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玉蜀黍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玉蜀黍-原文

释名玉高粱。

气味(米)甘、平、无毒。

主治(玉蜀黍米)调中开味,(根、叶)治沙淋。

附方玉蜀黍,理在亦通称“玉米”,其花柱及柱头称为玉米须近年临床上用来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胆道结石、鼻炎及哮喘等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玉蜀黍-译文

解释名称:玉高粱。

气味(指玉米米):甜、平性、无毒。

主要功效(指玉米米):调和脾胃,增进食欲;(指玉米的根和叶):治疗沙淋病。

附方说明:玉蜀黍,在地方上也被称作‘玉米’,它的花柱和柱头被称为玉米须。近年来在临床上被用来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胆道结石、鼻炎和哮喘等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玉蜀黍-注解

玉高粱:玉高粱,即玉蜀黍,又称玉米,是一种粮食作物,因其颗粒饱满,色泽如玉,故有此美称。

气味(米)甘、平、无毒:指玉蜀黍米的味道甘甜,性质平和,没有毒性。

主治(玉蜀黍米)调中开味,(根、叶)治沙淋:调中开味指的是玉蜀黍米可以调和脾胃,增进食欲。沙淋是一种中医病名,指的是尿中混有沙石,玉蜀黍的根和叶被用来治疗这种病症。

附方:附方是指在中医药学中,为了治疗某种疾病而配制的具体方剂。

玉蜀黍:玉蜀黍,即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原产于美洲,后传入中国。

其花柱及柱头称为玉米须:玉米的花柱和柱头被称为玉米须,是玉米的一部分。

近年临床上用来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胆道结石、鼻炎及哮喘等症:近年来,玉米须在临床医学上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胆道结石、鼻炎和哮喘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玉蜀黍-评注

释名玉高粱,首先揭示了‘玉高粱’这一名称的由来。‘玉’字在此处象征着珍贵,‘高粱’则是指一种粮食作物。‘玉高粱’这一名称可能寓意着这种作物如同美玉般珍贵,其价值和意义非同寻常。

气味(米)甘、平、无毒,这是对玉高粱米性味的描述。‘甘’字表明其味道甜美,‘平’字说明其性质平和,‘无毒’则强调其安全性。这表明玉高粱米是一种适合大多数人食用的健康食品。

主治(玉蜀黍米)调中开味,(根、叶)治沙淋,这部分内容详细介绍了玉高粱米的药用价值。‘调中开味’意味着它可以调和脾胃,增进食欲,而‘治沙淋’则是指其根和叶可以治疗淋病,显示了其药用范围的广泛性。

附方玉蜀黍,理在亦通称‘玉米’,这里的‘附方’指的是玉蜀黍(玉米)的药用方法。‘理在’可能是指其疗效显著,值得信赖。同时,‘亦通称‘玉米’’说明了玉蜀黍的另一种称呼,体现了古人对不同名称的接受和认可。

其花柱及柱头称为玉米须近年临床上用来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胆道结石、鼻炎及哮喘等症。这句话揭示了玉米须的现代药用价值。‘花柱及柱头’这一描述非常细致,表明古人对药用部分的识别非常精确。而‘近年临床上用来治疗’则说明了玉米须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显示了其药用价值的延续性。

总体来看,这段古文内容从名称、性味、主治到现代应用,全面介绍了玉高粱(玉米)这一作物的价值。它不仅是一种食品,也是一种药物,其重要性在古今都有所体现。古人对食物和药物的认识和利用,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成就。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玉蜀黍》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61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