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鳞部-白花蛇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鳞部-白花蛇-原文

释名蕲蛇、褰鼻蛇。

气味(肉)甘、咸、温、有毒。

主治风瘫、疠风、疥癣。

用白花蛇肉四两(酒炙),天麻七钱半,薄荷 、荆芥各二钱半,共研为末,加好酒二升、蜜四两,熬成膏。

每服一碗,酒送下。

一天服三次,服后须在暖处出汗,十日后可见效。

此方名“驱风膏”。

除本方外,还有“世传白花蛇酒”、“瑞竹白化蛇酒”、“濒湖白花蛇酒”等,亦治各种风疾。

大订风及一切风疮。

用白花蛇、乌梢蛇、土蝮蛇各一条,酒泡过,取肉晒干,加苦参头末四两,共研为末,再加皂角一斤(切小,酒浸,去酒),一起在水中揉出浓汁,熬膏调丸,如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吸圣散煎汤送下。

一天服三次,服后吃点稀饭压往。

三日一浴,取叶,避风。

此方名“三蛇愈风丹。”

刀漏瘰疬,遍发面腋,痒痛难忍,憎寒发热。

用白花蛇在酒中泡过后取肉二两,炒干;生犀角一两二钱五分,研细;黑牵牛五钱,半生半烽;青皮五钱,各药共研为末,每取二钱,加腻粉五分,黎明时以糯米汤调服。

泻下恶物。

即为有效。

十日一服,可绝病根。

忌发物,此名“三因白花蛇散”。

痘疮黑陷。

用白花蛇连骨炙。

勿令炙焦,取三钱,加大丁香工枚,共研为末。

每服五分,水和淡酒关定,有特效。

不久,身上发热。

疮主红活。

此方名“托痘花蛇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鳞部-白花蛇-译文

这种蛇名叫蕲蛇、褰鼻蛇。

它的味道(指的是肉)是甜的、咸的、温热的,并且有毒。

主要用来治疗风瘫、疠风、疥癣等疾病。使用四两白花蛇肉(用酒炙制),七钱半的天麻,二钱半的薄荷和荆芥,共同研磨成粉末,然后加入两升好酒和四两蜜,熬制成膏状。每次服用一碗,用酒送服。一天服用三次,服用后需要在温暖的地方出汗,十天后就能见效。这个方子叫做‘驱风膏’。

除了这个方子外,还有‘世传白花蛇酒’、‘瑞竹白化蛇酒’、‘濒湖白花蛇酒’等,也能治疗各种风病。

对于大订风和一切风疮,使用一条白花蛇、一条乌梢蛇和一条土蝮蛇,用酒泡过后取肉晒干,加上四两苦参头末,共同研磨成粉末,再加入一斤皂角(切成小块,用酒浸泡,去酒),一起在水中揉出浓汁,熬制成膏状调制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十丸,用吸圣散煎的汤送服。一天服用三次,服用后吃点稀饭压药。每三天洗一次澡,取叶子,避免风吹。这个方子叫做‘三蛇愈风丹’。

对于刀漏瘰疬,遍布面部和腋下,又痒又痛难以忍受,感到寒冷发热的情况,使用泡过酒的白花蛇肉二两,炒干;生犀角一两二钱五分,研磨成细末;黑牵牛五钱,一半生一半炒;青皮五钱,将这些药共同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二钱,加上五分腻粉,黎明时用糯米汤调服。泻下恶物即为有效。每十天服用一次,可以彻底根除病根。忌食发物,这个方子叫做‘三因白花蛇散’。

对于痘疮黑陷的情况,使用连骨炙制的白花蛇。不要让蛇炙焦,取三钱,加上大丁香一枚,共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用水和淡酒调和,有特效。不久,身上会发热。痘疮会变得红润。这个方子叫做‘托痘花蛇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鳞部-白花蛇-注解

蕲蛇:蕲蛇,又称五步蛇,是中国传统的中药材之一,主要产于我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蕲蛇的毒液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和血液毒性,因此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效。

褰鼻蛇:褰鼻蛇,又称五步蛇,与蕲蛇是同一种动物,因鼻尖翘起而得名。褰鼻蛇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被用作中药材,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效。

