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蟾蜍-原文
释名促秋、秋施、菊促、苦龙、何皮、癞蛤蟆。
气味蟾酥:甘辛、温、有毒。辛、凉、微毒。
主治腹中冷嘲热讽癖(逆害饮食,民证停痰,两胁痞满,按之鸣转)。用大蟾蜍一个,去皮肠,切成小块,加硭硝(体强者一升,中等者七合体弱者五合),以水七升,煮成四升,一次服下,以得泻为度。
小儿疳积(疳积腹大。黄瘦骨立,头生疮疖)。用立秋后大蟾蜍,去首、足肠,涂上清油,在瓦上炙熟吃下,有积秽排出。连吃五、六个,一月这后,形容改变,疗效显著。
五疳八痢(面黄肌瘦,好食泥土,不思乳食)。用大干蟾蜍一个(烧存性)、皂角(去皮弦)一钱(烧存性)、蛤粉(水飞)三钱、麝香一钱,共研为末,糊成丸子,如粟米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此方名“五疳保童丸”。
走马牙疳,浸蚀口鼻。用干蟾蜍裹黄泥中煅过,取二钱产,加黄连二钱半、青黛残、麝香少许,共研为末,敷患处。
小儿口疮。蓐疮。用夏季蟾蜍炙过,研为末,敷患处。
一切湿疮。用蟾蜍烧灰,调猪油涂搽。
小儿癣疮。治方同上。
附骨坏疮(脓汁不断,或骨从疮孔中露出,久治不愈)。和大蟾蜍一个、乱头发如鸡蛋大一团、猪油四两,煎枯,去渣,凝成膏药,先以桑根皮、乌头煎汤冼疮,,再用干煅过的龙骨末,撒在疮的四周,最后以膏药敷上贴好。
肿毒初起。用大蟾蜍一个剁碎,和炒石灰一起,研如泥敷涂。频频换药。
破伤风病。用蟾蜍二两半(切剁如泥)、加花椒一两,同酒炒熟,再加酒二两半,温服。不久,通身出汗,极效。
折伤接骨。用大蟾蜍生研如泥,敷涂伤处,外用竹片包好捆稳。
大肠痔疾。用蟾蜍一个,泥封固,火上煅存性,研为末;另取猪大一截,扎定两头,煮熟切碎,蘸蟾末吃下。如此几次,痔疮自落。
蟾酥(蟾蜍的眉间白汁,按:即蟾蜍耳上腺及皮肤腺的分泌物):拔取疔毒。用蟾酥调白面、黄丹用成丸子,如麦粒大,插入疮中,同时以水和丸成膏贴疮上。
疔疮恶肿。用蟾酥一钱、巴豆四枚,捣烂,加饭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一丸,姜汤送下。
地定会,以 以蓄根、黄荆子研,酒半碗饮服促进药力。四、五次后,可食粥补身体。
一切疮毒。用蟾酥一钱、白面二钱、朱砂少许,加水调成丸子,如麦粒大。每用一丸,水送服。如疮势紧急,用葱汤送服五、七锭亦可。汗出即愈。
喉痹乳蛾。用蟾枚、草乌尖末,皂角末等分,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研一丸点患处,极有效。
一切齿痛。用蟾枚少许点前处即止。
破伤风。用蟾酥二钱,水调成糊,加干蝎(酒炒)、天麻各半两,共研为末,做成丸子,如绿豆在。每服一至二丸,豆淋酒送下。
附方蟾酥有毒,不宜久服或多服。酥汁入目,能引起红肿,重者甚至目盲,但以紫草汁点眼或冲洗可治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蟾蜍-译文
名称:促秋、秋施、菊促、苦龙、何皮、癞蛤蟆。
气味:蟾酥的味道是甜辛、温性、有毒。辛味、凉性、微毒。
主治:腹中冷嘲热讽癖(逆害饮食,民证停痰,两胁痞满,按之鸣转)。使用一个大蟾蜍,去皮和肠,切成小块,加入硭硝(体强者一升,中等者七合,体弱者五合),用水七升,煮成四升,一次服下,以得泻为度。
小儿疳积(疳积腹大。黄瘦骨立,头生疮疖)。在立秋后使用大蟾蜍,去掉头、足和肠,涂上清油,在瓦上烤熟吃下,有积秽排出。连续吃五、六个,一个月后,形容改变,疗效显著。
五疳八痢(面黄肌瘦,好食泥土,不思乳食)。使用一个大干蟾蜍(烧存性)、皂角(去皮弦)一钱(烧存性)、蛤粉(水飞)三钱、麝香一钱,共同研成末,制成丸子,如粟米大小。每次服用三、四十丸,空腹服用,用米汤送下。一天服用两次,这个方子名叫‘五疳保童丸’。
