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六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六年-原文

【经】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己卯,卫世子蒯聩自戚入于卫。

卫侯辄来奔。

二月,卫子还成出奔宋。

夏四月己丑,孔丘卒。

【传】

十六年春,瞒成、褚师比出奔宋。

卫侯使鄢武子告于周,曰:“蒯聩得罪于君父君母,逋窜于晋。晋以王室之故,不弃兄弟,寘诸河上。天诱其衷,获嗣守封焉。使下臣肸敢告执事。”

王使单平公对曰:“肸以嘉命,来告余一人。往谓叔父,余嘉乃成世,复尔禄次,敬之哉。方天之休,弗敬弗休,悔其可追?”

夏四月己丑,孔丘卒。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子赣曰:“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一人,非名也。君两失之。”

六月,卫侯饮孔悝酒于平阳,重酬之,大夫皆有纳焉。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载伯姬于平阳而行。及西门,使贰车反祏于西圃。子伯季子初为孔氏臣,新登于公。请追之,遇载祏者,杀而乘其车。许公为反祏,遇之,曰:“与不仁人争,明无不胜。”必使先射,射三发,皆远许为。许为射之,殪。或以其车从,得祏于橐中。孔悝出奔宋。

楚大子建之遇谗也,自城父奔宋。又辟华氏之乱于郑,郑人甚善之。又適晋,与晋人谋袭郑,乃求复焉。郑人复之如初。晋人使谍于子木,请行而期焉。子木暴虐于其私邑,邑人诉之。郑人省之,得晋谍焉。遂杀子木。其子曰胜,在吴。子西欲召之。叶公曰:“吾闻胜也诈而乱,无乃害乎。”子西曰:“吾闻胜也信而勇,不为不利,舍诸边竟,使卫藩焉。”叶公曰:“周仁之谓信,率义之谓勇。吾闻胜也好复言,而求死士,殆有私乎?复言,非信也。期死,非勇也。子必悔之。”弗从。召之使处吴竟,为白公。请伐郑。子西曰:“楚未节也。不然,吾不忘也。”他日,又请,许之。未起师。晋人伐郑,楚救之,与之盟。胜怒曰:“郑人在此,仇不远矣。”胜自厉剑,子期之子平见之,曰:“王孙何自厉也?”曰:“胜以直闻,不告女,庸为直乎?将以杀尔父。”平以告子西。子西曰:“胜如卵,余翼而长之。楚国第,我死,令尹、司马,非胜而谁?”胜闻之曰:“令尹之狂也,得死,乃非我。”子西不悛。胜谓石乞曰:“王与二卿士,皆五百人当之,则可矣。”乞曰:“不可得也。”曰:“市南有熊宜僚者,若得之,可以当五百人矣。”乃从白公而见之。与之言,说。告之故,辞。承之以剑,不动。胜曰:“不为利谄,不为威惕,不洩人言以求媚者,去之。”

吴人伐慎,白公败之。请以战备献,许之。遂作乱。

秋七月,杀子西、子期于朝,而劫惠王。子西以袂掩面而死。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终。”抉豫章以杀人而后死。石乞曰:“焚库弑王,不然不济。”白公曰:“不可。弑王不祥,焚库无聚,将何以守矣?”乞曰:“有楚国而治其民,以敬事神,可以得祥,且有聚矣,何患?”弗从。叶公在蔡,方城之外皆曰:“可以入矣。”子高曰:“吾闻之,以险徼幸者,其求无餍,偏重必离。”闻其杀齐管修也而后入。

白公欲以子闾为王。子闾不可,遂劫以兵。子闾曰:“王孙若安靖楚国,匡正王室,而后庇焉,启之愿也,敢不听从?若将专利以倾王室,不顾楚国,有死不能。”遂杀之,而以王如高府,石乞尹门。圉公阳穴宫,负王以如昭夫人之宫。叶公亦至,及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若见君面,是得艾也。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犹将旌君以徇于国,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遇箴尹固,帅其属将与白公。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弃德从贼,其可保乎?”乃从叶公。使与国人以攻白公。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生拘石乞而问白公之死焉,对曰:“余知其死所,而长者使余勿言。”曰:“不言将烹。”乞曰:“此事克则为卿,不克则烹,固其所也。何害?”乃烹石乞。王孙燕奔黄氏。沈诸梁兼二事,国宁,乃使宁为令尹,使宽为司马,而老于叶。

卫侯占梦嬖人,求酒于大叔僖子。不得,与卜人比而告公曰:“君有大臣在西南隅,弗去,惧害。”乃逐大叔遗。遗奔晋。卫侯谓浑良夫曰:“吾继先君而不得其器,若之何?”良夫代执火者而言曰:“疾与亡君,皆君之子也。召之而择材焉可也。若不材,器可得也。”竖告大子。大子使五人舆豭从己,劫公而强盟之。且请杀良夫。公曰:“其盟免三死。”曰:“请三之后,有罪杀之。”公曰:“诺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六年-译文

