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医术实践家,被誉为“神医”。扁鹊精通脉学、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其医术的精湛,曾多次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准确判断病情,治疗了大量疑难杂症。
年代:成书年代不明确,可能为扁鹊生前的医案总结或后代医家整理的版本。
内容简要:《扁鹊心书》是扁鹊对自己医术的总结,主要讲述了脉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脉象来判断病因,扁鹊提出的“望诊”与“脉诊”理论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不仅涉及到多种脉象的辨别方法,还讨论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古代中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脉学、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疗法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并且对后世的中医诊断和治疗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五等虚实-原文
凡看病要审元气虚实,实者不药自愈,虚者即当服药,灸关元穴以固性命。
若以温平药,亦难取效,淹延时日,渐成大病。(温平之药,近世所尚,旁人称其稳当,医士习于两岐,及至变成大病,惶急错投,误而又误。总由识见不真,遂尔因循贻害。)
虚病多般,大略分为五种,有平气、微虚、甚虚、将脱、已脱之别。
平气者,邪气与元气相等,正可敌邪,只以温平药调理,缓缓而愈,如补中益气、小柴胡、八物汤是也。
微虚者,邪气旺,正气不能敌之,须服辛温散邪之药,当补助元气,使邪气易伏,宜荜澄茄散、全真丹、来复丹、理中丸、姜附汤之类是也。
甚虚者,元气大衰则成大病,须用辛热之药,浓味之剂,大助元阳,不暇攻病也。《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即官桂、附子、鹿茸、河车之类是也。
将脱者,元气将脱也,尚有丝毫元气未尽,唯六脉尚有些小胃气,命若悬丝,生死立待,此际非寻常药饵所能救,须灸气海,丹田、关元各三百壮,固其脾肾。
夫脾为五脏之母,肾为一身之根。故伤寒必诊太溪、冲阳,二脉者,即脾肾根本之脉也。此脉若存则人不死,故尚可灸,内服保元丹、独骸大丹、保命延寿丹,或可保其性命。
(单顾脾肾,乃先生学力大有根柢之论,盖肾为先天之原,脾为后天之本,资生资始,莫不由兹,故病虽甚而二脉中有一脉未散,扶之尚可延生。)
若已脱则真气已离,脉无胃气,虽灸千壮,亦无用矣。
(此五种证当于平时细心探讨,自然随机应变不致差讹。近世之医多尚寒凉,专行克伐,致使平气变虚,虚证变脱,及至三焦失运,神气改常,出入道乖,升降机息,而犹执邪气未尽,火热未除之说,朝凉暮削,不死不休,良可悲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五等虚实-译文
看病的时候要判断元气的虚实,如果是实症,不用吃药也能自愈;如果是虚症,就应该立刻服药,并灸关元穴来巩固生命。如果只用温和平缓的药物,也难以见效,拖延时间久了,病情会逐渐恶化。
温和平缓的药物,是近代医学所推崇的,旁人认为它们稳妥可靠,医生们习惯于这种做法,但等到病情恶化成大病时,就会慌乱地错误用药,一错再错。这主要是因为认识不够准确,因此才会因循守旧,留下祸害。
虚症有很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平气、微虚、甚虚、将脱、已脱。平气是指邪气和元气相当,可以互相抗衡,只需要用温和平缓的药物调理,慢慢就能痊愈,比如补中益气汤、小柴胡汤、八物汤等。
微虚是指邪气旺盛,正气无法与之抗衡,需要服用辛温散邪的药物,同时补充元气,使邪气容易退去,适合使用荜澄茄散、全真丹、来复丹、理中丸、姜附汤等。
甚虚是指元气大衰,形成了大病,需要使用辛热之药,浓烈的药剂,大力提升元阳,不再考虑攻病。《经》上说道:形体不足的,用气来温养;精髓不足的,用味道来补充,比如肉桂、附子、鹿茸、河车等。
将脱是指元气即将耗尽,但还有一点元气未散,只有六脉中还有一点胃气,生命如同悬丝一般,生死只在一线之间,这时候普通的药物已经无法救治,需要灸气海、丹田、关元各三百壮,来巩固脾肾。
因为脾是五脏之母,肾是一身之根。所以伤寒病一定要诊查太溪、冲阳两脉,这两脉就是脾肾的根本之脉。如果这两脉还在,人就不会死,所以还可以灸治。内服保元丹、独骨大丹、保命延寿丹,或许还能保住性命。
如果已经脱了,真气已经离开,脉中无胃气,即使灸千壮也无济于事。
这五种证候应当在平时细心研究,自然能够随机应变,不会出错。近代的医生大多推崇寒凉疗法,专门进行克制和攻伐,导致平气变成虚症,虚症变成脱症,等到三焦失去运行,神气改变常态,出入之道失序,升降机能停止,他们仍然坚持邪气未清,火热未除的说法,一味地使用寒凉之药,不死不休,实在令人悲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五等虚实-注解
元气:指人的生命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中医认为元气充足则身体健康。
虚实:中医术语,实指身体强健,邪气不易侵入;虚指身体虚弱,易受邪气侵袭。
关元穴:位于腹部,是人体重要的养生穴位,有温补元气、调和阴阳的作用。
