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大豆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大豆-原文

释名菽。

角名荚,叶名藿,茎名萁。

气味黑大豆:甘、平、无毒。

主治黑大豆:中风口歪。

用大豆三升,熬熟,至微烟出,放入瓶中,泡酒五升。

经过一天以上,服酒一升,厚盖被令稍稍出汗。

如已噤口,可加独活半斤,微微捶破同泡酒中。

产后亦宜照此服药以防风气,又消结血。

热毒攻眼,红痛、脸肿。

用黑豆一升,分作十袋,沸汤中蒸过,交替着熨患处。

身面浮肿。

用乌豆一升,加水五升煮成三升,再加酒五升,又煮成三升,分三次温服。

不愈再服。

又方:用乌豆煮至皮干,研为末。

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腹中痞硬。

用大豆半升、生姜作分,加水三升,煎成一升,一次服下。

水痢不止。

用大豆一升(炒过)、白术半两,共研为末。

每服三钱,米汤送下。

男子便血。

用黑豆一升,炒焦,研为末,热酒淋过,去豆饮酒,极效。

一切下血。

用黑豆在皂角汤中微浸,炒熟去皮,研为末,加炼猪油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陈米汤送下。

折伤、堕坠、瘀血在腹。

用大豆五升,加水一斗,煮汁成二升,一次服完。

三服可愈。

牙齿疼痛。

用黑豆煮酒,频频漱口。

胞衣不下。

用大豆半升,加醇酒三升,煮成一升半,分三次服。

大豆皮:生用,治痘疮目翳;嚼烂,敷小儿尿灰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大豆-译文

菽的解释:豆类的通称。

角的名称是荚,叶的名称是藿,茎的名称是萁。

黑大豆的气味:甜、平性、无毒。

黑大豆的主治:治疗中风导致的面部歪斜。使用大豆三升,煮熟后,直到有轻微的烟雾冒出,放入瓶中,用五升酒浸泡。经过一天以上,服用一升酒,盖好被子让身体微微出汗。如果已经不能说话,可以加半斤独活,轻轻捶碎后一同浸泡在酒中。产后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服用药物,以防风气,又可以消除瘀血。

热毒攻击眼睛,导致红痛、脸肿。使用黑豆一升,分成十份,用沸水蒸过,交替着敷在患处。

身体和面部浮肿。使用黑豆一升,加水五升,煮成三升,再加入五升酒,再煮成三升,分三次温服。如果不愈,再继续服用。

另一个方子:将黑豆煮至皮干,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米汤送下。

腹中痞硬。使用大豆半升、生姜分剂,加水三升,煎成一升,一次服下。

水泻不止。使用大豆一升(炒过)、白术半两,共同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钱,用米汤送下。

男子便血。使用黑豆一升,炒焦,研成粉末,用热酒浸泡后,去掉豆子,只喝酒,效果极佳。

一切下血。将黑豆在皂角汤中稍微浸泡,炒熟去皮,研成粉末,加入炼制过的猪油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陈米汤送下。

折伤、坠落、腹部有瘀血。使用大豆五升,加水一斗,煮汁成二升,一次服完。连续服用三次可以治愈。

牙齿疼痛。使用黑豆煮酒,经常漱口。

胞衣不下。使用大豆半升,加醇酒三升,煮成一升半,分三次服。

大豆皮:生用,治疗痘疮目翳;嚼烂后,敷在小儿尿布疹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大豆-注解

