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八年-原文
十八年春,宋杀皇瑗。
公闻其情,复皇氏之族,使皇缓为右师。
巴人伐楚,围鄾。
初,右司马子国之卜也,观瞻曰:“如志。”故命之。
及巴师至,将卜帅。
王曰:“宁如志,何卜焉?”使帅师而行,请承。
王曰:“寝尹、工尹,勤先君者也。”
三月,楚公孙宁、吴由于、薳固败巴师于鄾,故封子国于析。
君子曰:“惠王知志。《夏书》曰:‘官占,唯能蔽志,昆命于元龟。’其是之谓乎?志曰:‘圣人不烦卜筮。’惠王其有焉!”
夏,卫石圃逐其君起,起奔齐。
卫侯辄自齐复归,逐石圃而复石魋与大叔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八年-译文
十八年春天,宋国杀了皇瑗。
国君听说了这件事,恢复了皇氏的家族地位,让皇缓担任右师。
巴人攻打楚国,包围了鄾地。
当初,右司马子国占卜时,观瞻说:“符合心意。”所以任命了他。
等到巴军到来,准备占卜选帅。
楚王说:“既然符合心意,何必再占卜呢?”于是让他率军出征,请求承担重任。
楚王说:“寝尹和工尹,是先君的得力助手。”
三月,楚国的公孙宁、吴由于、薳固在鄾地击败了巴军,因此封子国于析地。
君子评论说:“惠王懂得心意。《夏书》上说:‘官员占卜,只有能明白心意,才能向大龟请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古书上说:‘圣人不依赖卜筮。’惠王就是这样的人!”
夏天,卫国的石圃驱逐了他的君主起,起逃到了齐国。
卫侯辄从齐国回来复位,驱逐了石圃,恢复了石魋和大叔遗的地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八年-注解
皇瑗:宋国的贵族,因某种原因被宋国杀害。
右师: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和礼仪的高级官员。
巴人:古代西南地区的民族,常与中原国家发生冲突。
鄾: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右司马: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的高级官员。
子国:楚国的贵族,因在战争中表现突出而被封于析。
寝尹、工尹:古代官职名,负责宫廷事务和工程管理。
惠王:楚国的君主,以其智慧和决策能力著称。
卫石圃:卫国的贵族,因政治斗争被驱逐。
卫侯辄:卫国的君主,曾流亡齐国,后复归卫国。
石魋:卫国的贵族,与石圃有政治冲突。
大叔遗:卫国的贵族,与石圃有政治冲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八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宋国、楚国和卫国的政治事件,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内部斗争。
首先,宋国杀害皇瑗,随后又恢复其家族地位,任命皇缓为右师,显示了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妥协。
其次,巴人攻打楚国,围困鄾地。楚惠王在任命将领时,表现出对卜筮的轻视,认为只要将领有志向,无需卜筮。这种态度体现了惠王的智慧和自信,也反映了当时对卜筮的复杂态度。
楚国的公孙宁、吴由于和薳固在鄾地击败巴人,子国因此被封于析地。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楚国的军事实力,也反映了楚国对功臣的封赏制度。
最后,卫国的石圃驱逐其君起,起逃往齐国。卫侯辄从齐国复归,驱逐石圃并恢复石魋和大叔遗的地位。这一系列事件揭示了卫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动荡。
整体来看,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风貌。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事实,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政治理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