【经】

十六年春天,周王的正月己卯日,卫国的世子蒯聩从戚地进入卫国。

卫侯辄逃奔到鲁国。

二月,卫国的子还成逃奔到宋国。

夏季四月己丑日,孔丘去世。

【传】

十六年春天,瞒成和褚师比逃奔到宋国。

卫侯派鄢武子向周王室报告,说:“蒯聩得罪了君父和君母,逃窜到晋国。晋国因为王室的缘故,没有抛弃兄弟,把他安置在黄河边上。上天引导他的内心,使他得以继承并守护封地。我派下臣肸来向执事报告。”

周王派单平公回答说:“肸带着好消息来告诉我。你去告诉叔父,我赞赏他成就了世代,恢复了他的禄位,要恭敬啊。天赐的福气,如果不恭敬就不会有福气,后悔还能来得及吗?”

夏季四月己丑日,孔丘去世。鲁公为他作诔文说:“上天不怜悯,不肯留下一位老人。让我一个人在位,孤独地在痛苦中。唉,悲哀啊!尼父,我无法自律。”

子赣说:“国君恐怕不会在鲁国终老吧。夫子曾说:‘失去礼仪就会昏乱,失去名分就会犯错。’失去志向就是昏乱,失去行为就是犯错。活着时不能用他,死后却为他作诔文,这是不合礼仪的。称他为‘一人’,也是不合名分的。国君在这两方面都失去了。”

六月,卫侯在平阳请孔悝喝酒,重重地酬谢他,大夫们都有所贡献。孔悝喝醉后被送走,半夜被遣送出去。载着伯姬从平阳出发。到了西门,派副车返回西圃去取祏。子伯季子刚成为孔氏的家臣,新近被提拔到公室。他请求追赶载祏的人,遇到载祏的人,杀了他并乘上他的车。许公为返回祏,遇到子伯季子,说:“与不仁的人争斗,光明正大没有不胜利的。”一定要让他先射箭,射了三箭,都远远地射中了许公为。许公为射中了他,杀死了他。有人用他的车跟随,从橐中得到了祏。孔悝逃奔到宋国。

楚国的大子建因为受到谗言,从城父逃奔到宋国。又因为躲避华氏的叛乱到了郑国,郑国人对他很好。他又到了晋国,与晋国人谋划袭击郑国,于是请求回到郑国。郑国人像以前一样接纳了他。晋国人派间谍到子木那里,请求行动并约定时间。子木在他的私邑中暴虐,邑人向郑国人告发。郑国人查明了情况,抓住了晋国的间谍。于是杀了子木。他的儿子叫胜,在吴国。子西想召他回来。叶公说:“我听说胜这个人狡诈而混乱,恐怕会有害处。”子西说:“我听说胜这个人守信而勇敢,不会做不利的事,把他安置在边境,让他守卫边疆。”叶公说:“周仁才叫守信,率义才叫勇敢。我听说胜这个人喜欢重复别人的话,并且寻求死士,恐怕有私心吧?重复别人的话,不是守信。寻求死士,不是勇敢。你一定会后悔的。”子西不听。召他回来,让他在吴国边境,成为白公。白公请求讨伐郑国。子西说:“楚国还没有准备好。不然,我不会忘记的。”过了几天,白公又请求,子西答应了。但还没有起兵。晋国人讨伐郑国,楚国去救援,与晋国结盟。白公愤怒地说:“郑国人在这里,仇敌不远了。”白公自己磨剑,子期的儿子平见到他,说:“王孙为什么自己磨剑?”白公说:“我以直率闻名,不告诉你,怎么能算直率呢?我要杀你的父亲。”平告诉了子西。子西说:“胜就像鸡蛋,我用翅膀保护他长大。楚国的次序,我死后,令尹、司马,不是胜还能是谁?”白公听到后说:“令尹太狂妄了,他死了,就不是我了。”子西没有悔改。白公对石乞说:“王和两位卿士,都用五百人对付,就可以了。”石乞说:“这不可能。”白公说:“市南有个叫熊宜僚的人,如果能得到他,可以抵得上五百人。”于是跟随白公去见熊宜僚。与他交谈,很高兴。告诉他原因,熊宜僚拒绝了。用剑指着他,他不动。白公说:“不为利益谄媚,不为威势恐惧,不泄露别人的话来讨好的人,离开他。”

