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定公-定公七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定公-定公七年-原文

【经】

七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

秋,齐侯、郑伯盟于鹹。

齐人执卫行人北宫结以侵卫。

齐侯、卫侯盟于沙。

大雩。

齐国夏帅师伐我西鄙。

九月,大雩。

冬十月。

【传】

七年春二月,周儋翩入于仪栗以叛。

齐人归郓、阳关,阳虎居之以为政。

夏四月,单武公、刘桓公败尹氏于穷穀。

秋,齐侯、郑伯盟于鹹,征会于卫。卫侯欲叛晋,诸大夫不可。使北宫结如齐,而私于齐侯曰:“执结以侵我。”齐侯从之,乃盟于琐。

齐国夏伐我。阳虎御季桓子,公敛处父御孟懿子,将宵军齐师。齐师闻之,堕,伏而待之。处父曰:“虎不图祸,而必死。”苫夷曰:“虎陷二子于难。不待有司,余必杀女。”虎惧,乃还,不败。

冬十一月戊午,单子、刘子逆王于庆氏。晋籍秦送王。己巳,王入于王城,馆于公族党氏,而后朝于庄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定公-定公七年-译文

【经】

鲁定公七年的春天,周王的正月。

夏天四月。

秋天,齐侯和郑伯在鹹地结盟。

齐国人抓住了卫国的使者北宫结,以此来侵犯卫国。

齐侯和卫侯在沙地结盟。

举行了大雩祭。

齐国的国夏率领军队攻打我国的西部边境。

九月,举行了大雩祭。

冬天十月。

【传】

鲁定公七年的春天二月,周儋翩进入仪栗并发动叛乱。

齐国人归还了郓地和阳关,阳虎居住在那里并执掌政权。

夏天四月,单武公和刘桓公在穷穀击败了尹氏。

秋天,齐侯和郑伯在鹹地结盟,并召集卫国参加会议。卫侯想要背叛晋国,但大夫们不同意。卫侯派北宫结去齐国,并私下对齐侯说:“抓住北宫结来侵犯我国。”齐侯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在琐地结盟。

齐国的国夏攻打我国。阳虎为季桓子驾车,公敛处父为孟懿子驾车,准备在夜间袭击齐军。齐军听到消息后,撤退并埋伏等待。处父说:“阳虎不考虑灾祸,一定会死。”苫夷说:“阳虎把两位公子陷入困境。不等有司来处置,我一定会杀了你。”阳虎害怕了,于是撤退,没有失败。

冬天十一月戊午日,单子和刘子在庆氏迎接周王。晋国的籍秦护送周王。己巳日,周王进入王城,住在公族党氏的馆舍,然后到庄宫朝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定公-定公七年-注解

王正月:指周王的正月,即农历一月,是古代中国历法中的第一个月,象征着新年的开始。

齐侯、郑伯盟于鹹:齐侯和郑伯在鹹地结盟,这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常见的政治行为,旨在通过结盟来增强各自的势力或对抗共同的敌人。

大雩:古代的一种求雨仪式,通常在干旱时期举行,以求神灵赐予雨水,保证农作物的生长。

齐国夏帅师伐我西鄙:齐国在夏季派遣军队攻打我国的西部边境,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频繁战争。

周儋翩入于仪栗以叛:周儋翩进入仪栗地区并发动叛乱,显示了当时中央政权与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阳虎御季桓子:阳虎是季桓子的御者,即驾车的人,这里反映了古代贵族出行时的礼仪和排场。

单子、刘子逆王于庆氏:单子和刘子在庆氏家族迎接周王,这是春秋时期贵族之间相互支持和结盟的体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定公-定公七年-评注

这段古文选自《春秋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频繁的战争状态。

文中提到的‘齐侯、郑伯盟于鹹’和‘齐侯、卫侯盟于沙’等事件,展示了诸侯国之间通过结盟来增强自身力量或对抗强敌的策略。这种结盟不仅是政治上的联合,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生存法则。

‘大雩’这一仪式的记载,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应对,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依赖。这种仪式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文中还提到了多次战争和叛乱,如‘齐国夏帅师伐我西鄙’和‘周儋翩入于仪栗以叛’,这些事件揭示了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以及中央政权与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

此外,文中对阳虎的描述,不仅展示了个人的勇气和忠诚,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品德的高度重视。阳虎在面对困境时的决断和行动,体现了古代武士的精神风貌。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动态和文化特征,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定公-定公七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6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