走马牙疳,浸蚀口鼻。使用干蟾蜍裹在黄泥中烧过,取二钱,加入黄连二钱半、青黛残、麝香少许,共同研成末,敷在患处。
小儿口疮。蓐疮。在夏季蟾蜍烤过后,研成末,敷在患处。
一切湿疮。使用蟾蜍烧灰,调猪油涂搽。
小儿癣疮。治疗方法同上。
附骨坏疮(脓汁不断,或骨从疮孔中露出,久治不愈)。使用一个大蟾蜍、一团如鸡蛋大小的乱头发、四两猪油,煎枯,去渣,凝成膏药,先用桑根皮、乌头煎汤洗疮,再用干煅过的龙骨末,撒在疮的四周,最后用膏药敷上贴好。
肿毒初起。使用一个大蟾蜍剁碎,和炒石灰一起,研成泥敷涂。频繁更换药物。
破伤风病。使用蟾蜍二两半(切剁如泥)、花椒一两,同酒炒熟,再加酒二两半,温服。不久,全身出汗,效果极好。
折伤接骨。使用一个大蟾蜍生研如泥,敷涂在伤处,外面用竹片包好捆稳。
大肠痔疾。使用一个大蟾蜍,用泥封固,火上烧存性,研成末;另取猪大一截,扎定两头,煮熟切碎,蘸蟾蜍末吃下。如此几次,痔疮自然脱落。
蟾酥(蟾蜍的眉间白汁,按:即蟾蜍耳上腺及皮肤腺的分泌物):用于拔取疔毒。使用蟾酥调白面、黄丹做成丸子,如麦粒大小,插入疮中,同时用水和丸子做成膏药贴在疮上。
疔疮恶肿。使用蟾酥一钱、巴豆四枚,捣烂,加饭做成丸子,如绿豆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姜汤送下。
地定会,以蓄根、黄荆子研,酒半碗饮服促进药力。四、五次后,可食粥补身体。
一切疮毒。使用蟾酥一钱、白面二钱、朱砂少许,加水调成丸子,如麦粒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水送服。如果疮势紧急,用葱汤送服五、七锭也可以。出汗后即愈。
喉痹乳蛾。使用蟾酥、草乌尖末、皂角末等分,做成丸子,如小豆大小。每次研一丸点在患处,效果极好。
一切齿痛。使用蟾酥少许点在患处即止。
破伤风。使用蟾酥二钱,用水调成糊,加入干蝎(酒炒)、天麻各半两,共同研成末,做成丸子,如绿豆大小。每次服用一至二丸,用豆淋酒送下。
附方:蟾酥有毒,不宜久服或多服。蟾酥汁入目,能引起红肿,重者甚至失明,但用紫草汁点眼或冲洗可以治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蟾蜍-注解
促秋:促秋,即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气温逐渐下降,万物开始由生长转向成熟。
秋施:秋施,指秋季的施舍或布施,与秋季收获的季节性有关,意味着分享丰收的果实。
菊促:菊促,可能是指菊花盛开的时期,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和长寿。
苦龙:苦龙,可能是指某种药材或动物,具体指代不明,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何皮:何皮,指某种植物的皮,具体指代不明,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癞蛤蟆:癞蛤蟆,即蟾蜍,一种两栖动物,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蟾蜍及其分泌物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
蟾酥:蟾酥,是蟾蜍的耳后腺分泌的白色乳状毒液,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也用于制作中药。
硭硝:硭硝,即硝酸钾,是一种化学物质,也用于中药制剂中。
腹中冷嘲热讽癖:腹中冷嘲热讽癖,可能是指一种中医理论中的疾病,涉及消化系统。
