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金-原文
释名金屑。
气味辛,平,有毒。
主治镇精神,坚骨髓,通五脏邪气,服之神仙。
疗小儿惊伤五脏,风痫失志,镇心安魂。
癫痫风热,上气咳嗽,伤寒肺损吐血,骨蒸劳极作渴,并以箔入丸散服。
破冷气,除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金-译文
这种药物名叫金屑。
它的味道是辛辣的,性质平和,但有毒。
它的主要功效是安定精神,坚固骨髓,疏通五脏的邪气,服用后可以成仙。可以治疗小儿惊吓损伤五脏,风痫导致失去意志,安定心神,使灵魂安定。
对于癫痫、风热引起的咳嗽,以及伤寒引起的肺损伤吐血,骨蒸劳极引起的口渴等症状,都可以使用这种药物,并将其制成药丸或散剂服用。
它可以破除冷气,消除风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金-注解
金屑:金屑指的是金子的粉末,这里可能指的是古代炼丹术或医药中使用的金粉,用以治疗疾病。在古代中医中,金屑被认为具有镇定精神、强化骨髓等功效。
辛:辛是一种味道,表示药物的辛辣味,在中医理论中,辛味药物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
平:平表示药物的性味平和,不具有偏热或偏寒的特性。
有毒:表示这种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需谨慎。
镇精神:镇定精神,即安定心神,缓解精神不安。
坚骨髓:强化骨髓,增强骨骼的坚固性。
通五脏邪气:通利五脏的病邪,即排除五脏中的病理性物质。
服之神仙:服用这种药物可以达到成仙的效果,这是古代道教和炼丹术中的说法。
疗小儿惊伤五脏:治疗小儿因惊吓而损伤五脏的疾病。
风痫失志:风痫是指由风邪引起的癫痫病,失志是指精神错乱。
镇心安魂:安定心神,使灵魂安宁。
癫痫风热:癫痫伴有风热症状。
上气咳嗽:指呼吸急促,伴有咳嗽。
伤寒肺损吐血:因伤寒引起的肺脏损伤导致的吐血。
骨蒸劳极作渴:骨蒸是指骨内发热,劳极是指极度疲劳,作渴是指口渴。
并以箔入丸散服:将药物制成丸剂或散剂服用。
破冷气:消除体内的冷气,即治疗寒邪。
除风:祛除风邪,治疗由风引起的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金-评注
释名金屑,首句即点明药物的名称,‘金屑’在古代医书中常指金箔,即金子锤打成薄片,此处可能是指用金箔入药。金屑在古代医学中被视为珍贵药材,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气味辛,平,有毒。此句对金屑的药性进行了描述。‘辛’味入肺,能散寒、行气、止痛;‘平’则指药性平和,不偏不倚;‘有毒’则表明虽然药性平和,但使用时仍需谨慎。
主治镇精神,坚骨髓,通五脏邪气,服之神仙。这一句概括了金屑的主要功效。‘镇精神’指安定精神,治疗精神不安的病症;‘坚骨髓’则是指增强骨髓,对骨骼健康有益;‘通五脏邪气’表示能清除五脏的病邪;‘服之神仙’则是对金屑疗效的夸张描述,暗示其具有神奇的疗效。
疗小儿惊伤五脏,风痫失志,镇心安魂。此句列举了金屑的具体应用。‘小儿惊伤五脏’指小儿因惊吓而导致的五脏损伤;‘风痫失志’是指癫痫病引起的神志不清;‘镇心安魂’则是治疗心神不宁的病症。这些病症均与精神、神经系统有关,金屑在此类疾病中具有显著疗效。
癫痫风热,上气咳嗽,伤寒肺损吐血,骨蒸劳极作渴,并以箔入丸散服。此句进一步说明了金屑的适应症。‘癫痫风热’指癫痫病伴有风热症状;‘上气咳嗽’是指咳嗽伴有气喘;‘伤寒肺损吐血’是伤寒引起的肺损伤导致的吐血;‘骨蒸劳极作渴’是指骨蒸劳损导致的极度口渴。金屑可以制成丸散服用,以增强其疗效。
破冷气,除风。此句描述了金屑的其他功效。‘破冷气’是指治疗因寒邪引起的气滞;‘除风’则是治疗因风邪引起的病症。这些功效体现了金屑在古代医学中作为祛寒除风的药物地位。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对金屑的描述详尽而具体,既展示了其神奇疗效,又提醒了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从古文化的角度来看,金屑作为古代医学中的珍贵药材,其地位和象征意义不容忽视。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古代医学对疾病治疗的深入研究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