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五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五年-原文

【经】

十有五年春,王正月,成叛。

夏五月,齐高无丕出奔北燕。

郑伯伐宋。

秋八月,大雩。

晋赵鞅帅师伐卫。

冬,晋侯伐郑。

及齐平。

卫公孟彄出奔齐。

【传】

十五年春,成叛于齐。武伯伐成,不克,遂城输。

夏,楚子西、子期伐吴,及桐汭。陈侯使公孙贞子吊焉,及良而卒,将以尸入。吴子使大宰嚭劳,且辞曰:“以水潦之不时,无乃廪然陨大夫之尸,以重寡君之忧。寡君敢辞上介。”芋尹盖对曰:“寡君闻楚为不道,荐伐吴国,灭厥民人。寡君使盖备使,吊君之下吏。无禄,使人逢天之慼,大命陨队,绝世于良,废日共积,一日迁次。今君命逆使人曰:‘无以尸造于门。’是我寡君之命委于草莽也。且臣闻之曰,事死如生,礼也。于是乎有朝聘而终,以尸将事之礼,又有朝聘而遭丧之礼。若不以尸将命,是遭丧而还也,无乃不可乎!以礼防民,犹或逾之。今大夫曰,死而弃之,是弃礼也。其何以为诸侯主?先民有言曰,无秽虐士。备使奉尸将命,苟我寡君之命达于君所,虽陨于深渊,则天命也。非君与涉人之过也。”吴人内之。

秋,齐陈瓘如楚。过卫,仲由见之,曰:“天或者以陈氏为斧斤,既斫丧公室,而他人有之,不可知也。其使终飨之,亦不可知也。若善鲁以待时,不亦可乎?何必恶焉?”子玉曰:“然,吾受命矣,子使告我弟。”

冬,及齐平。子服景伯如齐,子赣为介,见公孙成,曰:“人皆臣人,而有背人之心。况齐人虽为子役,其有不贰乎?子,周公之孙也。多飨大利,犹思不义。利不可得,而丧宗国,将焉用之?”成曰:“善哉,吾不早闻命。”陈成子馆客,曰:“寡君使恒告曰,寡人愿事君如事卫君。”景伯揖子赣而进之。对曰:“寡君之愿也。昔晋人伐卫,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因与卫地,自济以西,禚、媚、杏以南,书社五百。吴人加敝邑以乱。齐因其病,取讙与阐。寡君是以寒心。若得视卫君之事君也,则固所愿也。”成子病之,乃归成。公孙宿以其兵甲入于嬴。

卫孔圉取大子蒯聩之姊,生悝。孔氏之竖浑良夫,长而美,孔文子卒,通于内。大子在戚,孔姬使之焉。大子与之言曰:“苟使我入获国,服冕乘轩,三死无与。”与之盟。为请于伯姬。闰月,良夫与大子入,舍于孔氏之外圃。昏,二人蒙衣而乘,寺人罗御,如孔氏。孔氏之老栾宁问之,称姻妾以告。遂入,適伯姬氏。既食,孔伯姬杖戈而先,大子与五人介,舆豭从之。迫孔悝于厕,强盟之,遂劫以登台。栾宁将饮酒,炙未熟,闻乱,使告季子。召获驾乘车,行爵食炙,奉卫侯辄来奔。季子将入,遇子羔将出,曰:“门已闭矣。”季子曰:“吾姑至焉。”子羔曰:“弗及,不践其难。”季子曰:“食焉,不辟其难。”子羔遂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门焉,曰:“无入为也。”季子曰:“是公孙也,求利焉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有使者出,乃入。曰:“大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大子无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大子闻之惧,下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孔悝立庄公。庄公害故政,欲尽去之。先谓司徒瞒成曰:“寡人离病于外久矣,子请亦尝之。”归告褚师比,欲与之伐公,不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五年-译文

【经】

十五年春天,周王正月,成地叛乱。

夏天五月,齐国的高无丕逃奔到北燕。

郑国国君攻打宋国。

秋天八月,举行大雩祭。

晋国的赵鞅率领军队攻打卫国。

冬天,晋国国君攻打郑国。

与齐国和解。

卫国的公孟彄逃奔到齐国。

【传】

十五年春天,成地背叛齐国。武伯攻打成地,没有成功,于是在输地筑城。

夏天,楚国的子西、子期攻打吴国,到达桐汭。陈国国君派公孙贞子去慰问,到了良地时公孙贞子去世,准备将他的尸体运回。吴国国君派大宰嚭去慰问,并且推辞说:“因为水灾不时发生,恐怕会损坏大夫的尸体,增加我们国君的忧虑。我们国君不敢接受上介的慰问。”芋尹盖回答说:“我们国君听说楚国无道,屡次攻打吴国,杀害吴国的百姓。我们国君派我来慰问您的下属。不幸的是,使者遭遇天灾,大命陨落,死在良地,浪费了时间,一天之内就要迁葬。现在您命令拒绝使者说:‘不要把尸体带到门前。’这是我们国君的命令被抛弃在草莽之中。而且我听说,对待死者要像对待生者一样,这是礼。因此有朝聘时去世,以尸体完成使命的礼仪,也有朝聘时遭遇丧事的礼仪。如果不以尸体完成使命,这是遭遇丧事而返回,恐怕不合适吧!用礼来约束百姓,尚且有人逾越。现在大夫说,死了就抛弃,这是抛弃礼。这样怎么能成为诸侯的领袖呢?先民有句话说,不要虐待士人。我奉命带着尸体完成使命,如果我们国君的命令能够传达给您,即使我死在深渊,那也是天命。不是您和涉水人的过错。”吴国人接受了尸体。