温平药:指性质温和、作用平和的药物,用于调理身体,但效果较慢。
淹延时日:拖延时间,指病情恶化。
大病:严重的疾病,难以治愈。
温平之药:指性质温和的药物。
两岐:中医术语,指治疗方法的选择,即攻邪与扶正。
识见不真:指认识不正确,导致判断失误。
因循贻害:因循守旧,导致带来危害。
虚病:中医术语,指身体虚弱所引起的疾病。
平气:中医术语,指身体邪气与正气相当,可以抵御邪气。
邪气:中医术语,指侵入人体导致疾病的因素。
正气:中医术语,指人体自身的正常生理功能。
辛温散邪:指使用辛温性质的药物来疏散邪气。
荜澄茄散: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寒湿痹痛等症。
全真丹: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虚损劳伤等症。
来复丹: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肾虚腰痛等症。
理中丸: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等症。
姜附汤: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寒湿痹痛等症。
辛热之药:指性质辛热的药物,用于温补阳气。
官桂:即肉桂,具有温中散寒、温肾助阳的作用。
附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
鹿茸:鹿的幼角,具有补肾壮阳、强筋骨的作用。
河车:即鹿肾,具有补肾壮阳、益精血的作用。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出自《黄帝内经》,意思是身体虚弱者,应温补阳气;精气不足者,应滋补精气。
气海:位于腹部,是人体重要的养生穴位,有温补元气、调和气血的作用。
丹田:位于腹部,是人体重要的养生穴位,有温补元气、调和气血的作用。
太溪:位于足踝内侧,是人体重要的养生穴位,与肾脏有关。
冲阳:位于足背,是人体重要的养生穴位,与肝脏有关。
保元丹: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肾虚腰痛等症。
独骸大丹:古代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虚损劳伤等症。
保命延寿丹:古代中药方剂,用于延年益寿。
单顾脾肾:只关注脾肾的健康,因为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三焦失运:中医术语,指三焦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失常。
神气改常:中医术语,指精神状态改变,失去常态。
出入道乖:中医术语,指人体的出入气机失调。
升降机息:中医术语,指人体的升降气机停止。
朝凉暮削:形容医术不精,治疗方法不当,导致病情恶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扁鹊心书-卷上-五等虚实-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是对中医诊断和治疗虚病的深入剖析。首先,作者强调看病需审元气虚实,这是中医诊断的基础。‘审’字体现了中医诊断的细致入微,要求医者对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有深刻的了解。
‘实者不药自愈,虚者即当服药’这句话点明了中医治疗的原则。实证患者无需用药,虚证患者则需及时用药。这里的‘实’与‘虚’是对人体状态的一种概括,体现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灸关元穴以固性命’说明了中医治疗虚证的方法之一。关元穴是人体的重要穴位,具有培元固本的作用。灸法是通过艾火的热力作用于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温平药’在文中被指出难以取效,淹延时日,渐成大病。这里的‘温平药’指的是性质温和的药物,虽然安全,但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这反映了中医治疗中注重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的原则。
‘虚病多般,大略分为五种’这句话概括了虚病的分类。中医认为,虚病是由正气不足引起的,根据正气虚损的程度,可分为平气、微虚、甚虚、将脱、已脱五种类型。
‘平气者’、‘微虚者’、‘甚虚者’分别描述了不同虚证的特点和治疗方法。平气者邪气与正气相等,治疗需温平药调理;微虚者邪气旺,治疗需辛温散邪之药;甚虚者元气大衰,治疗需辛热之药。
‘将脱者’、‘已脱者’则描述了病情严重时的治疗方法和预后。将脱者元气将脱,治疗需灸法固其脾肾;已脱者真气已离,治疗已无望。
‘单顾脾肾,乃先生学力大有根柢之论’这句话肯定了中医治疗虚病时重视脾肾的观点。脾肾为人体根本,治疗虚病需从根本入手。
‘近世之医多尚寒凉,专行克伐,致使平气变虚,虚证变脱’这句话指出了当时医学界的误区。寒凉药物虽然能清热解毒,但过度使用会导致正气受损,使病情加重。
‘不死不休’这句话表达了对当时医学误区的悲痛。这段古文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阐述,更是对医者医德的提醒,要求医者以患者为本,谨慎用药,避免误诊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