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粉锡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粉锡-原文

释名即铅粉,又有解锡、铅华、定粉、瓦粉、光粉、水粉、白粉、官粉、胡粉等名。

旧日妇女用来擦脸。

古人称铅为黑锡,所以铅粉又叫做粉锡。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劳复与食复(按:大病初愈,尚未恢复,便有性交,引起发烧、便赤、卵肿或缩入等症状,叫做“劳复”。因贪食而旧病复发,叫做“食复”)。

用粉锡少许,水冲服。

小儿脾泄不止。用红枣二十个,去核,将粉锡填入,在瓦上烘干,去枣留粉,再研细。每服三分,米汤送下。

赤白痢。用粉锡一两,调鸡蛋清,和灸烘焦,研细。每次用冷水冲服一钱。

小儿疳痢(按:由疳疾引起,时痢时止。痢时,红白兼有,全身黄瘦)。用粉锡先蒸后熬,等变色时,每服半钱,米汤送下。

小儿腹胀。用盐熬粉锡,等变色后,即取以摩擦腹部。

小儿肚皮变青,极为危险。用上法可治好。

小儿夜啼不止。用粉锡如三粒豆子那样大的量,水冲服。一天服三次。

身热多汗。用粉锡半斤、雷丸四两,共研细,当作扑粉扑身。

绦虫蛔虫。用少量粉锡,炒后放在肉汤里空心服下,大效。

鼻血不止。用醋炒粉锡,服一钱,即见效。

齿缝出血。用粉锡半两、麝香半钱,卧时擦牙。

跌打瘀血。用粉锡一钱,和水冲服。虽脸青、气短、欲死者亦有效。

跌打断骨。用粉锡、硼砂等分,研细。每服一钱,苏木汤送下。宜多饮苏木汤。

面皮抓伤。用香油调粉锡搽患处。

打伤后肿痛成疮。用粉锡一两、生赤石脂一钱、水银一分,拌麻油,调成膏,摊在油纸上贴佃处。

脱肉的地方,可有膏填满,再包扎好。

黄水脓疮。用粉锡煅黄三钱,加松香三钱、黄丹一钱、细矾二钱,共研为末。

倒入香油二两,熬成膏子涂搽。

口角生疮。用炒粉锡一分、黄连半两,共研为末,搽患处。

翻花恶疮(按:疮内有米粒状小颗,破则出血),翻出于外,故称翻花)。用粉锡一两、胭脂一两,共研为末。

在盐水洗净患处后,即将药搽上。一天搽五次。

蜂巢疮。用粉锡、朱砂等分,研细,调蜜搽疮上。

汤火伤。用羊子骨髓调粉锡涂搽。

蠼螋尿疮(按:此疮初起如粟,渐大如豆,后成浆泡,恶汗流出,疼痛难忍,同时有轻度发热和全身不适等症状。陈藏器还说:这种疮能绕腰生长。看来很可能是“带状泡疹”)。用醋调粉锡涂搽。

诸蛇咬伤。用粉锡和大蒜捣如泥,涂伤口。

目翳。用粉锡点翳上,有效。

口干无津。用公猪胆五个,酒煮,到胆囊破烂时,加粉锡一两,研匀,做成丸子,如芡子大。

每次含一丸,咽汁吞下。

腹中鳖症(按:此病是腹中有硬块,或肿起外突,如鳖伏身)。用黍米淋汁冲粉锡湿服,大效。

背疮、背痛。用粉锡二两、麻油三两,慢火熬,同时用柳枝急搅。

到滴汗成珠时,加白胶末少许,放入水盆中浸两日,取出摊油纸上贴患处。

此方名“神应膏”。

附方粉锡的主要功能,古称“能伏五尸”。五尸的病象中,有类似今之所谓癌症的病象。

又:古之所谓“症瘕”,其中也有的类似癌症,而粉锡正是治疗症瘕的要药之一。

因此,粉锡是否与治癌有关,是值得探讨的。

清代赵学敏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认为本品有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粉锡-译文

