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定公-定公十一年-原文
【经】
十有一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彄、公子地自陈入于萧以叛。
夏四月。
秋,宋乐大心自曹入于萧。
冬,及郑平。
叔还如郑涖盟。
【传】
十一年春,宋公母弟辰暨仲佗、石彄、公子地入于萧以叛。
秋,乐大心从之,大为宋患。宠向魋故也。
冬,及郑平,始叛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定公-定公十一年-译文
【经】
十一年春天,宋公的弟弟辰和仲佗、石彄、公子地从陈国进入萧地,发动叛乱。
夏天四月。
秋天,宋国的乐大心从曹国进入萧地。
冬天,与郑国达成和平。
叔还前往郑国参加盟会。
【传】
十一年春天,宋公的同母弟弟辰和仲佗、石彄、公子地进入萧地,发动叛乱。
秋天,乐大心跟随他们,给宋国带来了很大的祸患。这是因为宠信向魋的缘故。
冬天,与郑国达成和平,这是宋国开始背叛晋国的表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定公-定公十一年-注解
宋公:宋国的君主,这里指的是宋国的国君。
辰:宋公的弟弟,名辰。
仲佗:宋国的大夫,名佗。
石彄:宋国的大夫,名彄。
公子地:宋国的公子,名地。
萧:地名,宋国的一个城邑。
叛:背叛,指背叛宋国。
乐大心:宋国的大夫,名大心。
曹:地名,宋国的一个城邑。
郑:国名,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叔还:宋国的大夫,名还。
涖盟:参加盟会,指参加与郑国的盟会。
宠向魋:宋国的大夫,名魋,因受宠而引发内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定公-定公十一年-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宋国的一段历史。宋公的弟弟辰与仲佗、石彄、公子地等人从陈国进入萧城,发动叛乱。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家族纷争。宋公的弟弟辰作为宋公的母弟,本应忠诚于宋国,但他却选择了背叛,这显示了当时诸侯国内部的不稳定和权力斗争的激烈。
秋季,乐大心从曹国进入萧城,进一步加剧了宋国的内乱。乐大心的加入使得叛乱势力更加壮大,成为宋国的一大祸患。这一事件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权力斗争的复杂性,以及外部势力对内部事务的干预。乐大心的加入可能与宠向魋有关,宠向魋是宋国的大夫,因受宠而引发内乱,这显示了当时诸侯国内部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外部势力对内部事务的干预。
冬季,宋国与郑国达成和平,这是宋国开始背叛晋国的标志。宋国与郑国的和平标志着宋国开始脱离晋国的控制,寻求独立的外交政策。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诸侯国在强国之间的摇摆和选择。叔还作为宋国的大夫,代表宋国参加与郑国的盟会,显示了宋国在外交上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记载宋国内部的叛乱和与郑国的和平,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外部关系的复杂性。它不仅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内部的不稳定,也展示了诸侯国在强国之间的摇摆和选择。这段历史对于我们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