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裸麦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裸麦-原文

释名禾广麦壳厚而粗矿也。

气味微寒,无毒。

主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裸麦-译文

这种植物的名称是禾广麦,它的麦壳又厚又粗糙。

它的气味略微寒冷,没有毒性。

它的主要功效是治疗消渴和除热,还能益气调和脾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裸麦-注解

禾:指稻谷,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象征着丰收和农业文明。

广:此处可能指麦子的生长范围广泛,或是形容麦子的叶片宽阔。

麦:指小麦,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与稻谷、黍、菽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粮食作物。

壳:指麦粒的外壳,即麦子成熟后外面的硬皮。

厚:形容麦壳的厚度。

粗矿:形容麦壳的质地粗糙,坚硬。

气味:指物质的气味,这里指麦子的气味。

微寒:指麦子的性质略带寒性,可能对某些体质的人有一定的清凉作用。

无毒:指麦子没有毒性,对人体无害。

主治:指这种药材的主要治疗作用。

消渴:指糖尿病,古代医书中对糖尿病的描述。

除热:指清热,用于治疗发热等症状。

益气:指增强体力,补充元气。

调中:指调和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裸麦-评注

释名:首先,这段古文是对某种植物或药材的命名解释。‘禾’字通常指稻谷,‘广’字在这里可能指的是植物叶片宽阔,‘麦’字则与小麦有关,‘壳’字指植物的果壳或外壳,‘厚’和‘粗矿’则形容壳的质地。综合来看,这段话是在描述一种外壳厚且质地粗矿的植物或药材。这种命名方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植物形态的直观描述。

气味微寒,无毒:接下来,古文提到了这种植物的气味特性。‘微寒’表明这种植物的气味偏凉,这种描述与中医理论中的‘寒性’概念相吻合。‘无毒’则是对这种植物安全性的说明,表明它对人体没有毒性,可以安全使用。

主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最后,古文列举了这种植物或药材的主要功效。‘消渴’在中医中指的是糖尿病的症状,‘除热’则是指清热解毒,‘益气’是指增强体力,‘调中’是指调和脾胃功能。这些功效说明这种植物或药材在中医中被认为具有治疗消渴、清热、增强体力和调和脾胃的作用。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植物或药材的命名、气味描述和功效说明,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认知和对药物功效的理解。这种描述方式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植物形态和特性的细致观察,也反映了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寒热虚实等基本概念的应用。同时,这种描述也为后世的医学研究和药物使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裸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66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