疳积:疳积,是中医术语,指小儿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表现为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
五疳八痢:五疳八痢,是中医术语,指多种消化系统疾病。
皂角:皂角,一种植物,其果实可以用来制作肥皂或作为药用。
蛤粉:蛤粉,指蛤蜊壳磨成的粉末,常用于中药。
麝香:麝香,是麝鹿的分泌物,具有强烈的香气,也是贵重的药材。
走马牙疳:走马牙疳,是中医术语,指一种口腔疾病。
蓐疮:蓐疮,指婴儿在襁褓中发生的皮肤疾病。
湿疮:湿疮,中医术语,指因湿气引起的皮肤病。
癣疮:癣疮,指皮肤上的癣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附骨坏疮:附骨坏疮,中医术语,指骨疽,即骨结核。
折伤接骨:折伤接骨,指治疗骨折的方法。
大肠痔疾:大肠痔疾,中医术语,指痔疮。
拔取疔毒:拔取疔毒,指用蟾酥等药物治疗疔毒的方法。
地定会:地定会,可能是指某种药物的名称或治疗方法。
紫草汁:紫草汁,指紫草的汁液,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草乌尖末:草乌尖末,指草乌的尖部磨成的粉末,草乌是一种有毒的植物,但其根部有药用价值。
干蝎:干蝎,指干燥的蝎子,蝎子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
天麻:天麻,是一种中药材,具有镇静、镇痛等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蟾蜍-评注
释名促秋、秋施、菊促、苦龙、何皮、癞蛤蟆。
这一段以多个别名来介绍蟾蜍,这些别名不仅体现了蟾蜍在民间传说中的形象,也反映了人们对蟾蜍的多种认识。‘促秋’、‘秋施’等名暗示了蟾蜍与秋季的关系,而‘苦龙’、‘何皮’等名则带有一定的贬义,可能是基于蟾蜍的毒性和外表。
气味蟾酥:甘辛、温、有毒。辛、凉、微毒。
这一句详细描述了蟾蜍的药性,‘甘辛’、‘温’等字眼说明了蟾蜍具有辛温之性,‘有毒’、‘微毒’则揭示了其潜在的毒性,这种描述体现了中医对药物性质的精准把握。
主治腹中冷嘲热讽癖(逆害饮食,民证停痰,两胁痞满,按之鸣转)。用大蟾蜍一个,去皮肠,切成小块,加硭硝(体强者一升,中等者七合体弱者五合),以水七升,煮成四升,一次服下,以得泻为度。
此段详细介绍了蟾蜍的药用方法,包括对病症的描述和对药量的精确规定,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重视和对药物用量的精确控制。
小儿疳积(疳积腹大。黄瘦骨立,头生疮疖)。用立秋后大蟾蜍,去首、足肠,涂上清油,在瓦上炙熟吃下,有积秽排出。连吃五、六个,一月这后,形容改变,疗效显著。
这里介绍了蟾蜍在治疗小儿疳积方面的应用,以及具体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注重个体差异和因时制宜的特点。
五疳八痢(面黄肌瘦,好食泥土,不思乳食)。用大干蟾蜍一个(烧存性)、皂角(去皮弦)一钱(烧存性)、蛤粉(水飞)三钱、麝香一钱,共研为末,糊成丸子,如粟米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本段展示了蟾蜍在治疗五疳八痢方面的复合用药,强调了中药的复方配伍原则。
走马牙疳,浸蚀口鼻。用干蟾蜍裹黄泥中煅过,取二钱产,加黄连二钱半、青黛残、麝香少许,共研为末,敷患处。
此段描述了蟾蜍在治疗走马牙疳等口腔疾病中的应用,展示了中医在治疗局部疾病时的治疗方法。
小儿口疮。蓐疮。用夏季蟾蜍炙过,研为末,敷患处。
此处介绍了蟾蜍在治疗小儿口疮和蓐疮等疾病中的应用,反映了中医治疗注重局部和整体相结合的特点。
