三十次,肉就会烧焦,因为没有血液滋养。如果真气还没有耗尽的人,自然气血流通,荣卫环绕,即使灸千次,也不会烧焦。
因此,治病必须先判断生死,如果真气已经耗尽,即使灸治也没有用了。只有那些富贵之人,不能忍受疼痛,可以服用‘睡圣散’,这样就会昏昏欲睡,不知道疼痛。我自己的经验是,用‘睡圣散’配合灸法治疗膝盖疼痛非常有效,放心服用,绝对不会误人。(用救治自己的心去救治别人。所谓以身说法,他的话真诚,他的心真诚,他的论述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只是天下的人都不相信而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大病宜灸-注解
灸:一种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燃烧艾草或其他药物在人体特定穴位上产生热效应,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温经散寒、扶正祛邪的目的。
薪:燃烧的柴火,这里比喻治疗疾病所需的工具或方法。
针艾:针灸和艾灸的合称,针灸是指用针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艾灸则是使用艾草进行温热刺激。
丹药:中药中的一种,通常是指经过特殊加工提炼的药物,具有强烈的药效。
劫:指疾病对生命的威胁,这里用来形容疾病严重。
伤寒:中医病名,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
疽疮:中医病名,指皮肤上的一种恶性疮肿。
劳瘵:中医病名,指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痨等。
中风:中医病名,指因气血逆乱引起的突然昏仆、半身不遂等症状。
肿胀:中医病名,指身体局部出现肿胀的症状。
泄泻:中医病名,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的症状。
久痢:中医病名,指慢性腹泻,大便次数多,持续时间长的症状。
喉痹:中医病名,指咽喉部位出现不适,如疼痛、异物感等症状。
急慢惊风:中医病名,指因风邪引起的突然抽搐、昏迷等症状,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痘疹黑陷:中医病名,指痘疹病严重时,痘疹变黑并深入皮肤的症状。
壮:针灸术语,指艾灸时燃烧艾草的量。
脐下五百壮:指在脐下穴位进行艾灸,每次灸五百壮。
真气:中医术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力量。
阳气: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热能,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真阴: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阴液,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阴阳: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两种相反相成的物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平衡。
焦骨伤筋:指因艾灸过猛导致的骨骼和筋脉损伤。
血难复:指因损伤导致的血液难以恢复。
微数之脉:中医术语,指脉搏微弱而急促的脉象,通常表示病情危重。
炎焰:火焰,这里比喻艾灸的热度。
温存:温和、关怀,这里指艾灸时的温和手法。
膏粱:指富贵人家,这里指富贵之人。
睡圣散:一种药物,具有安神定志、减轻疼痛的作用。
膝神效:指对膝盖部位的治疗效果显著。
见身说法:佛教用语,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来教导他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大病宜灸-评注
医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针艾故也。
这句话将灸法比喻为煮菜所需的薪火,强调了灸法在治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医之治病’指的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用灸’即使用灸法。这里指出,现代人在治疗大病时往往忽略了灸法,这是导致无法治愈大病的原因之一。‘针艾’指的是针灸和艾灸,两者都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此句揭示了中医治疗中灸法的重要性,以及现代人对传统疗法的忽视。
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如伤寒、疽疮、劳瘵、中风、肿胀、泄泻、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等证。
此句列举了百余种大病,说明这些疾病如果不使用灸艾和丹药,很难挽救生命。‘世有’意为世界上有,‘大病’指的是严重的疾病。‘灸艾’和‘丹药’都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表示治愈疾病,挽救生命。此句强调了灸艾在治疗大病中的关键作用。
若灸迟,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阳气不绝,性命坚牢。
这句话说明了灸法治疗的时间节点对于治疗效果的重要性。‘若灸迟’指的是治疗时间过晚,‘真气已脱’表示人体的正气已经耗尽,‘虽灸亦无用’说明即使使用灸法也无法挽救。‘若能早灸’则表示如果能够及时治疗,‘自然阳气不绝’意味着阳气能够持续,‘性命坚牢’表示生命得以稳固。此句强调了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又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
此句批评了当时人们使用灸法的不当。‘世俗用灸’指的是社会上普遍的灸法使用方式,‘不过三五十壮’表示使用的灸量很少。‘去小疾则愈’指的是治疗小病可以治愈,‘驻命根则难’说明治疗大病则较为困难。此句指出了灸法使用中的误区。
故《铜人针灸图经》云∶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补接真气,即此法也。
这句话引用了《铜人针灸图经》中的内容,指出治疗大病时应使用较多的灸量。‘铜人针灸图经’是中医针灸的重要著作,‘宜灸脐下五百壮’表示建议在脐下使用五百壮的灸量。‘补接真气’指的是补充人体的正气,‘即此法也’表示这就是这种方法。此句强调了灸法在治疗大病中的具体应用。
若去风邪四肢小疾,不过三、五、七壮而已。