风瘫:风瘫,指因风邪侵袭所致的瘫痪症状,表现为肢体无力、肌肉萎缩等。

疠风:疠风,又称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神经,导致皮肤粗糙、麻木、疼痛等症状。

疥癣:疥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疹、脱屑等症状。

白花蛇:白花蛇,指白花蛇属的蛇类,其肉和毒液在中医中被用作中药材,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效。

天麻:天麻,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癫痫等。

薄荷:薄荷,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等功效。

荆芥:荆芥,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痒、止痛等功效。

蜜:蜜,指蜂蜜,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解毒、养胃等功效。

酒:酒,指白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等功效。

皂角:皂角,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通络、止痒等功效。

犀角:犀角,指犀牛的角,现已禁用,其替代品为水牛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等功效。

黑牵牛:黑牵牛,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等功效。

青皮:青皮,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疏肝理气、消食化积等功效。

腻粉:腻粉,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收敛、止痒、生肌等功效。

糯米汤:糯米汤,指用糯米煮成的汤,具有温中补气、养胃等功效。

痘疮:痘疮,指痘疹,是一种传染病,表现为皮肤出现红疹、水疱等症状。

丁香:丁香,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止痛、止呕等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鳞部-白花蛇-评注

释名蕲蛇、褰鼻蛇。这一开篇即点明了所讨论的对象,蕲蛇和褰鼻蛇,这两种蛇在中国传统医学中都有特殊的地位。‘释名’一词表明接下来将对这两种蛇进行解释,体现了古人对命名之意的重视。

气味(肉)甘、咸、温、有毒。这一行描述了蕲蛇和褰鼻蛇的药性。‘甘’、‘咸’、‘温’是对其味道和性质的描述,而‘有毒’则表明了其药效的同时也提醒使用者需谨慎。

主治风瘫、疠风、疥癣。此句明确了这两种蛇的主要药用价值,即治疗风瘫、疠风和疥癣等疾病,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

用白花蛇肉四两(酒炙),天麻七钱半,薄荷 、荆芥各二钱半,共研为末,加好酒二升、蜜四两,熬成膏。每服一碗,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后须在暖处出汗,十日后可见效。此方名‘驱风膏’。这一段详细介绍了‘驱风膏’的制作方法和服用方法,反映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细致入微。

除本方外,还有‘世传白花蛇酒’、‘瑞竹白化蛇酒’、‘濒湖白花蛇酒’等,亦治各种风疾。大订风及一切风疮。此句说明了除了‘驱风膏’外,还有其他以白花蛇为主要成分的药酒,用于治疗多种风疾,显示了古人对药物配方的丰富性。

大订风及一切风疮。用白花蛇、乌梢蛇、土蝮蛇各一条,酒泡过,取肉晒干,加苦参头末四两,共研为末,再加皂角一斤(切小,酒浸,去酒),一起在水中揉出浓汁,熬膏调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吸圣散煎汤送下。一天服三次,服后吃点稀饭压往。三日一浴,取叶,避风。此方名‘三蛇愈风丹。’这一段详细描述了‘三蛇愈风丹’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反映了古人对复杂疾病的综合治疗思路。

刀漏瘰疬,遍发面腋,痒痛难忍,憎寒发热。用白花蛇在酒中泡过后取肉二两,炒干;生犀角一两二钱五分,研细;黑牵牛五钱,半生半烽;青皮五钱,各药共研为末,每取二钱,加腻粉五分,黎明时以糯米汤调服。泻下恶物。即为有效。十日一服,可绝病根。忌发物,此名‘三因白花蛇散’。这一段介绍了‘三因白花蛇散’的用途和制作方法,强调了忌食发物的重要性。

痘疮黑陷。用白花蛇连骨炙。勿令炙焦,取三钱,加大丁香工枚,共研为末。每服五分,水和淡酒关定,有特效。不久,身上发热。疮主红活。此方名‘托痘花蛇散’。最后一段介绍了‘托痘花蛇散’的用途和制作方法,突出了其在治疗痘疮方面的特效。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鳞部-白花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74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