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铅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铅-原文

释名又名青金、黑锡、金公、水中金。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明目、固牙、乌须发。

用铅半斤,熔成汁,趁热加桑条灰,同时以柳木搅拌,使成沙状细末,再筛过,用筛取的细末揩牙,揩后漱口,即又漱口水洗眼,有明目、固齿、乌须发之效。

肾气攻心,奔豚喘急,面黑欲死。

用铅二两、石亭脂二两、木香一两、麝香一钱。

先把铅熔化,加入石亭脂,急炒。

焰起时,含醋喷之。

炒毕,倾入先掘好的地坑中,盖好。

等冷后取出研细,再加米饭,做成丸子,如芡子大。

每服二丸,热酒送下。

或身上出汗,或通便通气病即愈。

如大便还不通,可再服一丸,加玄明粉五分同服。

妇女血气冷痛攻心。

可照上方服药。

风 (口吐白沫,翻目抽筋)。

用黑铅、水银、结砂、南星(炮过)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糯米饭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按年龄一岁服一丸,乳汗送下。

反胃、呃逆。

用黑铅熔成汁,冷后,以柳木捶研成粉。

取一两,加醋一升,放在砂锅里熬成膏子,再加蒸饼末少许,捏成小豆大的丸子。

每服一丸,姜汤送下。

多年反胃水上。

用铅二两、石亭脂二两、盐卤汁五两。

先烧铅,以卤汁淬过,再与石亭脂同炒,等到起焰时,挑在水上,焰止,研匀,加蒸饼做丸,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九,石莲干柿汤送下。

消渴烦闷。

用黑铅、水银等分。

结如泥后,常含黄豆大一团,把口水吞下。

水肿。

用铅五两、灸皂荚一个、酒二斗,煮开六次,常常饮之,至小便畅通,达二、三升,肿即消。

小便不能。

用铜锉成末,取一两,用生姜半两、灯心一握,井水煎服。

服药前,将炒葱贴在肚脐上。

突发咳嗽。

用炉中铜屑、桂心、皂荚等分,研细,和蜜成丸,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

忌食忽。

瘰疬结核。

用铅二两,在铁锅里炒,取其黑灰,调醋涂搽,把一片布块盖着。

注意勤换药,让恶汁流出。

如此半月,不痛不破,内消为水而病愈。

背痈。

用铅一斤、甘草(微灸)三两。

先取酒一斗,浸甘草,然后把铅熔化投入酒中。

等铅冷凝,又取出再熔再投,如此九次,去滓饮酒,醉卧即愈。

砒霜中毒(烦躁如狂,心腹疼痛,四肢发冷)。

用黑铅四两,磨水一碗灌服。

硫磺中毒。

用黑铜煎汤服。

轻粉中毒。

用铜五斤打壶一把,装烧酒十五斤、土茯苓半斤、乳香三钱,封固,重汤煎一昼夜,埋土中,出火毒。

每日早晚喝数杯,用瓦盆接小便,可见尿中有粉状物。

服至筋骨不痛乃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铅-译文

释名又名青金、黑锡、金公、水中金。

它的味道是甜的、性质是寒的、没有毒性。

主要治疗明目、坚固牙齿、使须发变黑。使用半斤铅,熔化成汁,趁热加入桑条灰,同时用柳木搅拌,使其成为沙状细末,再筛过,用筛取的细末刷牙,刷后漱口,然后用漱口水洗眼,有明目、固齿、使须发变黑的效果。

如果肾气攻心,导致心悸气喘,面色发黑,像要死去。使用二两铅、二两石亭脂、一两木香、一钱麝香。先将铅熔化,加入石亭脂,快速翻炒。火焰升起时,含醋喷之。炒好后,倒入事先挖好的地坑中,盖好。等冷却后取出研细,再加入米饭,做成像芡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两丸,用热酒送下。或者出汗,或者通便通气,病就会好。

