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赤小豆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赤小豆-原文

释名赤豆、红豆,叶名藿。

气味甘、酸、平、无毒。

主治水气肿胀。和赤小豆五合、大蒜一颗、生姜五钱、商陆根一条,一起碎破,同水煮烂,去药,空心食豆,慢慢饮汁令尽,肿立消。

又方:用赤小豆一斗煮极烂,取汁五升,乘热浸泡脚和膝。

若肿已到腹部,只须吃小豆即可。

痢疾。用小豆一合、熔蜡三两,一次服下,有效。

肠痔下血。用小豆三升、苦酒五升,煮熟晒干,再浸至酒尽乃止,然后研豆为末。

每服一钱,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牙齿疼痛。用赤小豆擦牙吐涎及吹鼻中。

一方:加阿青少许。

一方:加花咸少许。

乳汁不通。用赤小豆煮汁饮之。

前疽初作。用赤小豆末调水敷涂。

肋颊热肿。用赤小豆和蜜敷涂,一夜即消。

或加芙蓉叶末更好。

丹毒如火。用赤小豆末调鸡蛋白,随时敷涂。

小便频数。用小豆叶一斤,在豉汁中煮成汤吃下。

小儿遗尿。用小豆叶捣汁服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赤小豆-译文

赤豆和红豆的名称,叶子的名称叫藿。

它们的味道是甜的、酸的、平和的,没有毒性。

主要用来治疗水肿。将赤小豆、大蒜、生姜和商陆根一起捣碎,加水煮烂,去掉药渣,空腹吃豆,慢慢喝完汤汁,水肿就会立刻消除。

另一个方子:用一斗赤小豆煮得非常烂,取五升汤汁,趁热浸泡脚和膝盖。

如果水肿已经到了腹部,只需要吃小豆就可以了。

治疗痢疾:用一合小豆和三两熔化的蜡一起服用,有效。

治疗肠痔出血:用三升小豆和五升苦酒一起煮熟晒干,再浸泡直到酒用完,然后磨成豆末。每次服用一钱,用酒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治疗牙齿疼痛:用赤小豆擦牙并吐出唾沫,或者吹入鼻中。

另一种方法:加入少许阿青。

另一种方法:加入少许花咸。

治疗乳汁不通:用赤小豆煮汁饮用。

治疗初期疽病:用赤小豆末调水敷涂。

治疗肋颊热肿:用赤小豆和蜜敷涂,一夜后就会消下去。如果加入芙蓉叶末效果更好。

治疗丹毒如火:用赤小豆末调鸡蛋白,随时敷涂。

治疗小便频繁:用一斤小豆叶,在豉汁中煮成汤喝下。

治疗小儿遗尿:用小豆叶捣汁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赤小豆-注解

赤豆:赤豆,又称红豆,是一种常见的豆类,属于豆科植物。在中国古代医学中,赤豆被视为有药用价值,具有利尿、消肿、解毒等功效。

红豆:红豆与赤豆同指一种豆类,通常指的是豆科植物红豆属的种子,因其色泽鲜红而得名。在中医中,红豆具有利尿、消肿、解毒的作用。

藿:藿,指藿香,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叶可入药,具有解暑、和中、化湿等功效。

水气肿胀:水气肿胀,中医术语,指体内水液代谢失调,导致水肿的一种症状。

商陆根:商陆根,商陆的根茎,具有利尿、消肿、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疮毒等症状。

肠痔下血:肠痔下血,指因痔疮导致的肠道出血,痔疮是肛门和直肠下端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

