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诸铁器-原文
释名《本草拾遗》的有铁杵、铁刀、故锯、布针、铁钉等5种;
《大明本草》的有钥匙、铁犁尖、马衔等三种;
《开宝本草》的有铁秤锤、车辖2种。
《本草纲目》的新增品有铁铳、铁斧、大刀环、剪刀股、铁镞、铁甲、铁锁、铁铧、马镫等9种。
气味辛,平,有毒。
主治坚肌耐痛。
劳铁疗贼风,烧赤投酒中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诸铁器-译文
《本草拾遗》中提到的五种铁制品分别是铁杵、铁刀、旧锯、布针和铁钉;
《大明本草》中提到的三种铁制品是钥匙、铁犁尖和马衔;
《开宝本草》中提到的两种铁制品是铁秤锤和车辖;
《本草纲目》中新增的九种铁制品包括铁铳、铁斧、大刀环、剪刀股、铁镞、铁甲、铁锁、铁铧和马镫。
这些铁制品的味道是辛辣的,性质平和,但有毒。
它们的主要功效是增强肌肉耐力,减轻疼痛。可以用来治疗由铁器引起的劳损和贼风,将烧红的铁投入酒中饮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诸铁器-注解
本草拾遗:《本草拾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药物学著作,由唐代药学家陈藏器所著,收录了许多药物和治疗方法。
铁杵:指铁制的杵,古代用于捣药或作为武器。
铁刀:指铁制的刀,用于切割或作为武器。
故锯:故,意为旧的;锯,指锯子,古代用于切割木材或金属的工具。
布针:布针,可能指用于缝纫的针,此处可能是指某种细小的铁制工具。
铁钉:指铁制的钉子,用于固定或连接。
大明本草:《大明本草》是中国明代的一部药物学著作,由李时珍所著。
钥匙:用于开启锁的工具。
铁犁尖:犁尖是犁具的一部分,铁犁尖指用铁制成的犁头。
马衔:马衔是马具的一部分,用于控制马匹。
开宝本草:《开宝本草》是中国宋代的一部药物学著作。
铁秤锤:铁制的秤锤,用于称量。
车辖:车辖是古代车轴上的部件,用于固定车轮。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中国明代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被誉为‘东方药物学宝典’。
铁铳:指古代的铁制火器。
铁斧:铁制的斧头,用于砍伐。
大刀环:大刀的环状部分,可能指刀柄。
剪刀股:剪刀的股,指剪刀的两个长臂。
铁镞:古代箭矢的头部,通常由铁制成。
铁甲:用铁制成的铠甲,用于防护。
铁锁:用铁制成的锁,用于锁定。
铁铧:铧是古代农具犁的头部,铁铧指用铁制成的犁铧。
马镫:马镫是马具的一部分,用于骑手双脚的固定。
气味:指药物的气味,是中药四气之一。
辛:中药术语,指药物的辛辣味,具有发散、行气等作用。
平:中药术语,指药物的平和性质,既不寒也不热。
有毒:指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需谨慎。
坚肌耐痛:指药物能增强肌肉力量,减轻疼痛。
劳铁疗:劳,指劳累;铁疗,指使用铁制品进行治疗。
贼风:古代医学术语,指因风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类似于现代的风湿病。
烧赤投酒中饮:指将某种物质烧成红色后,加入酒中饮用,可能是某种治疗方法的描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诸铁器-评注
《本草拾遗》中提到的铁杵、铁刀、故锯、布针、铁钉等五种物品,反映了古人对金属工具的重视,这些工具在古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铁杵、铁刀等名词的使用,不仅体现了对工具的直接描述,也透露出古人对工具材质的认可,即铁的坚硬和耐用。‘故锯’中的‘故’字,可能暗示了这些工具的历史性,即它们可能是被重复使用或传承下来的。布针、铁钉等名词则显示出这些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大明本草》中的钥匙、铁犁尖、马衔三种物品,分别代表了古代的锁具、农具和马具。钥匙作为开启锁具的工具,体现了古人对安全与控制的重视。铁犁尖则直接关联到农业生产,显示出农业在古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马衔则是马具的一部分,反映了古代对马力的依赖和对马匹的驯养。
《开宝本草》中的铁秤锤和车辖两种物品,铁秤锤是古代称重工具,体现了古人对度量衡的重视,而车辖则是车轴的固定部件,显示了古人对交通工具的依赖。
《本草纲目》新增的铁铳、铁斧、大刀环、剪刀股、铁镞、铁甲、铁锁、铁铧、马镫等九种物品,进一步丰富了古代金属工具的种类。其中,铁铳和铁甲的出现,标志着军事工具在《本草纲目》中的地位,反映了战争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剪刀股、铁铧等物品则体现了农业工具的多样性和精细度。
‘气味辛,平,有毒’这一描述,从药理学的角度出发,将金属工具与药物的性质进行了类比。辛味通常与辛辣、刺激的感觉相关,‘平’则意味着药性温和,‘有毒’则说明这些金属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提示使用时需谨慎。
‘主治坚肌耐痛。劳铁疗贼风,烧赤投酒中饮’这一句话,将金属工具的药用价值与治疗方法相结合。‘坚肌耐痛’表明这些金属工具可能被用于治疗肌肉疼痛或增强体质。‘劳铁疗贼风’中的‘贼风’可能指的是风寒湿邪,而‘烧赤投酒中饮’则是一种治疗方法,即通过将金属工具烧红后投入酒中饮用,以驱除体内的邪气。这一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人对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的认识,以及对酒疗法的运用。
整体而言,这些古文内容不仅是对古代金属工具的描述,也是对古代医药学知识的反映。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赏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生活状态、科技水平以及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