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蜚虻-原文
释名虻虫
气味苦、微寒、有毒。
主治蛇螫血出。
取虻虫初食牛马血腹满者二十个,烧过,研为末,开水送服。因病去胎。
用虻虫十个,炙过,研为末,酒送服,胎即下。
跌坠瘀血。
用虻虫二十个、牡丹皮一两,共研为末,酒送服一匙,血即化为水。
若骨节中有宿血。
则两味取等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蜚虻-译文
这种叫做虻虫的虫子,味道苦,性质微寒,有毒。
它可以用来治疗蛇咬伤后出血的情况。取二十个刚吃过牛马血的虻虫,烧熟后磨成粉末,用开水送服。这样可以帮助排出胎毒。
如果用十个烧过的虻虫磨成粉末,用酒送服,胎毒就会排出。
对于跌倒后瘀血的情况,可以用二十个虻虫和一两牡丹皮一起磨成粉末,用一勺酒送服,瘀血就会变成水。
如果骨节中有陈旧的瘀血,那么这两种药材的用量要相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蜚虻-注解
虻虫:虻虫是一种昆虫,属于蜻蜓目,蜻蜓科。在中医中,虻虫被认为具有破血逐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瘀所致的各种疾病。
蛇螫:蛇螫是指被蛇咬伤。在中医中,蛇咬伤属于毒蛇咬伤,需要及时治疗。
血出:血出指的是出血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外伤或内伤引起的。
牛马血:牛马血是指牛或马身上的血液,在中医中有时用作药用材料。
腹满:腹满是指腹部感觉胀满,可能是由于消化不良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烧过:烧过指的是将物品用火烤烧,使其干燥,这样可以增加其药效。
研为末:研为末是指将药物研磨成粉末,以便于服用。
开水送服:开水送服是指用开水将药物冲泡后服用,以帮助药物更好地溶解和吸收。
因病去胎:因病去胎是指通过治疗疾病来达到去除胎儿的功效,这里可能指的是治疗孕妇体内的胎毒。
炙过:炙过是指用火烤炙,使药物干燥并增加其药效。
酒送服:酒送服是指用酒将药物冲泡后服用,酒在中医中常作为药引,帮助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胎即下:胎即下是指服用药物后,胎儿自然排出,这里可能指的是治疗孕妇的胎位不正或胎死腹中。
跌坠:跌坠是指从高处跌落或因其他原因摔倒。
瘀血:瘀血是指血液在体内停滞不散,形成血块,导致疼痛、肿胀等症状。
牡丹皮:牡丹皮是牡丹的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热、血瘀等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蜚虻-评注
释名虻虫,首先揭示了虻虫的名称来源,虻虫,即蚊虫的一种,因其叮咬后常引发皮肤红肿、疼痛等症状,故古人称之为‘虻虫’。‘虻’字在古汉语中,有‘蚊’之意,‘虫’则泛指昆虫,合起来即指蚊虫。此名既体现了古人对虻虫形态的直观描述,也反映了虻虫在民间传说中的常见形象。
气味苦、微寒、有毒。这一句介绍了虻虫的药性。‘气味’是指药物的口感和味道,‘苦’字表明虻虫的味道苦涩,‘微寒’则说明其性质偏凉,‘有毒’则指出虻虫具有一定的毒性。在古代医学中,药物的性味归经是判断药物功效的重要依据,虻虫的这些药性特点,为其在中药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主治蛇螫血出。此句点明了虻虫的主要功效,即治疗蛇咬伤后出血的情况。‘主治’是指药物的主要治疗作用,‘蛇螫’是指被蛇咬伤,‘血出’则指伤口出血。在古代,蛇咬伤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病,治疗不及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虻虫的这种功效,体现了古人对蛇咬伤的治疗经验的总结。
取虻虫初食牛马血腹满者二十个,烧过,研为末,开水送服。因病去胎。此句详细描述了使用虻虫治疗蛇咬伤的具体方法。‘取’是指采集,‘初食牛马血腹满者’是指选择那些刚吸食过牛马血液且腹部饱满的虻虫,‘烧过’是指将虻虫烧灼,‘研为末’是指将烧灼后的虻虫研磨成粉末,‘开水送服’是指用开水冲服虻虫粉末,‘因病去胎’则是指通过服用虻虫粉末,达到治愈蛇咬伤的目的。这一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蛇咬伤治疗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
用虻虫十个,炙过,研为末,酒送服,胎即下。此句描述了另一种使用虻虫的方法,用于治疗胎位不正。‘炙过’是指将虻虫用火烤炙,‘酒送服’是指用酒冲服虻虫粉末,‘胎即下’则是指服用后胎位不正的情况得到纠正。这种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胎位不正治疗的独特见解。
跌坠瘀血。用虻虫二十个、牡丹皮一两,共研为末,酒送服一匙,血即化为水。若骨节中有宿血。则两味取等量。此段文字介绍了虻虫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的方法,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和瘀血。‘跌坠’是指跌倒或坠落,‘瘀血’是指因跌打损伤导致的血液瘀滞。‘牡丹皮’是一种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这里将虻虫与牡丹皮配伍使用,旨在增强活血化瘀的效果。‘血即化为水’是指瘀血被有效化解,‘骨节中有宿血’则是指关节中存在陈旧性瘀血,‘两味取等量’是指虻虫和牡丹皮按照相同的比例使用。这一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跌打损伤和瘀血治疗的综合运用。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内容丰富,详细介绍了虻虫的药性、功效以及多种治疗方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今天的中药研究和应用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