粉锡,也就是铅粉,还有解锡、铅华、定粉、瓦粉、光粉、水粉、白粉、官粉、胡粉等名称。过去妇女用来擦脸。古人把铅称为黑锡,所以铅粉又叫做粉锡。

气味辛、寒、无毒。

主治劳复与食复(按:大病初愈,还没有完全恢复,就进行性交,会引起发烧、大便发红、睾丸肿大或缩入体内等症状,称为‘劳复’。因为贪食而旧病复发,称为‘食复’)。用少许粉锡,用水冲服。

小儿脾泄不止。用红枣二十个,去核,将粉锡填入,放在瓦上烘干,去枣留粉,再研细。每次服用三分,用米汤送下。

赤白痢。用粉锡一两,调鸡蛋清,和灸烘焦,研细。每次用冷水冲服一钱。

小儿疳痢(按:由疳疾引起,时发时止。发病时,大便中有红白相间的物质,身体瘦弱)。用粉锡先蒸后熬,等变色时,每次服用半钱,用米汤送下。

小儿腹胀。用盐熬粉锡,等变色后,即取以摩擦腹部。

小儿肚皮变青,极为危险。用上述方法可治好。

小儿夜啼不止。用粉锡如三粒豆子那样大的量,用水冲服。一天服三次。

身热多汗。用粉锡半斤、雷丸四两,共研细,当作扑粉扑身。

绦虫蛔虫。用少量粉锡,炒后放在肉汤里空腹服下,效果显著。

鼻血不止。用醋炒粉锡,服一钱,立即见效。

齿缝出血。用粉锡半两、麝香半钱,卧时擦牙。

跌打瘀血。用粉锡一钱,和水冲服。即使脸色青、气短、想死也有效果。

跌打断骨。用粉锡、硼砂等分,研细。每次服用一钱,用苏木汤送下。宜多饮苏木汤。

面皮抓伤。用香油调粉锡搽患处。

打伤后肿痛成疮。用粉锡一两、生赤石脂一钱、水银一分,拌麻油,调成膏,摊在油纸上贴患处。

脱肉的地方,可以用膏填满,再包扎好。

黄水脓疮。用粉锡煅黄三钱,加松香三钱、黄丹一钱、细矾二钱,共研为末。倒入香油二两,熬成膏子涂搽。

口角生疮。用炒粉锡一分、黄连半两,共研为末,搽患处。

翻花恶疮(按:疮内有米粒状小颗粒,破则出血,翻出于外,因此称为翻花)。用粉锡一两、胭脂一两,共研为末。在盐水洗净患处后,即将药搽上。一天搽五次。

蜂巢疮。用粉锡、朱砂等分,研细,调蜜搽疮上。

汤火伤。用羊子骨髓调粉锡涂搽。

蠼螋尿疮(按:此疮初起如粟,渐大如豆,后成浆泡,恶汗流出,疼痛难忍,同时有轻度发热和全身不适等症状。陈藏器还说:这种疮能绕腰生长。看来很可能是‘带状泡疹’)。用醋调粉锡涂搽。

诸蛇咬伤。用粉锡和大蒜捣成泥,涂伤口。

目翳。用粉锡点在翳上,有效。

口干无津。用公猪胆五个,酒煮,到胆囊破烂时,加粉锡一两,研匀,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一丸,咽汁吞下。

腹中鳖症(按:此病是腹中有硬块,或肿起外突,如鳖伏身)。用黍米淋汁冲粉锡湿服,效果显著。

背疮、背痛。用粉锡二两、麻油三两,慢火熬,同时用柳枝急搅。到滴汗成珠时,加白胶末少许,放入水盆中浸两日,取出摊油纸上贴患处。此方名‘神应膏’。

附方粉锡的主要功能,古称‘能伏五尸’。五尸的病象中,有类似今之所谓癌症的病象。又:古之所谓‘症瘕’,其中也有的类似癌症,而粉锡正是治疗症瘕的要药之一。因此,粉锡是否与治癌有关,是值得探讨的。

