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菰米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菰米-原文

释名茭米、雕蓬、雕苽、雕胡

气味甘,冷,无毒。

主治止渴。

解烦热,调肠胃。

附方菰本作苽,茭草也。

其中生菌如瓜形,可食,故谓之苽。

其米须霜雕时采之,故谓之凋苽。

或讹为雕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菰米-译文

茭米的别名有茭米、雕蓬、雕苽、雕胡。

它的味道是甜的,性质是冷的,没有毒性。

它的主要功效是止渴,可以解热去烦,还能调理肠胃。

附方中的菰本指的是茭草。茭草中生长出的菌类形状像瓜,可以食用,所以叫它茭苽。茭米的收获需要在霜冻之后,所以叫它凋苽。有时也会误写成雕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菰米-注解

茭米:茭米,又称茭白,是茭草的球茎,茭草是一种水生植物,其球茎富含淀粉,可食用。在中国古代,茭米是一种常见的食材,尤其在江南地区。

雕蓬:雕蓬,同茭蓬,指茭草的茎,有时也指茭米的别称。在古代文献中,雕蓬和茭米常被交替使用。

雕苽:雕苽,指茭米,因茭米在霜降后采摘,故称为雕苽。‘雕’字在这里有采摘的意思。

雕胡:雕胡,是茭米的另一种称呼,与雕苽意思相同,都是指茭米。‘胡’字在这里可能是一种通假字,与‘胡’通‘胡’,即茭。

气味甘,冷,无毒:描述茭米的味道和性质。‘甘’指味道甜美,‘冷’指性质寒凉,‘无毒’指食用安全。

主治止渴:指茭米具有止渴的作用,适用于口渴症状。

解烦热,调肠胃:指茭米具有清热解烦、调和肠胃的功效,适用于热病引起的烦躁和肠胃不适。

附方:附方是指附在正文之后的方剂或药方,这里指的是茭米的药用方法。

菰本作苽:菰本,指茭草,‘作’在这里是作为的意思,即茭草也称为苽。

茭草也。其中生菌如瓜形,可食,故谓之苽:茭草中生长的菌类,形状像瓜,可以食用,因此称为苽。

其米须霜雕时采之,故谓之凋苽:茭米的采摘要在霜降时进行,因此称为凋苽。

或讹为雕胡:有时‘凋苽’被误写为‘雕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菰米-评注

释名茭米、雕蓬、雕苽、雕胡,这四者实际上是对同一种植物的别称。从字面上看,‘茭米’指的是这种植物的种子,‘雕蓬’、‘雕苽’、‘雕胡’则是对其形状或采摘时间的描述。

‘气味甘,冷,无毒’这一句是对茭米的药用价值的描述。‘甘’表示其味道甜美,‘冷’说明其性质偏凉,‘无毒’则表明其安全性,说明茭米是一种可以食用的药材。

‘主治止渴。解烦热,调肠胃’这一行进一步阐述了茭米的药用功能。‘止渴’指的是茭米可以缓解口渴的感觉,‘解烦热’则是指其可以消除体内烦热的症状,‘调肠胃’说明茭米有助于调节肠胃功能。

‘附方菰本作苽,茭草也’这句话解释了‘菰’和‘苽’的关系,指出‘菰’是‘苽’的本名,而‘苽’则是对茭草的称呼。

‘其中生菌如瓜形,可食,故谓之苽’这一句说明了茭草中生长的菌类,其形状像瓜,因此被称为‘苽’。

‘其米须霜雕时采之,故谓之凋苽’在这里解释了‘凋苽’的由来,指出茭米的采摘时间是在霜雕之时,因此被称为‘凋苽’。‘凋’字在这里可能是指‘凋零’或‘成熟’,暗示了茭米在特定时节采摘的特点。

‘或讹为雕胡’这句话说明‘雕胡’这一名称可能是由‘凋苽’讹传而来,反映了古代对植物名称的演变和传承过程。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菰米》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65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