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豇豆-原文
气味甘、咸、平、无毒。
主治理中无益气,补肾健胃。
治吐逆泄痢、小便频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豇豆-译文
味道甜、咸、平和,没有毒性。
主要功效是调和脾胃,补益中气,强健脾胃。可以治疗呕吐、反胃、腹泻、痢疾等症状,以及小便频繁的情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豇豆-注解
气味:指药物的气味,是中国古代药学中用来判断药物性质和功效的重要依据。甘:味道甜,通常表示药物能补益、和中;咸:味道咸,通常表示药物能软坚散结、润下;平:味道不偏寒热,表示药物性质平和;无毒:表示药物对人体没有毒性。
治:在中医中,‘治’字常用于描述药物或治疗方法对某种疾病有治疗作用。
理中:在中医中,理中通常指的是调理中焦(脾胃)的功能,中焦是人体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益气:指药物具有增强人体正气的作用,正气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的是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补肾:指药物具有增强肾脏功能的作用,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负责生殖、生长发育和泌尿等功能。
健胃:指药物具有增强胃的功能,改善消化系统健康的作用。
吐逆:中医术语,指呕吐和反胃的症状。
泄痢:中医术语,指腹泻和痢疾的症状,通常由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原因引起。
小便频数:中医术语,指小便次数增多,可能由肾气不固、湿热下注等原因引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豇豆-评注
气味甘、咸、平、无毒。这一句是对某味药材或食物的基本属性进行的描述。在古中医学中,气味是指药物或食物的味觉属性,包括甘、咸、平、苦、辛、酸、涩等。甘味通常表示药物具有补益作用,咸味则可能与补肾有关。‘平’则意味着药物性质平和,不会导致身体过于偏颇。‘无毒’则是对药物安全性的肯定,是中医用药的重要原则之一。
主治理中无益气,补肾健胃。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该药材或食物的主要功效。‘理中’可能指的是调理中焦,中焦在中医理论中是指脾胃所在之处,是人体消化吸收和营养转化的关键。‘无益气’表明该药材或食物不具备直接补充元气的功效,‘补肾健胃’则明确指出其主要作用在于补肾和增强脾胃功能。
治吐逆泄痢、小便频数。这部分是对该药材或食物具体治疗作用的描述。‘吐逆泄痢’是指呕吐、呃逆、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小便频数’则可能是指尿频,可能与肾气不足有关。这里所描述的治疗作用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即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内容是对一种药材或食物的详细描述,从其基本属性到具体功效,都体现了中医理论对药物和食物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中,药物和食物不仅具有治疗作用,还具有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功能。这种对药材和食物的全面认识,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