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铅霜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铅霜-原文

铅霜释名亦名铅白霜。

是铅杂水银十五分之一合炼作片放醋坛中密封而成,经久即成霜。

李时珍介绍的铅霜制法:把铅打成钱,用绳穿线成串。

另以瓦盆装生醋,在离醋三寸的上方,将中横挂盆中,然后用另一个瓦盆盖好,放在阴暗处等假生霜。

刷下生出的霜以后,仍照样盖好瓦盆,待取新霜。

气味甘、酸、冷、无毒。

主治小儿惊热(心肺积热,夜卧多惊)。用铅霜、牛黄各半分,铁粉一分,研匀。

每服四分之一钱,竹沥汁送下。

惊风 疾(喉闭,牙紧)。用铅霜四分之一钱,加蟾蜍少计,为末。

以乌梅肉蘸药揩在牙龈上;同时,把通关药吹进口里里。

过一阵,喉牙就松开了。

消渴烦热。用铅霜、枯白矾等分,研细,调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

每次用棉花包裹一料丸药放在口里,含化后,咽下药汁。

又方:铅霜一两,根黄、硝石各一两,研末,每次用一钱,冷水送下。

喉痹肿痛(喘息,气难通)。用铅霜、甘草各半两,青黛一两,共研细,调醋做成丸子,如芡子大。

每次含咽一丸,有效。

悬雍肿痛(小舌肿痛)。用铅霜一分、甘草(半生半灸)一分,共研细,包在棉花里,裹成小球,含口中,咽下药汁。

口里疳疮,牙龈肿烂。用铅霜、铜青各二钱,白矾如豆大一小块,共研为末,以鸡毛沾取,扫疮上。

鼻血不止。用铅霜研细,每服二分半,新汲水送下。

痔疮肿痛。用铅霜、白片脑各一分许,调酒涂搽,随手见效。

少女经闭。用铅霜半两、生地黄汁一合,调匀服。

一天服三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铅霜-译文

铅霜的别名也叫铅白霜。它是将铅和十五分之一的水银混合后炼制成薄片,放入醋坛中密封,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变成霜。李时珍介绍的铅霜制作方法:先将铅打成钱币形状,用绳子穿成串。然后取一个瓦盆装满生醋,将这个瓦盆悬挂在离醋坛三寸高的地方,再拿另一个瓦盆盖在上面,放在阴暗处等待自然生成霜。将生成的霜刷下来后,继续盖上瓦盆,等待新的霜生成。

铅霜的味道是甜的、酸的、冷的,没有毒性。

主治小儿的惊热病(心肺积热,夜间睡觉容易惊醒)。使用铅霜、牛黄各半分,铁粉一分,研磨均匀。每次服用四分之一钱,用竹沥汁送服。

治疗惊风病(喉咙闭合,牙关紧闭)。使用铅霜四分之一钱,加上少量的蟾蜍,研磨成粉末。用乌梅肉蘸药涂抹在牙龈上;同时,将通关药吹入嘴里。过了一会儿,喉咙和牙齿就会放松。

治疗消渴烦热。使用铅霜和枯白矾等量,研磨成细末,调和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如芡实。每次用棉花包裹一丸药放在嘴里,含化后咽下药汁。

又有方子:铅霜一两,根黄、硝石各一两,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钱,用冷水送服。

治疗喉咙肿痛(喘息,气难以通行)。使用铅霜、甘草各半两,青黛一两,共同研磨成细末,调和醋做成丸子,大小如芡实。每次含咽一丸,有效。

治疗悬雍肿痛(小舌肿痛)。使用铅霜一分、甘草(一半生用一半炒)一分,共同研磨成细末,包在棉花里,裹成小球,含在嘴里,咽下药汁。

治疗口里疳疮,牙龈肿烂。使用铅霜、铜青各二钱,白矾如豆大小一小块,共同研磨成粉末,用鸡毛沾取,扫在疮上。

治疗鼻血不止。将铅霜研磨成细末,每次服用二分半,用新鲜的水送服。

治疗痔疮肿痛。使用铅霜、白片脑各一分左右,调和酒涂擦,立刻见效。

治疗少女月经闭止。使用铅霜半两、生地黄汁一合,调和均匀后服用。一天服用三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铅霜-注解

铅霜:铅霜,又称铅白霜,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主要成分是氧化铅。它是通过将铅与水银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经过长时间密封、化学反应生成的白色粉末。铅霜在古代中医中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安神等功效。