如果大便还不通,可以再服一丸,加五分玄明粉一起服用。

妇女血气冷痛攻心。可以按照上面的方子服药。

风病(口吐白沫,翻眼抽筋)。使用黑铅、水银、结砂、南星(炮制过的)各一两,共同研成末,加糯米饭做成丸子,像绿豆大小,按年龄一岁服一丸,用乳汁送下。

反胃、呃逆。将黑铅熔化成汁,冷却后,用柳木锤研成粉末。取一两,加一升醋,放在砂锅里熬成膏,再加少许蒸饼末,捏成像小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用姜汤送下。

多年反胃水上。使用二两铅、二两石亭脂、五两盐卤汁。先烧铅,用卤汁淬过,再与石亭脂同炒,等到起焰时,挑在水上,焰止,研匀,加蒸饼做丸,像梧子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九丸,用石莲干柿汤送下。

消渴烦闷。使用黑铅和水银等量。结成泥后,经常含一团黄豆大小的泥,把口水吞下。

水肿。使用五两铅、一个灸过的皂荚、二斗酒,煮开六次,经常饮用,直到小便畅通,达到二、三升,水肿就会消退。

小便不通。用铜锉成末,取一两,用半两生姜、一握灯心,井水服用。

服药前,将炒过的葱贴在肚脐上。

突发咳嗽。用炉中的铜屑、桂心、皂荚等量,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像梧子大小。每次服用十五丸。忌食忽。

瘰疬结核。使用二两铅,在铁锅里炒,取其黑灰,调醋涂擦,用一块布盖着。注意勤换药,让恶汁流出。如此半月,不痛不破,内消为水而病愈。

背痈。使用一斤铅、三两微灸过的甘草。先取一斗酒,浸泡甘草,然后把铅熔化投入酒中。等铅冷凝,又取出再熔再投,如此九次,去滓饮酒,醉卧即愈。

砒霜中毒(烦躁如狂,心腹疼痛,四肢发冷)。使用四两黑铅,磨一碗水灌服。

硫磺中毒。用黑铜煎汤服用。

轻粉中毒。用五斤铜打一把壶,装十五斤烧酒、半斤土茯苓、三钱乳香,封好,用重汤煎一昼夜,埋土中,出火毒。每日早晚喝几杯,用瓦盆接小便,可见尿中有粉状物。服到筋骨不痛为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铅-注解

青金:青金,古代对某些金属或矿石的别称,此处可能指铜或铜矿石,因其颜色呈青蓝色。

黑锡:黑锡,古代对某些黑色金属或矿石的别称,可能指铅或铅矿石。

金公:金公,古代对金属的尊称,此处可能指黄金。

水中金:水中金,指某些金属在水中不易溶解的特性,此处可能指铅。

桑条灰:桑条灰,指用桑树条烧成的灰,在中医中常用于制作外用药。

柳木:柳木,指柳树的木材,常用于制作家具和制作药具。

石亭脂:石亭脂,古代中药名,可能是一种矿物药,具有温肾壮阳的功效。

木香:木香,中药名,具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

麝香:麝香,一种珍贵的香料,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的功效。

地坑:地坑,指挖掘在地面下的坑洞。

芡子:芡子,一种水生植物芡的果实,形状类似,此处可能指药丸的大小。

玄明粉:玄明粉,中药名,即硫酸钠,具有泻下通便的功效。

南星:南星,中药名,具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痛的功效。

糯米饭:糯米饭,用糯米煮成的饭,在中医中常用于制作药丸。

蒸饼:蒸饼,用面粉蒸制的面食,在中医中常用于制作药丸。

梧子:梧子,一种植物的种子,形状类似,此处可能指药丸的大小。

皂荚:皂荚,中药名,具有祛风、消肿、解毒的功效。

灯心:灯心,指灯芯草,在中医中常用于利尿通便。

忽:忽,古代对食物的禁忌,此处可能指某些食物不宜食用。

瘰疬:瘰疬,中医病名,指颈部淋巴结肿大。

背痈:背痈,中医病名,指背部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砒霜:砒霜,中药名,即三氧化二砷,具有剧毒。

