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蜚蠊-原文
释名石姜、负盘、滑虫、茶婆虫、香娘子。
气味咸、寒、有毒。
主治瘀血,症坚,寒热,下气,利血脉。
附方蜚蠊今通称蟑螂,苏州民间用以治小儿因缺乳而引起的形瘦神疲、腹胀泄泻等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蜚蠊-译文
这种植物的名称有石姜、负盘、滑虫、茶婆虫、香娘子。
它的味道是咸的,性质寒冷,并且有毒。
它主要用于治疗瘀血、症状坚硬、寒热、下气、利血脉。
附方:蜚蠊,现在通常称为蟑螂,苏州的民间用来治疗小儿因为缺少母乳而导致的身体瘦弱、精神不振、腹胀泄泻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蜚蠊-注解
石姜:石姜,指生长在石缝中的姜,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常用于中医治疗。
负盘:负盘,指背负着盘子或器皿的昆虫,这里可能指的是某种昆虫的别名。
滑虫:滑虫,指表面光滑的昆虫,可能是指某些昆虫的形态特征。
茶婆虫:茶婆虫,指生活在茶叶上的昆虫,可能是指茶树害虫。
香娘子:香娘子,古代对某些香料或香草的别称,这里可能是指某种具有香味的植物。
蜚蠊:蜚蠊,古人对蟑螂的称呼,蟑螂在民间传统中有时被用作药用。
缺乳:缺乳,指母亲因某种原因无法分泌足够的乳汁喂养婴儿。
形瘦神疲:形瘦神疲,形容身体瘦弱,精神不振的状态。
腹胀泄泻:腹胀泄泻,指腹部胀满,伴有腹泻的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虫部-蜚蠊-评注
释名石姜、负盘、滑虫、茶婆虫、香娘子。这一段古文首先对一种植物的别称进行了列举,这些别称反映了民间对植物形态和特性的直观感受。‘石姜’可能是因为其根茎形状类似石头的姜状物,‘负盘’可能是因为其生长时叶片像盘子一样托着花果,‘滑虫’可能是因为其表面光滑,‘茶婆虫’可能是因为其与茶叶生长环境相似,‘香娘子’则可能是因为其散发出香气,被赋予了女性的称谓。这些别称生动地描绘了植物的形象,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
气味咸、寒、有毒。这一句对植物的性质进行了描述。‘气味咸’表明这种植物的味道偏咸,‘寒’则说明其性质偏寒,可能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有毒’则提示使用时需谨慎,避免中毒。这些性质的描述为后续的药用提供了依据。
主治瘀血,症坚,寒热,下气,利血脉。这一句详细说明了这种植物的药用功效。‘瘀血’指的是血液停滞不畅,‘症坚’可能是指病症坚硬不易治愈,‘寒热’可能是指寒热交杂的病症,‘下气’是指能够缓解气机不畅的症状,‘利血脉’则是指有助于血液循环。这些功效的描述体现了古人对植物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附方蜚蠊今通称蟑螂,苏州民间用以治小儿因缺乳而引起的形瘦神疲、腹胀泄泻等症。这一段附方介绍了这种植物在民间的具体应用。‘蜚蠊’即蟑螂,说明这种植物可以用来治疗与蟑螂相关的病症,‘小儿因缺乳而引起的形瘦神疲、腹胀泄泻等症’则具体说明了其治疗的对象和病症。这种植物的药用经验反映了民间医学的丰富性和实用性,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疾病防治的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