秋天,齐国的陈瓘去楚国。经过卫国时,仲由见到他,说:“天或许用陈氏作为斧头,已经砍伐了公室,而别人得到了它,这是不可知的。或许让他最终享受,也是不可知的。如果善待鲁国以等待时机,不也可以吗?何必厌恶呢?”子玉说:“是的,我接受命令了,你告诉我的弟弟。”

冬天,与齐国和解。子服景伯去齐国,子赣作为副使,见到公孙成,说:“人人都是别人的臣子,但有背叛别人的心。何况齐国人虽然为你服务,难道没有二心吗?你是周公的后代。享受了很多利益,仍然想着不义之事。利益得不到,反而失去了宗国,这有什么用呢?”公孙成说:“说得好,我没有早点听到这个命令。”陈成子招待客人,说:“我们国君派我来告诉您,我们国君愿意像对待卫君一样对待您。”景伯向子赣行礼并引荐他。子赣回答说:“这是我们国君的愿望。从前晋国攻打卫国,齐国为了卫国的缘故,攻打晋国的冠氏,损失了五百辆战车,因此给了卫国土地,从济水以西,禚、媚、杏以南,书社五百。吴国给我们国家带来了混乱。齐国趁我们国家病弱,夺取了讙和阐。我们国君因此感到寒心。如果能像对待卫君一样对待我们国君,那正是我们所希望的。”陈成子感到不安,于是归还了成地。公孙宿带着他的兵甲进入嬴地。

卫国的孔圉娶了太子蒯聩的姐姐,生了悝。孔氏的家臣浑良夫,长得高大英俊,孔文子去世后,他与内室通奸。太子在戚地,孔姬派他去。太子对他说:“如果让我回国,穿上冕服乘坐轩车,三次死亡也不后悔。”与他结盟。为他向伯姬请求。闰月,浑良夫和太子进入卫国,住在孔氏的外园。黄昏时,两人蒙着衣服乘车,寺人罗驾车,前往孔氏家。孔氏的老家臣栾宁问他们,他们自称是姻亲的妾侍。于是进入,到了伯姬家。吃完饭,孔伯姬拿着戈走在前面,太子和五个人穿着甲胄,舆豭跟随。在厕所里逼迫孔悝,强行与他结盟,然后劫持他登上高台。栾宁正要喝酒,烤肉还没熟,听到混乱,派人告诉季子。召获驾车,行爵食炙,带着卫侯辄逃奔。季子正要进入,遇到子羔正要出去,说:“门已经关了。”季子说:“我姑且去看看。”子羔说:“来不及了,不要陷入困境。”季子说:“吃饭的时候,不避开困难。”子羔于是出去。子路进入,到了门口,公孙敢在门口,说:“不要进去。”季子说:“这是公孙,追求利益却逃避困难。我不一样,享受俸禄,一定要救助患难。”有使者出来,于是进入。说:“太子为什么要用孔悝,即使杀了他,必定有人继承他。”并且说:“太子没有勇气,如果烧掉半个台,必定会放过孔叔。”太子听到后害怕,派石乞、盂黡抵挡子路。用戈攻击他,砍断了帽带。子路说:“君子死,帽子不能掉。”系好帽带而死。孔子听说卫国发生动乱,说:“柴会来,由已经死了。”孔悝立庄公。庄公厌恶旧政,想要全部清除。先对司徒瞒成说:“我在外久病,你也尝尝吧。”瞒成回去告诉褚师比,想要和他一起攻打庄公,没有成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五年-注解

成叛:指成地(今山东境内)背叛齐国。成地是齐国的重要城邑,其背叛对齐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

大雩:古代求雨的祭祀仪式。雩祭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农业祭祀活动,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农业生产的依赖。

晋赵鞅:赵鞅是晋国的重要将领,其伐卫反映了晋国在春秋时期的军事扩张政策。

吴子使大宰嚭劳:大宰嚭是吴国的重臣,其出使反映了吴国在外交上的策略和礼仪。

芋尹盖:芋尹盖是陈国的使者,其言辞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辞令和礼仪。

孔圉:孔圉是卫国的大夫,其行为反映了卫国国内的政治斗争和家族势力的影响。

子路:子路是孔子的弟子,其行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义观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五年-评注

这段文本是《左传》中的一部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文本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频繁的战争。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礼制思想和忠义观念。例如,芋尹盖的言辞中强调了‘事死如生,礼也’,体现了古人对礼仪的重视。子路的行为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义观念,即使在危难时刻也要坚守原则。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本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对话,生动地再现了历史场景。例如,芋尹盖与吴国使者的对话,不仅展现了外交辞令的巧妙运用,还揭示了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为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各诸侯国之间的互动关系。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思想。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五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5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