一切湿疮。用蟾蜍烧灰,调猪油涂搽。
此段说明了蟾蜍在治疗湿疮等皮肤病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在治疗皮肤病时的独特方法。
小儿癣疮。治方同上。
此处重复了蟾蜍在治疗小儿癣疮的应用,强调了治疗方法的延续性。
附骨坏疮(脓汁不断,或骨从疮孔中露出,久治不愈)。和大蟾蜍一个、乱头发如鸡蛋大一团、猪油四两,煎枯,去渣,凝成膏药,先以桑根皮、乌头煎汤冼疮,,再用干煅过的龙骨末,撒在疮的四周,最后以膏药敷上贴好。
本段详细描述了蟾蜍在治疗附骨坏疮中的应用,展示了中医在治疗慢性疾病时的复杂治疗方法。
肿毒初起。用大蟾蜍一个剁碎,和炒石灰一起,研如泥敷涂。
此段说明了蟾蜍在治疗肿毒初起时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在治疗急性疾病时的及时性。
破伤风病。用蟾蜍二两半(切剁如泥)、加花椒一两,同酒炒熟,再加酒二两半,温服。
本段介绍了蟾蜍在治疗破伤风病中的应用,反映了中医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时的传统方法。
折伤接骨。用大蟾蜍生研如泥,敷涂伤处,外用竹片包好捆稳。
此处说明了蟾蜍在治疗骨折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在治疗创伤时的直接性和实用性。
大肠痔疾。用蟾蜍一个,泥封固,火上煅存性,研为末;另取猪大一截,扎定两头,煮熟切碎,蘸蟾末吃下。
本段描述了蟾蜍在治疗大肠痔疾中的应用,展示了中医在治疗肛肠疾病时的独特方法。
蟾酥(蟾蜍的眉间白汁,按:即蟾蜍耳上腺及皮肤腺的分泌物):拔取疔毒。
此段介绍了蟾酥的来源和用途,揭示了中医在利用动物分泌物治疗疾病方面的智慧。
疔疮恶肿。用蟾酥一钱、巴豆四枚,捣烂,加饭做成丸子,如绿豆大。
本段展示了蟾酥在治疗疔疮恶肿等疾病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在治疗外科疾病时的丰富经验。
地定会,以 以蓄根、黄荆子研,酒半碗饮服促进药力。
此处介绍了蟾酥在治疗地定会等疾病中的应用,强调了中药的协同作用。
一切疮毒。用蟾酥一钱、白面二钱、朱砂少许,加水调成丸子,如麦粒大。
本段说明了蟾酥在治疗一切疮毒中的应用,反映了中医在治疗皮肤疾病时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如疮势紧急,用葱汤送服五、七锭亦可。
此段描述了在疮毒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方法,体现了中医在治疗疾病时的应变能力。
喉痹乳蛾。用蟾枚、草乌尖末,皂角末等分,做成丸子,如小豆大。
此处介绍了蟾蜍在治疗喉痹乳蛾等疾病中的应用,展示了中医在治疗咽喉疾病时的传统方法。
一切齿痛。用蟾枚少许点前处即止。
本段说明了蟾蜍在治疗齿痛中的应用,反映了中医在治疗口腔疾病时的简便方法。
破伤风。用蟾酥二钱,水调成糊,加干蝎(酒炒)、天麻各半两,共研为末,做成丸子,如绿豆在。
此处介绍了蟾蜍在治疗破伤风病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时的综合治疗方法。
附方蟾酥有毒,不宜久服或多服。
此段对蟾酥的使用提出了警示,强调了安全用药的重要性。
酥汁入目,能引起红肿,重者甚至目盲,但以紫草汁点眼或冲洗可治愈。
本段描述了蟾酥中毒的后果及解救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药物毒性的认识和对中毒处理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