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定公-定公三年-原文
【经】
三年春,王正月,公如晋,至河乃复。
二月辛卯,邾子穿卒。
夏四月。
秋,葬邾庄公。
冬,仲孙何忌及邾子盟于拔。
【传】
三年春二月辛卯,邾子在门台,临廷。阍以缾水沃廷。邾子望见之,怒。阍曰:“夷射姑旋焉。”命执之。弗得,滋怒,自投于床,废于炉炭,烂,遂卒。先葬以车五乘,殉五人。庄公卞急而好洁,故及是。
秋九月,鲜虞人败晋师于平中,获晋观虎,恃其勇也。
冬,盟于郯,修邾好也。
蔡昭侯为两佩与两裘以如楚,献一佩一裘于昭王。昭王服之,以享蔡侯。蔡侯亦服其一。子常欲之,弗与。三年止之。唐成公如楚,有两肃爽马,子常欲之,弗与。亦三年止之。唐人或相与谋,请代先从者,许之。饮先从者酒,醉之,窃马而献之子常。子常归唐侯。自拘于司败,曰:“君以弄马之故,隐君身,弃国家群臣。请相夫人以偿马,必如之。”唐侯曰:“寡人之过也,二三子无辱。”皆赏之。蔡人闻之,固请而献佩于子常。子常朝,见蔡侯之徒,命有司曰:“蔡君之久也,官不共也。明日,礼不毕,将死。”蔡侯归,及汉,执玉而沈,曰:“余所有济汉而南者,有若大川!”蔡侯如晋,以其子元与其大夫之子为质焉,而请伐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定公-定公三年-译文
【经】
三年的春天,周王的正月,鲁公前往晋国,到了黄河边就返回了。
二月的辛卯日,邾国的君主穿去世。
夏季四月。
秋季,安葬了邾庄公。
冬季,仲孙何忌和邾国的君主在拔地结盟。
【传】
三年的春天二月的辛卯日,邾国的君主在门台上,俯瞰庭院。守门人用瓶水浇庭院。邾国的君主看到后,非常生气。守门人说:“夷射姑在这里转悠。”命令抓住他。没有抓到,更加生气,自己跳到床上,摔倒在炉炭上,烧伤严重,最终去世。先是用五辆车安葬,殉葬五人。庄公性情急躁且爱好清洁,所以有这样的结果。
秋季九月,鲜虞人在平中打败了晋国的军队,俘虏了晋国的观虎,这是因为他自恃勇猛。
冬季,在郯地结盟,是为了修复与邾国的友好关系。
蔡昭侯带着两件玉佩和两件皮裘前往楚国,献给楚昭王一件玉佩和一件皮裘。昭王穿上它们,用来招待蔡侯。蔡侯也穿上了其中一件。子常想要这些物品,蔡侯不给。子常因此扣留了蔡侯三年。唐成公前往楚国,带了两匹肃爽马,子常想要这些马,唐成公不给。子常也扣留了唐成公三年。唐国的人商量,请求代替先前的随从,子常同意了。他们给先前的随从喝酒,灌醉他们,偷了马献给子常。子常释放了唐侯。唐侯自己拘禁在司败那里,说:“君主因为玩弄马匹的缘故,隐藏了君主的身分,抛弃了国家和群臣。请让我以夫人为代价来偿还马匹,一定要这样做。”唐侯说:“这是我的过错,你们不要受辱。”都赏赐了他们。蔡国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坚决请求并献上玉佩给子常。子常上朝,看到蔡侯的随从,命令有关官员说:“蔡君在这里已经很久了,官员们没有共同处理。明天,礼仪不完备,就要处死。”蔡侯回国,到了汉水,拿着玉沉入水中,说:“我所有渡过汉水向南的,就像这条大河!”蔡侯前往晋国,带着他的儿子元和他的大夫的儿子作为人质,请求攻打楚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定公-定公三年-注解
邾子穿:邾国的君主,名穿。邾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门台:古代宫殿或府邸前的台阶,常用于举行仪式或接见宾客。
阍:守门人,负责看守门户的人。
夷射姑:人名,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邾子穿的下属或侍从。
卞急:性格急躁,容易发怒。
鲜虞人:鲜虞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河北省境内。鲜虞人指鲜虞国的军队。
晋观虎:晋国的将领,名观虎。
子常:楚国的权臣,名子常,是楚昭王时期的重要人物。
肃爽马:一种名贵的马匹,常用于形容马匹的优良品质。
司败:古代官名,负责司法和刑罚的官员。
蔡昭侯:蔡国的君主,名昭侯。蔡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汉:指汉水,古代中国的重要河流之一,流经今湖北、河南等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定公-定公三年-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邾国、晋国、楚国、蔡国等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事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
首先,邾子穿的死因颇具戏剧性。他因性格急躁,对下属的失误大发雷霆,最终导致自己意外身亡。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邾子穿的性格缺陷,也揭示了当时君主与臣子之间的紧张关系。邾子穿的葬礼以五乘车和五人殉葬,显示了当时贵族葬礼的奢华和残酷。
其次,晋国与鲜虞国的战争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频繁冲突。晋国将领观虎因恃勇轻敌而被俘,这一情节揭示了战争中勇猛与谨慎的辩证关系。晋国的失败也暗示了当时晋国国力的相对衰落。
再次,楚国权臣子常的贪婪和专横在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对蔡昭侯和唐成公的勒索,以及最终迫使蔡昭侯献出佩玉的行为,展示了楚国在诸侯国中的强势地位。蔡昭侯的无奈和屈辱,反映了小国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艰难处境。
最后,蔡昭侯在汉水边的悲壮誓言,表达了他对楚国压迫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渴望。这一情节不仅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情感和道德困境。蔡昭侯最终选择与晋国结盟,请求伐楚,显示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选择。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生动地描绘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冲突和外交博弈。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