菽:菽指豆类,特别是大豆,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泛指豆类作物。

荚:荚是指豆荚,豆类植物的果实。

藿:藿是指豆叶,尤其是大豆的叶子。

萁:萁是指豆类的茎,即豆苗的茎。

黑大豆:黑大豆是指黑色的大豆,具有药用价值。

甘:甘味,指味道甜。

平:平性,指药性平和,不会过于寒热。

无毒:无毒,指药物没有毒性。

中风口歪:中风后口角歪斜,中医认为是中风引起的面瘫。

独活:独活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的功效。

产后:产后,指妇女分娩后。

风气:风气,指风邪引起的疾病。

结血:结血,指血液在体内凝结不通。

热毒攻眼:热毒攻眼,指热毒侵袭眼睛。

身面浮肿:身面浮肿,指身体和面部出现水肿。

乌豆:乌豆是指黑色的豆类,如黑豆。

皂角汤:皂角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皂角和汤剂组成。

折伤:折伤,指肢体因外力作用而折断。

堕坠:堕坠,指从高处坠落。

瘀血:瘀血,指血液在体内停滞不流。

梧子:梧子,一种果实,形状类似于梧子,这里比喻丸子的体积。

痘疮目翳:痘疮目翳,指痘疮引起的眼部疾病。

尿灰疮:尿灰疮,指尿布疹,是一种皮肤炎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大豆-评注

释名菽。角名荚,叶名藿,茎名萁。

此句开篇即点明大豆的不同部位名称,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命名习惯。‘菽’作为大豆的通称,是古代对豆类作物的泛称,反映了古人对植物分类的认知。‘角名荚’、‘叶名藿’、‘茎名萁’则是对大豆不同部分的别称,这些名称的流传,不仅保留了古汉语的丰富性,也反映了古人对植物形态的熟悉。

气味黑大豆:甘、平、无毒。

此处‘气味’一语双关,既指黑大豆的气味,也指其药性。‘甘’、‘平’、‘无毒’三字,概括了黑大豆的药性特点,即味甘性平,无毒性,说明黑大豆是一种安全、温和的药材。

主治黑大豆:中风口歪。

此句点明了黑大豆的主治功效,即治疗中风口歪。中风口歪,即中风后遗症,古医书中常以此症状来描述中风后的偏瘫。黑大豆被用来治疗此症,体现了古人对食物与药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即食物可以具有药用价值。

用大豆三升,熬熟,至微烟出,放入瓶中,泡酒五升。经过一天以上,服酒一升,厚盖被令稍稍出汗。

此段详细描述了黑大豆的具体用法。熬熟大豆,泡酒,服酒,出汗,这些步骤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制备和服用的细致考量,旨在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如已噤口,可加独活半斤,微微捶破同泡酒中。

此句说明了在特定情况下,如何调整药物配方。独活是一种药材,与黑大豆同泡酒中,可能增强了原有药方的疗效。

产后亦宜照此服药以防风气,又消结血。

此句强调了黑大豆在产后服用的重要性,既可预防风气,又可消除结血,体现了古人对产后调养的重视。

热毒攻眼,红痛、脸肿。用黑豆一升,分作十袋,沸汤中蒸过,交替着熨患处。

此段描述了黑豆在治疗眼部疾病中的应用,体现了古人对局部治疗方法的探索。

身面浮肿。用乌豆一升,加水五升煮成三升,再加酒五升,又煮成三升,分三次温服。不愈再服。

此句说明了乌豆在治疗身面浮肿时的用法,体现了古人对药效持久性的追求。

又方:用乌豆煮至皮干,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此句提出了另一种乌豆的用法,即煮干后研末服用,反映了古人对药材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运用。

腹中痞硬。用大豆半升、生姜作分,加水三升,煎成一升,一次服下。

此段描述了大豆与生姜合用治疗腹中痞硬的方法,体现了古人对食材药用的认识。

水痢不止。用大豆一升(炒过)、白术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米汤送下。

此句说明了大豆与白术合用治疗水痢不止的方法,反映了古人对药物配伍的重视。

男子便血。用黑豆一升,炒焦,研为末,热酒淋过,去豆饮酒,极效。

此段描述了黑豆在治疗男子便血时的用法,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炮制和服用的讲究。

一切下血。用黑豆在皂角汤中微浸,炒熟去皮,研为末,加炼猪油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陈米汤送下。

此句说明了黑豆在治疗一切下血时的用法,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剂型的创新。

折伤、堕坠、瘀血在腹。用大豆五升,加水一斗,煮汁成二升,一次服完。三服可愈。

此段描述了大豆在治疗折伤、堕坠、瘀血等病症时的用法,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剂量的精准控制。

牙齿疼痛。用黑豆煮酒,频频漱口。

此句说明了黑豆在治疗牙齿疼痛时的用法,体现了古人对口腔疾病的关注。

胞衣不下。用大豆半升,加醇酒三升,煮成一升半,分三次服。

此段描述了大豆在治疗胞衣不下时的用法,体现了古人对产后问题的关注。

大豆皮:生用,治痘疮目翳;嚼烂,敷小儿尿灰疮。

此句说明了大豆皮的两种用法,即生用治疗痘疮目翳,嚼烂敷小儿尿灰疮,体现了古人对药材的充分利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谷部-大豆》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59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