清代赵学敏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认为本品有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粉锡-注解

铅粉:古代用于化妆的一种粉末,主要成分是铅,具有美白效果。

解锡:铅粉的别称,因古代称铅为黑锡。

铅华:铅粉的古称,常用于古代妇女的化妆。

定粉:指稳定粉末,可能指铅粉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瓦粉:可能指铅粉的形态或制作过程,与瓦有关。

光粉:指具有光泽的粉末,可能指铅粉的质感。

水粉:可能指铅粉在水中溶解后使用。

白粉:指白色的粉末,常用来指代铅粉。

官粉:可能指官方或官方认可的化妆品。

胡粉:古代对铅粉的一种称呼。

辛:味道辛辣,指铅粉的味道。

寒:性质寒冷,指铅粉的性质。

无毒:指铅粉对人体没有毒性。

劳复:指大病初愈后,因劳累过度而导致的疾病。

食复:指因贪食而导致的旧病复发。

脾泄不止:指小儿脾脏虚弱,腹泻不止。

赤白痢:指大便中既有红色也有白色,是肠道疾病的症状。

疳痢:由疳疾引起的腹泻,时好时坏。

腹胀:指腹部膨胀,常伴有疼痛。

夜啼不止:指小儿夜间啼哭不止。

身热多汗:指身体发热,出汗过多。

绦虫蛔虫:指肠道寄生虫,绦虫和蛔虫。

鼻血不止:指鼻出血不止。

齿缝出血:指牙齿之间的缝隙出血。

跌打瘀血:指跌打损伤后出现的瘀血。

跌打断骨:指跌打损伤导致骨折。

面皮抓伤:指面部皮肤被抓伤。

打伤后肿痛成疮:指受伤后局部肿胀疼痛,形成疮口。

黄水脓疮:指皮肤上的化脓性疮口,流出黄色脓液。

口角生疮:指口角部位生疮。

翻花恶疮:指疮内有米粒状小颗粒,破后出血的疮。

蜂巢疮:指蜜蜂蜇伤后形成的疮。

汤火伤:指被热水或火焰烧伤。

蠼螋尿疮:指蠼螋(一种昆虫)的尿液引起的疮。

诸蛇咬伤:指被各种蛇咬伤。

目翳:指眼睛上的翳障,影响视力。

口干无津:指口干舌燥,没有唾液。

腹中鳖症:指腹内有硬块或肿胀的疾病,类似鳖伏在身上的症状。

背疮、背痛:指背部生疮或疼痛。

症瘕:指体内有肿块或结节的疾病,其中一些类似于现代的癌症。

五尸:古代医学中的一种病名,类似于现代的癌症。

神应膏:一种治疗背部疮痛的药膏。

醋:一种酸味液体,常用于烹饪和医学。

麻油:芝麻油,常用于烹饪和制作药膏。

柳枝:柳树的枝条,常用于医学中。

白胶末:一种白色粉末,可能指白胶的粉末形式。

香油:芝麻油,常用于烹饪和制作药膏。

生赤石脂:一种矿物,常用于制作药膏。

水银:一种重金属,有毒,常用于古代医学。

松香:一种树脂,常用于制作药膏。

黄丹:一种矿物,常用于制作药膏。

细矾:一种矿物,常用于制作药膏。

蜜:蜂蜜,常用于制作药膏。

黍米淋汁:用黍米煮的水,常用于制作药膏。

苏木汤:用苏木煮的水,常用于制作药膏。

芡子:一种植物果实,形状类似莲子,常用于制作药丸。

酒:一种酒精饮料,常用于烹饪和制作药丸。

胆:动物的胆囊,常用于制作药丸。

硼砂:一种矿物,常用于制作药膏。

麝香:一种香料,常用于制作药膏。

油纸:涂有油的纸,常用于制作药膏。

膏填满:用膏药填满伤口。

包扎好:用绷带等材料将伤口包扎。

香油调粉锡:用香油调和铅粉。

拌麻油:将药物与麻油混合。

摊油纸上贴患处:将药物摊在油纸上,贴在患处。

熬成膏子:将药物熬制成膏状。

搽患处:将药物涂抹在患处。

捣如泥:将药物捣碎成泥状。

点翳上:将药物滴在翳障上。

含一丸:含着一丸药丸。

咽汁吞下:咽下药丸中的汁液。

淋汁冲粉锡湿服:用淋汁冲泡铅粉后服用。

浸两日:将药物浸泡两天。

摊油纸上:将药物摊在油纸上。

如芡子大:大小如芡子。

酒煮:用酒煮。

