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大豆豉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大豆豉-原文

释名(淡豉)苦、寒、无毒。

(蒲州豉)咸、寒、无毒。

气味伤寒发汗(冰痛、身热、脉洪)。用葱白一小把、豉一升,棉裹住,加水三程式,煮成一升,一次服下。如不出汗,再服一次,并加葛根三两。又不出汗仍须再服,并加麻黄三两。

又方:用葱汤煮米粥,加盐豉吃下,取汗。

又方:用豉一升、加童便三升,煮成一升,分次服,取汗。

伤寒不止不解,胸中闷恶。用豉一升、盐一合,加水四升,煮成一升半,分次服,取吐。

血痢不止。用豉、大蒜等分,捣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送下。

疟疾寒热。煮豉汤饮服,大吐即愈。

盗汗不止。用豉一升,微炒香,放清酒三升中泡三天,取汁服(冷热均可)。如无效,可多服几剂。

痰喘(雨天便发,坐卧不安,饮食不进)。用淡豆豉一两,蒸过,捣极烂,加砒霜末一钱,枯白矾三钱,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七丸,病甚者九丸,小儿五丸,冷茶或冷水送下。

膝挛骨痛。用豉三、五升,九蒸九晒,泡酒中,每空心饮适量。

喉痹不语。煮豉汁一程式服,盖被发汗。同时把桂末放在舌下含咽。

口舌生疮,胸膈疼痛。用焦豉末含一夜即愈。

胎动。用豉汁炒服。

小儿丹毒。用豉炒至烟尽,研为末,油调敷涂。

背痈。用香豉三升,加少量水捣成泥,照肿处大小作饼,厚约三分,铺疮上,留孔,以艾火烘灸。勿令肉破,一天二次。

蠼螋尿疮。用豉捣烂敷涂。

筋骨跌伤。用豉三升、水三程式,煎成浓汁饮服。

服药过量。饮豉汁。

脚肿。饮豉汁,以渣敷肿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大豆豉-译文

淡豆豉的名称来源于它的味道苦、性质寒凉且无毒。(蒲州豉)味道咸、性质寒凉且无毒。

它的气味可以用来治疗伤寒引起的发汗症状(如头痛、身体发热、脉搏洪大)。用法是取葱白一把、豆豉一升,用棉包裹,加水三斗,煮成一升,一次服下。如果不出汗,再服一次,并加葛根三两。如果还不出汗,继续服用,并加麻黄三两。

还有其他方法:用葱汤煮米粥,加入豆豉吃下,以出汗。还有方法:用豆豉一升,加童便三升,煮成一升,分次服下,以出汗。

如果伤寒症状持续不解,胸部感到闷闷不乐。用豆豉一升、盐一合,加水四升,煮成一升半,分次服下,以呕吐。

如果血痢不止。用豆豉和大蒜等量,捣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盐汤送下。

疟疾寒热。煮豆豉汤饮服,大量呕吐后即愈。

盗汗不止。用豆豉一升,微炒香,放入三升清酒中浸泡三天,取汁服用(冷热均可)。如果无效,可以多服几剂。

痰喘(雨天容易发作,坐卧不安,饮食不进)。用淡豆豉一两,蒸过,捣成极烂,加砒霜末一钱,枯白矾三钱,做成丸子,如绿豆大小。每次服用七丸,病情严重者九丸,小儿五丸,用冷茶或冷水送下。

膝部拘挛和骨痛。用豆豉三、五升,九蒸九晒,泡在酒中,每次空腹适量饮用。

喉痹不能说话。煮豆豉汁一斗服下,盖被发汗。同时将桂皮末放在舌下含咽。

口舌生疮,胸膈疼痛。用焦豆豉末含一夜即可痊愈。

胎动不安。用豆豉汁炒后服用。

小儿丹毒。将豆豉炒至烟尽,研成末,用油调匀后敷涂。

背部的痈疮。用香豆豉三升,加少量水捣成泥,根据肿胀部位的大小做成饼,厚约三分,放在疮上,留出孔洞,用艾火烘烤。不要让肉破损,一天两次。

蠼螋尿疮。用豆豉捣烂后敷涂。

筋骨跌伤。用豆豉三升、水三斗,煎成浓汁饮用。

服药过量。饮用豆豉汁。

脚肿。饮用豆豉汁,用渣敷在肿胀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大豆豉-注解

淡豉:淡豆豉,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由黑豆经过发酵制成,具有解表、宣肺、清热、解毒等功效。在中医中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胸闷等症状。

