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鳞部-海马-原文
释名水马。
气味甘、温、平、无毒。
主治多年症块。
用海马一对,木香一香,大黄(炒)、白牵牛(炒)各二两,巴豆四十秘粒,另取青皮二两,经童便浸软后,包巴豆再放童便中浸泡七天,取出,用麸烽成黄色,去豆不用,只用青皮同上开各药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临卧时服,以煎开过几又放温了的水送下。
此方称“海马汤”。
疔疮、恶疮。
用海马(炙黄)一对,穿山甲(黄土炒)、朱砂、水银各一钱,雄黄三钱,友脑、麝香各少许,共研为末。
每以少许点疮上,一日一次,毒自拔出。
此方名“海马拔毒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鳞部-海马-译文
这种药名叫水马。
它的味道是甜的、温暖的、平和的,没有毒性。
主要治疗多年的肿块。使用一对海马,一钱木香,二两炒制的大黄、炒制的白牵牛,四十粒巴豆。另外取二两青皮,用童便浸泡使其变软后,包裹巴豆再放回童便中浸泡七天,取出后,用麸皮炒成黄色,去掉豆子,只用青皮。然后将这些药物一起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临睡前服用,用已经煮沸并冷却的水送服。这个方子叫做‘海马汤’。
治疗疔疮和恶疮。使用一对炙黄的海马,一钱黄土炒制的穿山甲,一钱朱砂,一钱水银,三钱雄黄,少许友脑和麝香,将这些药共研成粉末。每次取少许粉末涂在疮上,一天一次,毒液会自然排出。这个方子叫做‘海马拔毒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鳞部-海马-注解
水马:水马在古文中的含义可能是指海马,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海洋生物,属于海龙科。在中医中,海马被用作药材,具有强筋骨、补肾壮阳等功效。
甘:味道甜,中医认为甘味能补益、和中。
温:性质温和,中医认为温性可以温中散寒。
平:性质平和,中医认为平性不偏不倚,适合大多数人使用。
无毒:指药物对人体没有毒性。
症块:中医术语,指体内结成的肿块,可能是由于气血瘀滞、痰湿凝聚等原因造成的。
海马:一种海洋生物,学名为海龙,具有药用价值,用于强筋骨、补肾壮阳等。
木香:一种草本植物,其根茎入药,具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等功效。
大黄:一种草本植物,其根茎入药,具有泻下通便、清热解毒等功效。
白牵牛:一种草本植物,其种子入药,具有泻下逐水、消痰逐饮等功效。
巴豆:一种有毒植物,其种子入药,具有泻下、逐水、破血等功效,但需谨慎使用。
青皮:柑橘类水果的皮,入药具有疏肝理气、消痰化食等功效。
童便:指儿童的尿液,古代中医认为其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麸烽:可能是“麸炒”的误写,指用麸皮炒制药材,以增强其疗效。
疔疮:中医术语,指皮肤上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恶疮:中医术语,指皮肤上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或皮肤病。
穿山甲:一种哺乳动物,其鳞甲入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
朱砂:一种矿物,其粉末入药,具有镇静安神、清热解毒等功效。
水银:一种金属元素,其液体形式入药,具有泻下、逐水、解毒等功效,但有毒,需谨慎使用。
雄黄:一种矿物,其粉末入药,具有解毒、杀虫等功效,但有毒,需谨慎使用。
友脑:可能是“牛脑”的误写,指牛的脑部组织,入药具有补脑益智等功效。
麝香:一种香料,来源于麝鹿的香腺,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等功效,但有毒,需谨慎使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鳞部-海马-评注
释名水马:首先,释名部分点明了药物的名称,水马,从字面上理解,可能与水生动物有关,结合下文所述,可以推测其可能来源于海洋生物。在中国古代,药物的命名往往与药物的性质、来源或功效有关,这种命名方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认识。
气味甘、温、平、无毒:此句描述了药物的性味,甘、温、平、无毒,是中医对药物性质的基本评价。甘味代表药物有滋补作用,温性表示药物能温中散寒,平性说明药物性质平和,无毒则表明药物安全无害。这些性味特点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主治多年症块:这句话指出了药物的主要治疗对象,即多年症块,这是一种中医术语,通常指慢性疾病所导致的肿块。通过使用海马等药材,可以看出古人对疾病的治疗思路,强调整体调理与局部治疗相结合。
用海马一对,木香一香,大黄(炒)、白牵牛(炒)各二两,巴豆四十秘粒,另取青皮二两,经童便浸软后,包巴豆再放童便中浸泡七天,取出,用麸烽成黄色,去豆不用,只用青皮同上开各药共研为末:这一段详细描述了海马汤的组成和制作方法。其中,海马、木香、大黄、白牵牛等药材的配伍,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同时,制作过程中的细节,如用童便浸泡青皮,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炮制技术的重视。
每服二钱,临卧时服,以煎开过几又放温了的水送下:此句说明了海马汤的服用方法,包括剂量、服用时间和送服方式。这种详细的用药指导,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此方称“海马汤”:这句话对海马汤这一方剂进行了命名,体现了古人对方剂名称的重视,同时也方便了后人的学习和传承。
疔疮、恶疮:这句话指出了海马拔毒散的主治疾病,疔疮和恶疮均为皮肤疾病,说明此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用海马(炙黄)一对,穿山甲(黄土炒)、朱砂、水银各一钱,雄黄三钱,友脑、麝香各少许,共研为末。每以少许点疮上,一日一次,毒自拔出:此段描述了海马拔毒散的组成和用法。其中,海马、穿山甲、朱砂等药材的配伍,以及点疮上的使用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皮肤病的特色。
此方名“海马拔毒散”:这句话对海马拔毒散进行了命名,与海马汤一样,方便了后人的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