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螳螂桑-原文
释名刀螂,拒斧、不过。
其子房名螵蛸、蝉蛸、致神、野狐鼻涕。
气味(桑螵蛸)咸、甘、平、无毒。
主治遗精白浊,盗汗虚劳。
用桑螵蛸(炙)、白龙骨,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空心服,盐汤磅送下。
小便不通。
用桑螵蛸(炙黄)三十枚、黄芩二两,水煎,分二次服下。
妊娠遗尿不禁。
用桑螵蛸十二枚。
研为末,分二次服,米汤送下。
咽喉肿塞。
用桑上螳螂窠一两,烧灰。
马屁勃半两,研匀,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五丸,煎犀角汤送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螳螂桑-译文
这种昆虫名叫刀螂,它的名字意味着能够抵挡斧头,不会被打败。它的幼虫叫做螵蛸、蝉蛸、致神或者野狐鼻涕。
(桑螵蛸)的味道是咸的、甜的、平和的,没有毒性。
它主要用于治疗遗精、白浊、盗汗和虚劳。使用桑螵蛸(经过炙烤的)和白龙骨,等量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空腹时服用,用盐汤送服。如果小便不通,使用桑螵蛸(炙黄)三十枚和黄芩二两,煎水,分两次服用。
如果孕妇有遗尿不止的情况,使用桑螵蛸十二枚,研成粉末,分两次服用,用米汤送服。如果咽喉肿痛,使用桑树上螳螂的窝一两,烧成灰。马屁勃半两,研成均匀的粉末,加入蜜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用犀角汤送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螳螂桑-注解
刀螂:刀螂,即螳螂,一种昆虫,古人认为其具有拒敌、保护的作用,因此得名。
拒斧、不过:拒斧,指螳螂的前肢可以像斧头一样砍击;不过,意指螳螂能够防御,不被敌人轻易击中。
螵蛸:螵蛸,是蝉的幼虫在化蛹前所形成的壳,在中医药中常用作药材。
蝉蛸:蝉蛸,同螵蛸,是蝉的幼虫壳的别称。
致神:致神,指蝉蛸具有使人精神集中的功效。
野狐鼻涕:野狐鼻涕,可能是指某些药用植物或动物的分泌物,这里可能是指某种药用成分。
气味(桑螵蛸)咸、甘、平、无毒:气味描述了桑螵蛸的味道和性质,咸、甘、平表示味道和药性,无毒表示没有毒性。
主治遗精白浊,盗汗虚劳:主治,指桑螵蛸的主要治疗作用,包括治疗遗精、白浊、盗汗和虚劳等症。
炙:炙,指用火烤制,是中药炮制方法之一,可以提高药效。
白龙骨:白龙骨,中药名,是一种矿物药材,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
等分为末:等分,指将药材按照相同比例分成粉末。
每服二钱,空心服,盐汤磅送下:每服二钱,指每次服用二钱的量;空心服,指在空腹时服用;盐汤磅送下,指用盐汤送服。
小便不通:小便不通,指排尿困难或尿潴留。
桑螵蛸(炙黄)三十枚、黄芩二两:桑螵蛸炙黄,指将桑螵蛸烤黄后使用;黄芩,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分二次服下:分二次服下,指将药液分成两次服用。
妊娠遗尿不禁:妊娠遗尿不禁,指孕妇出现尿频或尿失禁的症状。
研为末,分二次服,米汤送下:研为末,指将药材研磨成粉末;米汤送下,指用米汤送服。
咽喉肿塞:咽喉肿塞,指咽喉部位出现肿胀和阻塞感。
桑上螳螂窠:桑上螳螂窠,指螳螂在桑树上筑的巢。
烧灰:烧灰,指将物质燃烧后剩下的灰烬。
马屁勃:马屁勃,可能是指某种药用植物或动物的分泌物,这里可能是指某种药用成分。
研匀,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研匀,指将物质研磨均匀;加蜜做成丸子,指将研磨好的物质加蜜制成丸子;如梧子大,指丸子的大小如梧桐子。
每服三、五丸,煎犀角汤送下:每服三、五丸,指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煎犀角汤送下,指用犀角汤送服。犀角,即犀牛角,现已禁止使用,此处可能为比喻或误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螳螂桑-评注
释名刀螂,拒斧、不过。其子房名螵蛸、蝉蛸、致神、野狐鼻涕。
此句中,‘释名刀螂’是对螳螂的别称进行解释,‘拒斧、不过’则是对其特性的描述,表明螳螂坚韧不拔,能够抵御外力。‘其子房名螵蛸、蝉蛸、致神、野狐鼻涕’是对螳螂卵的称呼,这些名称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知,以及对生物的命名艺术。螵蛸、蝉蛸等名称,不仅具有形象性,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气味(桑螵蛸)咸、甘、平、无毒。
此句介绍了桑螵蛸的药性,‘气味’一词表明了桑螵蛸的味道,‘咸、甘、平、无毒’则是对其药性的概括。这里的‘咸’与‘甘’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的五味学说,‘平’则说明其性质温和,‘无毒’则表明其安全性。这种对药材性质的描述,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主治遗精白浊,盗汗虚劳。用桑螵蛸(炙)、白龙骨,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服,盐汤磅送下。
此句说明了桑螵蛸的药用功能,‘主治’二字点明了其治疗范围。‘遗精白浊,盗汗虚劳’列举了桑螵蛸可以治疗的疾病,这些疾病多与肾虚有关。‘用桑螵蛸(炙)、白龙骨,等分为末’描述了桑螵蛸的用药方法,‘炙’是一种炮制方法,可以增强药效。‘每服二钱,空心服,盐汤磅送下’则是对服用量的具体说明,体现了古人对药物服用的细致要求。
小便不通。用桑螵蛸(炙黄)三十枚、黄芩二两,水煎,分二次服下。
此句针对小便不通的症状,提供了桑螵蛸的药用方案。‘桑螵蛸(炙黄)三十枚、黄芩二两’表明了药材的用量和种类,‘水煎’则是对煎制方法的描述,‘分二次服下’则是对服用次数的说明。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注重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
妊娠遗尿不禁。用桑螵蛸十二枚。研为末,分二次服,米汤送下。
此句针对妊娠期间的遗尿问题,提供了桑螵蛸的药用方法。‘妊娠遗尿不禁’说明了病情,‘用桑螵蛸十二枚’则是对药材用量的描述,‘研为末,分二次服,米汤送下’是对服用方法和时间的说明。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对孕妇用药的谨慎态度,以及注重饮食调养的养生理念。
咽喉肿塞。用桑上螳螂窠一两,烧灰。马屁勃半两,研匀,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五丸,煎犀角汤送下。
此句针对咽喉肿塞的症状,提供了桑上螳螂窠和马屁勃的药用方案。‘桑上螳螂窠一两,烧灰’描述了药材的用量和炮制方法,‘马屁勃半两,研匀,加蜜做成丸子’则是对另一种药材的加工方法。‘如梧子大’是对丸子的描述,‘每服三、五丸,煎犀角汤送下’则是对服用方法和时间的说明。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对局部症状的针对性治疗,以及注重内外兼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