苦酒:苦酒,古代指用酒和苦味草药制成的药酒,具有消炎、解毒等作用。

豉汁:豉汁,指用豆豉煮成的汤汁,豆豉是一种发酵豆制品,具有调味和药用价值。

阿青:阿青,可能指一种草药,具体名称不明,用于治疗牙齿疼痛。

花咸:花咸,可能指一种草药,具体名称不明,用于治疗牙齿疼痛。

乳汁不通:乳汁不通,指产后乳汁分泌不畅,无法哺乳。

前疽初作:前疽初作,指痈疮初起时。

肋颊热肿:肋颊热肿,指肋部和颊部出现热痛和肿胀。

丹毒如火:丹毒如火,指丹毒症状严重,如火燃烧般的疼痛。

鸡蛋白:鸡蛋白,指鸡蛋的蛋白部分,常用于外敷治疗皮肤疾病。

小便频数:小便频数,指小便次数增多,可能是尿路感染或肾虚等症状的表现。

小儿遗尿:小儿遗尿,指儿童在夜间不自主地排尿,可能是由于神经发育不成熟或尿床等原因引起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赤小豆-评注

释名赤豆、红豆,叶名藿。此句开篇即点明了赤豆的别称及其叶子的名称,体现了古人对植物名称的细致观察和命名习惯。‘释名’一词,暗示了对事物名称的解读和阐释,而‘赤豆’和‘红豆’的对比,则可能暗示了两种豆子的外观或性质上的差异。

气味甘、酸、平、无毒。此句描述了赤豆的药性,‘甘’、‘酸’、‘平’分别代表了其味道、性质和药效,‘无毒’则强调了其安全性。这体现了中医对药材药性的重视,以及对药物使用安全性的考量。

主治水气肿胀。和赤小豆五合、大蒜一颗、生姜五钱、商陆根一条,一起碎破,同水煮烂,去药,空心食豆,慢慢饮汁令尽,肿立消。此段详细描述了赤豆在治疗水气肿胀方面的应用。‘水气肿胀’是中医术语,指因水湿停滞引起的身体肿胀。治疗方法中,赤小豆与其他药材的配伍,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又方:用赤小豆一斗煮极烂,取汁五升,乘热浸泡脚和膝。若肿已到腹部,只须吃小豆即可。此段介绍了另一种使用赤小豆的方法,即通过煮汁浸泡来治疗肿胀。‘又方’一词,表明这是另一个治疗方法,增加了古人对赤豆药用价值的探索。

痢疾。用小豆一合、熔蜡三两,一次服下,有效。此句描述了赤小豆在治疗痢疾方面的应用,‘熔蜡’的加入,可能是为了增加药物的可服性或缓释作用。

肠痔下血。用小豆三升、苦酒五升,煮熟晒干,再浸至酒尽乃止,然后研豆为末。每服一钱,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此段详细描述了赤小豆在治疗肠痔下血方面的用法,‘苦酒’的使用,可能是因为其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

牙齿疼痛。用赤小豆擦牙吐涎及吹鼻中。一方:加阿青少许。一方:加花咸少许。此段介绍了赤小豆在治疗牙齿疼痛方面的应用,‘阿青’和‘花咸’的加入,可能是为了增强其疗效或改善口感。

乳汁不通。用赤小豆煮汁饮之。此句描述了赤小豆在治疗乳汁不通方面的应用,‘煮汁饮之’的方法,体现了中医对药物使用方式的多样性。

前疽初作。用赤小豆末调水敷涂。此句描述了赤小豆在治疗初期疽疮的应用,‘调水敷涂’的方法,体现了中医外治法的特色。

肋颊热肿。用赤小豆和蜜敷涂,一夜即消。或加芙蓉叶末更好。此段介绍了赤小豆在治疗肋颊热肿方面的应用,‘和蜜敷涂’的方法,可能是因为蜜具有润肤和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

丹毒如火。用赤小豆末调鸡蛋白,随时敷涂。此句描述了赤小豆在治疗丹毒方面的应用,‘调鸡蛋白’的方法,可能是为了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和保护皮肤。

小便频数。用小豆叶一斤,在豉汁中煮成汤吃下。此句描述了赤小豆叶在治疗小便频数方面的应用,‘豉汁’的使用,可能是因为其具有利尿作用。

小儿遗尿。用小豆叶捣汁服下。此句描述了赤小豆叶在治疗小儿遗尿方面的应用,‘捣汁服下’的方法,体现了中医对药物提取和使用的精细处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赤小豆》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67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