苦:味道苦,指淡豆豉的味道,也暗示其具有苦寒之性,即苦味和寒性,这在中医理论中意味着可以清热解毒。

寒:性质寒,指淡豆豉具有寒性,可以清热解毒,用于治疗热病。

无毒:指淡豆豉没有毒性,安全可食用。

蒲州豉:蒲州豉,可能指的是产于蒲州的豆豉,蒲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这里的豆豉可能指的是特定产地或制作工艺的豆豉。

伤寒:中医术语,指由外感风寒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状。

发汗: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发汗驱散体表的风寒邪气,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

葱白:葱的白色部分,具有发散风寒、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

棉裹:用棉花包裹,可能是为了保持热度,帮助发汗。

程式:古代计量单位,一程式约等于半升。

葛根:葛根,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等功效。

麻黄:麻黄,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等功效。

葱汤:用葱煮的水,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

米粥:用米煮成的粥,具有养胃健脾的作用。

童便:儿童的尿液,古代中医认为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血痢:中医术语,指大便中带有血液的症状,多由湿热或血热引起。

大蒜:大蒜,具有杀菌、消炎、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腹泻等症状。

疟疾:中医术语,指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表现为周期性寒热发作。

盗汗:中医术语,指夜间入睡后出汗,醒后汗止的症状,多由阴虚内热引起。

清酒:未经过滤的酒,含有较多的酒精度数,古代中医认为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砒霜:砒霜,是一种剧毒物质,古代中医在特定情况下用于治疗某些疾病,但需谨慎使用。

枯白矾:一种中药材,具有收敛、解毒、消炎等功效。

膝挛骨痛:中医术语,指膝盖疼痛、关节拘挛的症状。

喉痹不语:中医术语,指喉咙疼痛、声音嘶哑的症状。

焦豉末:焦豉的粉末,焦豉是指经过炒制的豆豉,具有更强烈的药效。

胎动:中医术语,指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的腹部不适、腹痛等症状。

丹毒:中医术语,指皮肤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的急性炎症性疾病。

背痈:中医术语,指背部出现的痈肿。

艾火:用艾草点燃的火焰,古代中医认为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蠼螋尿疮:中医术语,指由蠼螋(一种昆虫)的尿液引起的皮肤疮疡。

筋骨跌伤:中医术语,指跌打损伤导致的筋骨疼痛。

脚肿:中医术语,指脚部出现肿胀的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大豆豉-评注

释名(淡豉)苦、寒、无毒。(蒲州豉)咸、寒、无毒。

此段文字首先对淡豉和蒲州豉进行了释名,并从味道、温度和毒性三个方面进行了描述。‘苦’和‘寒’是淡豉和蒲州豉的共同特点,表明这两种豉性味偏寒,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无毒’则表明这两种豉在正常使用量下对人体无害,符合中医药理论中‘药食同源’的原则。

气味伤寒发汗(冰痛、身热、脉洪)。用葱白一小把、豉一升,棉裹住,加水三程式,煮成一升,一次服下。如不出汗,再服一次,并加葛根三两。又不出汗仍须再服,并加麻黄三两。

这段文字介绍了淡豉在治疗伤寒方面的应用。伤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特点是‘冰痛、身热、脉洪’,治疗方法是使用葱白和淡豉煮水服下,以达到发汗的目的。如果初次服用后不出汗,可以再次服用,并逐渐加入葛根和麻黄,这些药材都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

