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大麦-原文
释名牟麦。
气味咸、温、微寒、无毒。
主治食饱烦胀。用大麦面熬香,每服一匙,开水送下。
蠼螋尿疮。用大麦嚼敷,一天三次。
汤火伤。用大麦炒黑,研为末,搽伤处。
小便不通。用陈大麦秸煎浓汁一次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大麦-译文
解释名称为牟麦。
它的味道是咸的、温性的、稍微有些寒性、没有毒性。
主要用来治疗饭后感到烦闷和腹胀。使用大麦面粉熬成香浓的汤汁,每次服用一勺,用开水送服。
对于蠼螋尿疮。用大麦咀嚼后敷在疮上,一天敷三次。
对于汤火伤。将大麦炒成黑色,磨成粉末,涂抹在受伤的地方。
对于小便不通。用陈旧的大麦秸秆煎煮成浓汁,一次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大麦-注解
牟麦:牟麦是古代对大麦的别称,大麦是一种谷物,在中国古代常被用作食物和药材。大麦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B群、矿物质等。
气味:指药材的气味,这里的咸、温、微寒、无毒是中医对药材性味的描述。咸味入肾,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温性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微寒则表示性质温和,不峻烈;无毒表示该药材对人体没有毒性。
主治:主治是指该药材的主要治疗作用或适应症。
食饱烦胀:食饱烦胀是指饭后感到胃部不适,有胀满感,可能是由于消化不良或胃气郁滞所致。
大麦面:大麦面是由大麦磨成的面粉,可以用来制作面食。
熬香:熬香是指将食材煮沸至香味释放的过程。
每服一匙:每服一匙是指每次服用时取一勺的量。
开水送下:开水送下是指用开水冲服或送服。
蠼螋尿疮:蠼螋尿疮是一种皮肤疾病,可能是由寄生虫引起的。
大麦嚼敷:大麦嚼敷是指将大麦嚼碎后敷在患处。
一天三次:一天三次是指每天服用或敷药的次数。
汤火伤:汤火伤是指被热水或火焰烫伤。
研为末:研为末是指将药材研磨成粉末。
搽伤处:搽伤处是指将药粉涂抹在受伤的地方。
小便不通:小便不通是指尿液排出困难,可能是由于尿路阻塞或其他原因。
陈大麦秸:陈大麦秸是指陈旧的大麦秸秆,这里可能是指用其煎煮药汁。
煎浓汁:煎浓汁是指将药材煎煮至汤汁浓稠。
一次服:一次服是指一次性服用药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大麦-评注
释名牟麦,首先是对牟麦的命名进行解释。牟麦,在古代文献中,是对大麦的一种别称。‘释名’一词表明了接下来将对该植物的具体名称进行解释和说明。
气味咸、温、微寒、无毒,这一行描述了牟麦的药性。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的‘气味’是其药效的基础。‘咸’味入肾,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温’性具有温中散寒的效果;‘微寒’则表示其性质温和,不峻烈;‘无毒’则表明该药性温和,对人体的副作用小。
主治食饱烦胀,这里说明了牟麦的主要治疗作用。‘食饱烦胀’是指饮食过量后引起的腹胀、不适等症状,这在古代生活中是常见的健康问题。牟麦面熬香后服用,借助大麦的药性,可以缓解这些不适。
‘用大麦面熬香,每服一匙,开水送下’是对牟麦使用方法的详细说明。这里的‘熬香’可能指的是将大麦面煮至香气四溢,这样可以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更好地释放出来。‘每服一匙’则说明了服用的剂量,‘开水送下’则是服用方式,以开水送服有助于药物的吸收。
‘蠼螋尿疮。用大麦嚼敷,一天三次’这里提到了牟麦在治疗‘蠼螋尿疮’(一种皮肤疾病)中的应用。‘蠼螋’是一种昆虫,其尿可能引起皮肤炎症。大麦嚼敷,即用大麦粉与唾液混合后敷于患处,这种外用方法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的局部治疗理念。
‘汤火伤。用大麦炒黑,研为末,搽伤处’描述了牟麦在治疗烫伤中的应用。‘炒黑’可能是一种处理方法,使大麦的某些成分发生变化,增强其治疗效果。‘研为末’则是将大麦制成粉末,便于涂抹于烫伤处,以减少疼痛和促进愈合。
‘小便不通。用陈大麦秸煎浓汁一次服’最后提到了牟麦在治疗小便不通(即尿潴留)中的应用。‘陈大麦秸’指的是存放时间较久的大麦秸秆,其煎煮后的浓汁可以服用,以促进排尿,缓解小便不通的症状。这一用法体现了中医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变废为宝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