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四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四年-原文

【经】

四年春,王二月庚戌,盗杀蔡侯申。

蔡公孙辰出奔吴。

葬秦惠公。

宋人执小邾子。

夏,蔡杀其大夫公孙姓、公孙霍。

晋人执戎蛮子赤,归于楚。

城西郛。

六月辛丑,亳社灾。

秋八月甲寅,滕子结卒。

冬十有二月,葬蔡昭公。

葬滕顷公。

【传】

四年春,蔡昭侯将如吴,诸大夫恐其又迁也,承。公孙翩逐而射之,入于家人而卒。以两矢门之,众莫敢进。文之锴后至,曰:“如墙而进,多而杀二人。”锴执弓而先,翩射之,中肘。锴遂杀之。故逐公孙辰,而杀公孙姓、公孙盱。

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左司马眅、申公寿馀、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曰:“吴将泝江入郢,将奔命焉。”为一昔之期,袭梁及霍。单浮馀围蛮氏,蛮氏溃。蛮子赤奔晋阴地。司马起豐、析与狄戎,以临上雒。左师军于菟和,右师军于仓野,使谓阴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晋、楚有盟,好恶同之。若将不废,寡君之愿也。不然,将通于少习以听命。”士蔑请诸赵孟。赵孟曰:“晋国未宁,安能恶于楚,必速与之。”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将裂田以与蛮子而城之,且将为之卜。蛮子听卜,遂执之,与其五大夫,以畀楚师于三户。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

秋七月,齐陈乞、弦施,卫跪救范氏。庚午,围五鹿。九月,赵鞅围邯郸。

冬十一月,邯郸降。荀寅奔鲜虞,赵稷奔临。十二月,弦施逆之,遂堕临。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逆畤、阴人、盂、壶口。会鲜虞,纳荀寅于柏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四年-译文

【经】

四年的春天,周王二月的庚戌日,有盗贼杀害了蔡侯申。

蔡国的公孙辰逃奔到吴国。

秦惠公被安葬。

宋国人抓住了小邾国的君主。

夏天,蔡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公孙姓和公孙霍。

晋国人抓住了戎蛮族的首领赤,并将他交给了楚国。

修建了西边的城墙。

六月的辛丑日,亳社发生了火灾。

秋天的八月甲寅日,滕国的君主结去世。

冬天的十二月,蔡昭公被安葬。

滕顷公被安葬。

【传】

四年的春天,蔡昭侯准备前往吴国,大夫们担心他又要迁都,于是跟随他。公孙翩追赶并射杀了他,蔡昭侯逃入一户人家后去世。公孙翩用两支箭堵住门口,众人不敢进去。文之锴后来赶到,说:“像墙一样前进,多杀两个人。”文之锴拿着弓走在前面,公孙翩射中了他的肘部。文之锴最终杀死了公孙翩。因此,公孙辰被驱逐,公孙姓和公孙盱被杀。

夏天,楚国人在征服了夷虎之后,开始谋划北方的行动。左司马眅、申公寿馀、叶公诸梁将蔡国安置在负函,将方城之外的地区安置在缯关,说:“吴国将沿江而上进入郢都,我们将奉命迎战。”他们约定了一夜的时间,袭击了梁和霍。单浮馀包围了蛮氏,蛮氏溃败。蛮子赤逃奔到晋国的阴地。司马起豐、析与狄戎一起,逼近上雒。左师驻扎在菟和,右师驻扎在仓野,派人告诉阴地的命大夫士蔑说:“晋国和楚国有盟约,好恶相同。如果盟约不被废除,这是我们君主的愿望。否则,我们将通过少习来听从命令。”士蔑向赵孟请示。赵孟说:“晋国尚未安定,怎么能与楚国为敌,必须尽快与他们和解。”士蔑于是召集了九州的戎人,准备分割土地给蛮子并修建城池,还准备为他占卜。蛮子听从了占卜的结果,于是被抓住,和他的五位大夫一起,被交给了楚军于三户。司马安置了城邑,建立了宗庙,以引诱剩余的民众,并将他们全部俘虏带回。

秋天的七月,齐国的陈乞、弦施,卫国的跪救援范氏。庚午日,包围了五鹿。九月,赵鞅包围了邯郸。

冬天的十一月,邯郸投降。荀寅逃奔到鲜虞,赵稷逃奔到临。十二月,弦施迎接他们,于是摧毁了临。国夏攻打晋国,夺取了邢、任、栾、鄗、逆畤、阴人、盂、壶口。与鲜虞会合,将荀寅安置在柏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四年-注解

蔡侯申:蔡国的君主,名申,被刺杀。

公孙辰:蔡国的贵族,因政治斗争出奔吴国。

秦惠公:秦国的君主,葬于该年。

小邾子:小邾国的君主,被宋国捕获。

公孙姓、公孙霍:蔡国的大夫,被蔡国杀害。

戎蛮子赤:戎蛮族的首领,被晋国捕获后交给楚国。

亳社:商朝的都城,发生火灾。

滕子结:滕国的君主,名结,去世。

蔡昭公:蔡国的君主,名昭,葬于该年。

滕顷公:滕国的君主,名顷,葬于该年。

公孙翩:蔡国的贵族,因刺杀蔡昭侯而被杀。

文之锴:蔡国的贵族,参与刺杀公孙翩。

楚人:楚国的军队,成功击败夷虎后计划北进。

左司马眅、申公寿馀、叶公诸梁:楚国的将领,负责指挥对蔡国的进攻。

单浮馀:楚国的将领,负责围攻蛮氏。

士蔑:晋国的命大夫,负责处理与楚国的外交事务。

赵孟:晋国的贵族,参与决策与楚国的关系。

齐陈乞、弦施:齐国的将领,参与救援范氏。

赵鞅:晋国的将领,负责围攻邯郸。

荀寅、赵稷:晋国的贵族,因战败逃亡。

国夏:齐国的将领,负责对晋国的进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四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蔡昭侯被刺杀,公孙辰出奔吴国,显示了蔡国内部的不稳定和外部势力的干预。秦惠公的葬礼和宋国捕获小邾子,则体现了各国之间的礼仪和权力的较量。

楚国在击败夷虎后,计划北进,显示了楚国扩张的野心。楚国的将领左司马眅、申公寿馀、叶公诸梁等人的行动,体现了楚国军事策略的周密和执行力。单浮馀围攻蛮氏,蛮子赤奔晋阴地,反映了楚国对周边小国的控制和影响力。

晋国在处理与楚国的关系时,表现出谨慎和妥协的态度。士蔑与赵孟的对话,揭示了晋国内部的政治困境和对楚国的无奈。晋国最终选择与楚国合作,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晋国的现实考量。

齐国和晋国之间的冲突,如齐陈乞、弦施救援范氏,赵鞅围攻邯郸,荀寅、赵稷逃亡等事件,显示了各国之间的军事对抗和政治博弈。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逆畤、阴人、盂、壶口,进一步揭示了齐国对晋国的军事压力和扩张意图。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各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揭示了各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策略和决策过程。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演变。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四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6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