又方:用葱汤煮米粥,加盐豉吃下,取汗。

此方是在前一方的基础上,用葱汤煮米粥,加盐豉食用,同样以达到发汗的效果。这里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调理的特点,通过食物和药物的结合,达到治疗目的。

伤寒不止不解,胸中闷恶。用豉一升、盐一合,加水四升,煮成一升半,分次服,取吐。

此段文字描述了用豉和盐治疗伤寒不止、胸中闷恶的方法。通过煮水服用,达到催吐的效果,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血痢不止。用豉、大蒜等分,捣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送下。

此段文字描述了用豉和大蒜治疗血痢的方法。将豉和大蒜捣成丸子,用盐汤送服,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内外兼治的原则。

疟疾寒热。煮豉汤饮服,大吐即愈。

此段文字描述了用豉汤治疗疟疾寒热的方法。通过煮豉汤饮服,达到大吐的效果,疟疾即愈,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调整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思想。

盗汗不止。用豉一升,微炒香,放清酒三升中泡三天,取汁服(冷热均可)。如无效,可多服几剂。

此段文字描述了用豉和清酒治疗盗汗的方法。通过浸泡和服用,达到止汗的效果,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调理和个性化治疗的特点。

痰喘(雨天便发,坐卧不安,饮食不进)。用淡豆豉一两,蒸过,捣极烂,加砒霜末一钱,枯白矾三钱,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七丸,病甚者九丸,小儿五丸,冷茶或冷水送下。

此段文字描述了用淡豆豉治疗痰喘的方法。通过蒸、捣、加药等步骤,制成丸子,根据病情和年龄的不同,服用不同的剂量,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个体差异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膝挛骨痛。用豉三、五升,九蒸九晒,泡酒中,每空心饮适量。

此段文字描述了用豉治疗膝挛骨痛的方法。通过九蒸九晒,使豉的药效更佳,泡酒饮用,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药材炮制和药酒的应用。

喉痹不语。煮豉汁一程式服,盖被发汗。同时把桂末放在舌下含咽。

此段文字描述了用豉汁治疗喉痹不语的方法。通过煮豉汁服用,并盖被发汗,同时将桂末含咽,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内外结合和综合治疗的思想。

口舌生疮,胸膈疼痛。用焦豉末含一夜即愈。

此段文字描述了用焦豉末治疗口舌生疮和胸膈疼痛的方法。通过含服焦豉末,达到治疗的效果,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局部治疗和内外兼治的原则。

胎动。用豉汁炒服。

此段文字描述了用豉汁治疗胎动的方法。通过炒服豉汁,达到安胎的效果,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

小儿丹毒。用豉炒至烟尽,研为末,油调敷涂。

此段文字描述了用豉治疗小儿丹毒的方法。通过炒制、研磨、油调敷涂等步骤,达到治疗的效果,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药材的炮制和应用。

背痈。用香豉三升,加少量水捣成泥,照肿处大小作饼,厚约三分,铺疮上,留孔,以艾火烘灸。勿令肉破,一天二次。

此段文字描述了用香豉治疗背痈的方法。通过捣泥、作饼、烘灸等步骤,达到治疗的效果,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局部治疗和综合治疗的思想。

蠼螋尿疮。用豉捣烂敷涂。

此段文字描述了用豉治疗蠼螋尿疮的方法。通过捣烂敷涂,达到治疗的效果,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局部治疗和简便易行的原则。

筋骨跌伤。用豉三升、水三程式,煎成浓汁饮服。

此段文字描述了用豉治疗筋骨跌伤的方法。通过煎煮成浓汁饮用,达到治疗的效果,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调理和内外兼治的原则。

服药过量。饮豉汁。

此段文字描述了在服药过量时,用豉汁进行解救的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预防和应急处理的思想。

脚肿。饮豉汁,以渣敷肿处。

此段文字描述了用豉汁治疗脚肿的方法。通过饮用豉汁和敷用豉渣,达到治疗的效果,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内外兼治和综合治疗的思想。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大豆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60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