硫磺:硫磺,中药名,具有温肾壮阳、祛寒湿的功效。

轻粉:轻粉,中药名,即水银粉,具有泻下通便的功效。

土茯苓:土茯苓,中药名,具有解毒、利湿、通利关节的功效。

乳香:乳香,中药名,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铅-评注

释名又名青金、黑锡、金公、水中金。此段开篇便以释名引入,通过列举多个别名,展示了古人对药材的命名方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物质属性的深刻认识。青金、黑锡等名称,不仅是对药材外观特征的描述,也蕴含了古人对其功效的初步理解。

气味甘、寒、无毒。此句是对药材性质的描述,甘寒无毒,表明此药材性质温和,适合长期服用。甘味入脾,寒性清热,无毒则表明其安全性高,适合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主治明目、固牙、乌须发。用铅半斤,熔成汁,趁热加桑条灰,同时以柳木搅拌,使成沙状细末,再筛过,用筛取的细末揩牙,揩后漱口,即又漱口水洗眼,有明目、固齿、乌须发之效。此段详细介绍了药材的制备方法及使用方法,强调了对药材的精细处理,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制备的严谨态度。

肾气攻心,奔豚喘急,面黑欲死。用铅二两、石亭脂二两、木香一两、麝香一钱。先把铅熔化,加入石亭脂,急炒。焰起时,含醋喷之。炒毕,倾入先掘好的地坑中,盖好。等冷后取出研细,再加米饭,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服二丸,热酒送下。或身上出汗,或通便通气病即愈。如大便还不通,可再服一丸,加玄明粉五分同服。此段介绍了针对肾气攻心等病症的药物制备及服用方法,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整体观念。

妇女血气冷痛攻心。可照上方服药。风 (口吐白沫,翻目抽筋)。用黑铅、水银、结砂、南星(炮过)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糯米饭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按年龄一岁服一丸,乳汗送下。反胃、呃逆。用黑铅熔成汁,冷后,以柳木捶研成粉。取一两,加醋一升,放在砂锅里熬成膏子,再加蒸饼末少许,捏成小豆大的丸子。每服一丸,姜汤送下。多年反胃水上。用铅二两、石亭脂二两、盐卤汁五两。先烧铅,以卤汁淬过,再与石亭脂同炒,等到起焰时,挑在水上,焰止,研匀,加蒸饼做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九,石莲干柿汤送下。消渴烦闷。用黑铅、水银等分。结如泥后,常含黄豆大一团,把口水吞下。水肿。用铅五两、灸皂荚一个、酒二斗,煮开六次,常常饮之,至小便畅通,达二、三升,肿即消。小便不能。用铜锉成末,取一两,用生姜半两、灯心一握,井水煎服。服药前,将炒葱贴在肚脐上。突发咳嗽。用炉中铜屑、桂心、皂荚等分,研细,和蜜成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忌食忽。瘰疬结核。用铅二两,在铁锅里炒,取其黑灰,调醋涂搽,把一片布块盖着。注意勤换药,让恶汁流出。如此半月,不痛不破,内消为水而病愈。背痈。用铅一斤、甘草(微灸)三两。先取酒一斗,浸甘草,然后把铅熔化投入酒中。等铅冷凝,又取出再熔再投,如此九次,去滓饮酒,醉卧即愈。砒霜中毒(烦躁如狂,心腹疼痛,四肢发冷)。用黑铅四两,磨水一碗灌服。硫磺中毒。用黑铜煎汤服。轻粉中毒。用铜五斤打壶一把,装烧酒十五斤、土茯苓半斤、乳香三钱,封固,重汤煎一昼夜,埋土中,出火毒。每日早晚喝数杯,用瓦盆接小便,可见尿中有粉状物。服至筋骨不痛乃止。此段详细介绍了针对多种疾病的药物制备及服用方法,反映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丰富经验和多样手段。

从这些古文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药物的制备和使用方法非常注重细节,如对药材的选取、加工、制备过程以及服用方法都有详细记载。这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学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积累。同时,这些古文也反映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整体观念,强调药物与人体、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铅》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71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