研匀:将药物研磨均匀。

做成丸子:将药物制成药丸。

卧时擦牙:睡觉时擦牙。

苏木汤送下:用苏木汤送服。

脱肉的地方:指伤口脱肉的地方。

此疮能绕腰生长:指疮口能绕腰部生长。

带状泡疹:一种皮肤疾病,表现为带状分布的水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粉锡-评注

释名即铅粉,又有解锡、铅华、定粉、瓦粉、光粉、水粉、白粉、官粉、胡粉等名。旧日妇女用来擦脸。古人称铅为黑锡,所以铅粉又叫做粉锡。

这段文字首先介绍了铅粉的多种名称,这些名称反映了古人对这种物质的不同认识和使用方式。铅粉在古代被广泛用于美容,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粉锡’这一名称,更是将铅粉与金属锡联系起来,反映了古人对于物质属性的直观感知。

气味辛、寒、无毒。

这里的‘气味辛、寒、无毒’是对铅粉性质的描述。‘辛’指其味道,‘寒’指其性质,‘无毒’则表明其安全性。这种对药物性质的描述,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为后续的用药提供了依据。

主治劳复与食复(按:大病初愈,尚未恢复,便有性交,引起发烧、便赤、卵肿或缩入等症状,叫做“劳复”。因贪食而旧病复发,叫做“食复”)。用粉锡少许,水冲服。

这里介绍了铅粉的主治功能,包括劳复和食复。劳复和食复是中医中的病症,指大病初愈后因不当行为或饮食导致的病情反复。使用铅粉治疗,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积极探索。

小儿脾泄不止。用红枣二十个,去核,将粉锡填入,在瓦上烘干,去枣留粉,再研细。每服三分,米汤送下。

此段描述了铅粉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如小儿脾泄。治疗方法巧妙地将铅粉与红枣结合,体现了中医治疗中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赤白痢。用粉锡一两,调鸡蛋清,和灸烘焦,研细。每次用冷水冲服一钱。

这里描述了铅粉在治疗赤白痢中的应用。赤白痢是中医中的病症,治疗方法中提到的‘和灸烘焦’体现了中医对药物炮制的重视。

诸蛇咬伤。用粉锡和大蒜捣如泥,涂伤口。

此段描述了铅粉在治疗蛇咬伤中的应用。这种治疗方法结合了铅粉和大蒜的药性,体现了中医治疗中的多药合用原则。

附方粉锡的主要功能,古称“能伏五尸”。五尸的病象中,有类似今之所谓癌症的病象。

这里提到了粉锡在古代医学中的主要功能,即“能伏五尸”。‘五尸’在古代医学中指五种尸毒,其中一些病象与现代医学中的癌症相似。这一描述为后世研究铅粉的药用价值提供了线索。

又:古之所谓“症瘕”,其中也有的类似癌症,而粉锡正是治疗症瘕的要药之一。

此段进一步阐述了粉锡在古代医学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治疗症瘕这一病症。症瘕在古代医学中指肿块,与现代医学中的癌症有相似之处。

清代赵学敏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认为本品有毒。

最后,提到了清代医学家赵学敏对铅粉毒性的看法。这一观点反映了古代医学家对药物毒性的关注,也为我们了解古代医学提供了重要信息。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金部-粉锡》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69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