吴国人讨伐慎,白公打败了他们。请求用战备献礼,子西答应了。于是白公发动叛乱。

秋季七月,白公在朝廷上杀了子西和子期,并劫持了惠王。子西用袖子遮住脸而死。子期说:“以前我用力量侍奉君主,不能不尽忠。”用豫章木杀人后死去。石乞说:“烧掉仓库,杀掉王,不然不会成功。”白公说:“不行。杀掉王不吉利,烧掉仓库没有积蓄,将来怎么守国?”石乞说:“拥有楚国并治理人民,恭敬地侍奉神明,可以得到吉祥,而且有积蓄,有什么好担心的?”白公不听。叶公在蔡国,方城之外的人都说:“可以进去了。”子高说:“我听说,靠冒险侥幸的人,他的欲望没有止境,偏重必然失败。”听说他杀了齐国的管修后才进去。

白公想让子闾为王。子闾不同意,于是用武力劫持他。子闾说:“王孙如果能让楚国安定,匡正王室,然后庇护我,这是我的愿望,怎敢不听从?如果只是为了一己之利而倾覆王室,不顾楚国,我宁死也不能。”于是杀了他,把王带到高府,石乞守门。圉公阳挖开宫墙,背着王到昭夫人的宫中。叶公也到了,到了北门,有人遇到他,说:“国君为什么不戴头盔?国人盼望您就像盼望慈父母一样。盗贼的箭如果伤了您,这是断绝了人民的希望。为什么不戴头盔?”于是戴上头盔前进。又遇到一个人说:“国君为什么戴头盔?国人盼望您就像盼望丰收一样,天天盼着。如果见到您的脸,这是得到了安慰。人民知道您不死,他们也会有奋发的决心。还会用旗帜来宣扬您,让全国都知道,而您却遮住脸断绝了人民的希望,这不是太过分了吗?”于是摘下头盔前进。遇到箴尹固,带领他的部下准备与白公作战。子高说:“没有这两位,楚国就不成国了。抛弃德行跟随贼人,这能保住吗?”于是跟随叶公。让他与国人一起攻打白公。白公逃到山上自缢,他的部下也逃散了。活捉了石乞,问他白公的死因,石乞回答说:“我知道他死在哪里,但长者让我不要说。”叶公说:“不说就煮了你。”石乞说:“这件事成功了就是卿,不成功就被煮,这是理所当然的。有什么好怕的?”于是煮了石乞。王孙燕逃到黄氏。沈诸梁兼任两职,国家安定后,让宁做令尹,让宽做司马,自己则老死在叶地。

卫侯占梦的宠臣向大叔僖子要酒,没有得到,就和卜人一起告诉卫侯说:“国君有大臣在西南角,如果不除掉,恐怕会有害。”于是驱逐了大叔遗。大叔遗逃奔到晋国。卫侯对浑良夫说:“我继承了先君却没有得到他的器物,怎么办?”浑良夫代替执火的人说:“疾和亡君,都是国君的儿子。召他们来挑选有才能的就可以了。如果没有才能,器物也可以得到。”竖告诉太子。太子派五个人带着猪跟随自己,劫持卫侯并强迫他结盟。并且请求杀掉浑良夫。卫侯说:“结盟可以免三次死罪。”太子说:“请三次之后,有罪再杀他。”卫侯说:“好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六年-注解

卫世子蒯聩:卫国的世子,名蒯聩,因得罪君父君母而逃亡至晋国。

卫侯辄:卫国的君主,名辄,因蒯聩回国而逃亡。

孔丘:即孔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鄢武子:卫国的大夫,受卫侯之命向周王室报告蒯聩的情况。

单平公:周王室的官员,负责回应卫国的报告。

孔悝:卫国的大夫,因与卫侯的矛盾而出奔宋国。

楚大子建:楚国的太子,名建,因遭遇谗言而逃亡至宋国。

白公:即楚国的白公胜,因不满楚国政治而发动叛乱。

叶公:楚国的大夫,名沈诸梁,因平定白公之乱而闻名。

石乞:白公胜的追随者,参与叛乱,最终被烹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六年-评注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卫国和楚国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涉及政治斗争、家族纷争、个人命运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不安的局面。

首先,卫国的蒯聩和辄的争斗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蒯聩因得罪君父君母而逃亡,后借助晋国的力量回国,导致辄出奔。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诸侯国内部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晋国作为强大的诸侯国,对卫国的内政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孔子的去世是这段文本中的重要事件。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去世标志着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鲁公对孔子的诔文表达了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深切哀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孔子的高度评价。子赣的评论则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社会对礼制和名分的重视,以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反思。

楚国的白公胜之乱是这段文本中的另一个重要事件。白公胜因不满楚国政治而发动叛乱,最终失败身亡。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楚国政治的腐败和动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诚、信义等价值观的重视。叶公在平定叛乱中的表现,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也展示了当时社会对正义和秩序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记载春秋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不安的局面。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等多个方面的特点,以及人们对正义、忠诚、信义等价值观的追求。这些事件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六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5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