水银:水银,即汞,是一种液态金属。在古代,水银常用于制作药物和化妆品,但由于其毒性,使用时需谨慎。

醋:醋,是一种发酵的液体,具有酸味,常用于烹饪和制作中药。在中医中,醋被认为具有解毒、消食、收敛等作用。

牛黄:牛黄,是牛的胆囊结石,是一种贵重的中药材。它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安神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惊风等症状。

铁粉:铁粉,即铁的粉末形式,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中医中,铁粉常用于补血、止血等。

竹沥汁:竹沥汁,是从竹子中提取的液体,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

蟾蜍:蟾蜍,是一种两栖动物,其皮、肉、内脏等部分在中医中具有药用价值,常用于解毒、消肿等。

乌梅肉:乌梅肉,即乌梅的果肉,具有酸味,具有敛肺止咳、生津止渴等功效。

甘草:甘草,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润肺等功效。

青黛:青黛,是一种蓝色的矿物颜料,也用作中药材。它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

枯白矾:枯白矾,是一种白色结晶体,具有收敛、止血、解毒等功效。

蜜:蜜,即蜂蜜,是一种天然的甜味剂,具有润肺止咳、解毒等功效。

芡子:芡子,是一种水生植物芡的果实,具有收敛、止泻等功效。

棉花:棉花,是一种纤维作物,其纤维可以用来制作衣物和填充物,也用于制作中药的填充材料。

鸡毛:鸡毛,即鸡的羽毛,常用于制作中药的填充材料。

新汲水:新汲水,即刚从井中打上来的水,常用于中医中的煎药或送药。

白片脑:白片脑,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酒:酒,是一种发酵的液体,具有辛辣味,常用于中药的制备和服用。

生地黄汁:生地黄汁,是生地黄的汁液,具有清热、养阴、生津等功效。

经闭:经闭,指女性月经不正常,如月经停止或周期异常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铅霜-评注

铅霜,又称铅白霜,其名源于其制作过程中形成的白色霜状物质。根据李时珍的记载,铅霜的制作过程涉及到铅和汞的化学反应,这是一种古老的化学工艺,体现了中国古代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认识和运用。

‘是铅杂水银十五分之一合炼作片放醋坛中密封而成,经久即成霜’这句话描述了铅霜的制备方法。铅和汞的合金在醋酸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铅霜。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化学反应的原理,也体现了古代炼丹术和化学实验的初步形态。

‘气味甘、酸、冷、无毒’是对铅霜性质的描述。这里的‘甘’和‘酸’反映了铅霜的味道,‘冷’则说明其性质偏寒,‘无毒’则表明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在古代医药学中,对药物的气味和性质的研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治小儿惊热’一段,介绍了铅霜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小儿惊热是古代儿科常见病,铅霜被认为可以清热解毒,缓解惊风症状。这里提到的用药方法,如‘竹沥汁送下’,体现了中医用药的多样性。

‘惊风疾’一段,描述了铅霜在治疗喉闭、牙紧等症中的应用。这里的用药方法,如‘以乌梅肉蘸药揩在牙龈上’,展示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内外兼治的特点。

‘消渴烦热’一段,介绍了铅霜在治疗消渴病中的应用。消渴病是古代常见的疾病,铅霜被认为可以清热润燥,缓解烦热症状。这里的用药方法,如‘调蜜做成丸子’,体现了中医用药的灵活性。

‘喉痹肿痛’一段,描述了铅霜在治疗喉痹、悬雍肿痛等症中的应用。这里的用药方法,如‘调醋做成丸子’,再次体现了中医用药的多样性。

‘口里疳疮,牙龈肿烂’一段,介绍了铅霜在治疗口腔疾病中的应用。这里的用药方法,如‘以鸡毛沾取,扫疮上’,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细致入微。

‘鼻血不止’一段,描述了铅霜在治疗鼻出血中的应用。这里的用药方法,如‘新汲水送下’,体现了中医用药注重时令和地域的特点。

‘痔疮肿痛’一段,介绍了铅霜在治疗痔疮中的应用。这里的用药方法,如‘调酒涂搽’,展示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多样性。

‘少女经闭’一段,描述了铅霜在治疗女性月经不调中的应用。这里的用药方法,如‘生地黄汁调匀服’,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调和阴阳的原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铅霜》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72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