此句说明了治疗风邪四肢小疾时,使用的灸量相对较少。‘若去风邪四肢小疾’指的是治疗风邪引起的四肢小病,‘不过三、五、七壮而已’表示只需要使用三到七壮的灸量。此句说明了不同疾病需要不同的灸量。
仲景毁灸法云∶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这句话引用了张仲景对灸法的批评。‘仲景毁灸法’指的是张仲景对灸法的否定态度,‘火气虽微’表示灸法使用的火气很小,‘内攻有力’说明灸法内部的治疗力量强大,‘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表示可能会造成骨头和筋的烧伤,血液难以恢复。此句反映了张仲景对灸法的担忧。
余观亘古迄今,何尝有灸伤筋骨而死者!彼盖不知灸法之妙故尔。
这句话是对张仲景观点的反驳。‘余观’表示作者观察,‘亘古迄今’指的是从古至今,‘何尝有灸伤筋骨而死者’表示历史上从未有因为灸法而造成筋骨损伤死亡的情况,‘彼盖不知灸法之妙故尔’说明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灸法的妙处。此句强调了灸法的安全性。
(《灵枢》论虚而至陷下,温补无功,借冰台以起陷下之阳耳。若仲景所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
这句话引用了《灵枢》中的内容,说明了在特定情况下不应使用灸法。‘《灵枢》论虚而至陷下’指的是《灵枢》中关于虚证导致病势下陷的论述,‘温补无功’表示温补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无效,‘借冰台以起陷下之阳耳’表示通过其他方法来提升阳气。‘若仲景所言微数之脉’指的是张仲景所说的脉象微弱而数的情况,‘慎不可灸’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应谨慎使用灸法。此句强调了灸法的适用范围。
脉而至于微矣,似有似无,则真阳已漓,又至于数矣,则真阴已竭,阴阳漓竭,灸亦无益。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在脉象微弱而数的情况下不应使用灸法。‘脉而至于微矣’表示脉象微弱,‘似有似无’说明脉象不清晰,‘真阳已漓’和‘真阴已竭’分别表示阳气和阴气已经耗尽,‘阴阳漓竭’表示阴阳两气都已经耗尽,‘灸亦无益’说明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灸法也是无效的。此句强调了灸法在特定脉象下的局限性。
但有炎焰而无温存,宁不焦骨伤筋而血难复?非毁灸也。
这句话进一步反驳了张仲景对灸法的批评。‘但有炎焰而无温存’表示只有火的热度而没有温和的治疗,‘宁不焦骨伤筋而血难复’表示这样会导致骨头和筋的烧伤,血液难以恢复,‘非毁灸也’说明这并不是在否定灸法。此句强调了正确使用灸法的重要性。
孙思邈早年亦毁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
这句话说明了孙思邈对灸法的认识转变。‘孙思邈早年亦毁灸法’表示孙思邈在早年也否定过灸法,‘逮晚年方信’表示到了晚年才相信灸法,‘火灸,大有奇功’表示灸法有着显著的疗效。此句反映了孙思邈对灸法的认识变化。
昔曹操患头风,华佗针之,应手而愈,后佗死复发。若于针处灸五十壮,永不再发。
这句话通过曹操的例子说明了灸法的疗效。‘昔曹操患头风’指的是曹操患有头痛病,‘华佗针之’表示华佗用针灸治疗,‘应手而愈’表示立即见效,‘后佗死复发’表示华佗去世后病又复发,‘若于针处灸五十壮,永不再发’表示如果在针灸的地方再使用五十壮的灸法,就可以永远不再复发。此句强调了灸法的持久疗效。
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不焦枯皮肉乎?曰∶否。
这句话是对使用大量灸量可能导致的副作用的质疑和回应。‘或曰’表示有人提出疑问,‘人之皮肉最嫩’指的是人的皮肤和肌肉很娇嫩,‘五百之壮’指的是五百壮的灸量,‘岂不焦枯皮肉乎’表示这样是否会烧伤皮肤和肌肉,‘曰∶否’表示不会。此句说明了正确使用灸法不会造成皮肤和肌肉的损伤。
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荣养故也。
这句话说明了灸法对已经失去生命活力的人体的作用。‘已死之人’指的是已经死亡的人,‘灸二三十壮’表示使用二三十壮的灸量,‘其肉便焦’表示皮肤会烧伤,‘无血荣养故也’说明这是因为没有血液的滋养。此句强调了灸法需要针对不同的生命状态进行不同的处理。
若真气未脱之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
这句话说明了对于真气未脱的人,灸法是安全的。‘若真气未脱之人’指的是身体还有正气的人,‘自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表示气血运行正常,‘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表示即使使用大量的灸量也不会造成烧伤。此句强调了灸法的安全性。
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气已脱,虽灸亦无用矣。
这句话强调了在治疗疾病时首先要判断病人的生死状态。‘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表示治疗疾病之前必须先判断病人的生死,‘若真气已脱’指的是病人的正气已经耗尽,‘虽灸亦无用’表示即使使用灸法也是无效的。此句强调了治疗疾病时对病人状态的判断。
唯是膏粱之人,不能忍耐痛楚,当服睡圣散,即昏不知痛,其睡圣散余自用灸膝神效,放心服之,断不误人。
这句话说明了对于不能忍受疼痛的人,可以使用其他方法来减轻疼痛。‘唯是膏粱之人’指的是富贵之人,‘不能忍耐痛楚’表示不能忍受疼痛,‘当服睡圣散’表示应该服用能够使人昏睡的药物,‘即昏不知痛’表示昏睡后就不会感到疼痛,‘其睡圣散余自用灸膝神效’表示作者自己使用这种药物治疗膝盖疼痛效果显著,‘放心服之,断不误人’表示可以放心服用,不会出错。此句强调了治疗疼痛的方法。
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谓见身说法,其言诚真,其心诚切,其论诚千古不磨之论,无如天下之不信何。
这句话总结了作者的治疗理念。‘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表示用自己治疗自己的心态去治疗他人,‘所谓见身说法’指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证明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其言诚真,其心诚切,其论诚千古不磨之论’表示所说的话真诚,心态诚恳,所提出的理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无如天下之不信何’表示只是天下的人不相信而已。此句强调了作者的治疗理念和对中医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