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二年-原文
【经】
十有二年春,用田赋。
夏五月甲辰,孟子卒。
公会吴于橐皋。
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
宋向巢帅师伐郑。
冬十有二月,螽。
【传】
十二年春,王正月,用田赋。
夏五月,昭夫人孟子卒。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死不赴,故不称夫人。不反哭,故不言葬小君。孔子与吊,適季氏。季氏不,放绖而拜。
公会吴于橐皋。吴子使大宰嚭请寻盟。公不欲,使子贡对曰:“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结之,明神以要之。寡君以为苟有盟焉,弗可改也已。若犹可改,日盟何益?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乃不寻盟。
吴征会于卫。初,卫人杀吴行人且姚而惧,谋于行人子羽。子羽曰:“吴方无道,无乃辱吾君,不如止也。”子木曰:“吴方无道,国无道,必弃疾于人。吴虽无道,犹足以患卫。往也!长木之毙,无不摽也。国狗之瘈,无不噬也。而况大国乎?”
秋,卫侯会吴于郧。公及卫侯、宋皇瑗盟,而卒辞吴盟。吴人藩卫侯之舍。子服景伯谓子贡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9]。今吴不行礼于卫,而藩其君舍以难之,子盍见大宰?”乃请束锦以行。语及卫故,大宰嚭曰:“寡君愿事卫君,卫君之来也缓,寡君惧,故将止之。”子贡曰:“卫君之来,必谋于其众。其众或欲或否,是以缓来。其欲来者,子之党也。其不欲来者,子之仇也。若执卫君,是堕党而崇仇也。夫堕子者得其志矣!且合诸侯而执卫君,谁敢不惧?堕党崇仇,而惧诸侯,或者难以霸乎。”大宰嚭说,乃舍卫侯。卫侯归,效夷言。子之尚幼,曰:“君必不免,其死于夷乎!执焉,而又说其言,从之固矣。”
冬十二月,螽。季孙问诸仲尼,仲尼曰:“丘闻之,火伏而后蛰者毕。今火犹西流,司历过也。”
宋郑之间有隙地焉,曰弥作、顷丘、玉畅、嵒、戈、钖。子产与宋人为成,曰:“勿有是。”及宋平、元之族自萧奔郑,郑人为之城嵒、戈、钖。九月,宋向巢伐郑,取钖,杀元公之孙,遂围嵒。十二月,郑罕达救嵒,丙申,围宋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二年-译文
【经】
鲁国十二年的春天,开始实行田赋制度。
夏天的五月甲辰日,孟子去世。
鲁公与吴国在橐皋会面。
秋天,鲁公与卫侯、宋国的皇瑗在郧地会面。
宋国的向巢率领军队攻打郑国。
冬天的十二月,发生了蝗灾。
【传】
鲁国十二年的春天,周历正月,开始实行田赋制度。
夏天的五月,昭公的夫人孟子去世。昭公娶了吴国的女子,所以不写她的姓。她去世时没有发讣告,所以不称她为夫人。没有举行反哭仪式,所以不说她是小君的葬礼。孔子去吊唁,到了季氏家。季氏没有穿丧服,只是解下绖带行礼。
鲁公与吴国在橐皋会面。吴国的君主派大宰嚭请求重新结盟。鲁公不愿意,派子贡回答说:“结盟是为了巩固信任,所以用心来约束,用玉帛来奉献,用言语来缔结,用神明来约束。我们的君主认为如果已经结盟,就不可以改变。如果还可以改变,那么每天结盟又有什么意义呢?现在您说一定要重新结盟。如果可以重新结盟,那么也可以废弃盟约。”于是没有重新结盟。
吴国要求与卫国会面。起初,卫国人杀了吴国的使者且姚,感到害怕,于是与使者子羽商量。子羽说:“吴国现在无道,恐怕会侮辱我们的君主,不如不去。”子木说:“吴国现在无道,国家无道,一定会把祸患转嫁给别人。吴国虽然无道,仍然足以威胁卫国。去吧!高大的树木倒下时,没有不压到东西的。国家的疯狗发狂时,没有不咬人的。何况是一个大国呢?”
秋天,卫侯与吴国在郧地会面。鲁公与卫侯、宋国的皇瑗结盟,但最终拒绝了与吴国结盟。吴国人包围了卫侯的住所。子服景伯对子贡说:“诸侯会面,事情已经结束了,侯伯致礼,地主送食物,互相辞别。现在吴国不对卫国行礼,反而包围卫侯的住所为难他,您何不去见大宰嚭?”于是子贡请求带着束锦去见大宰嚭。谈到卫国的事情,大宰嚭说:“我们的君主愿意侍奉卫君,但卫君来得太慢,我们的君主感到害怕,所以想阻止他。”子贡说:“卫君来,一定会与他的臣子商量。他的臣子有的想来,有的不想来,所以来得慢。那些想来的人,是您的同党。那些不想来的人,是您的仇敌。如果抓住卫君,就是打击同党而抬高仇敌。打击同党的人会得志!而且联合诸侯却抓住卫君,谁敢不害怕?打击同党抬高仇敌,让诸侯害怕,恐怕难以称霸吧。”大宰嚭听了很高兴,于是放过了卫侯。卫侯回国后,开始学习夷人的语言。子之还小,说:“君主一定免不了灾祸,他可能会死在夷人那里!被抓了,还学习他们的语言,顺从他们是必然的。”
冬天的十二月,发生了蝗灾。季孙问孔子,孔子说:“我听说,火伏之后,蛰伏的虫子才会出来。现在火还在西流,是司历的过错。”
宋国和郑国之间有一片争议的土地,叫做弥作、顷丘、玉畅、嵒、戈、钖。子产与宋国人达成协议,说:“不要占有这片土地。”等到宋平公、元公的族人从萧地逃到郑国,郑国人为他们修建了嵒、戈、钖的城墙。九月,宋国的向巢攻打郑国,夺取了钖,杀了元公的孙子,于是包围了嵒。十二月,郑国的罕达救援嵒,丙申日,包围了宋国的军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二年-注解
田赋:古代中国的一种税收制度,主要针对农田征收,用以支持国家的财政和军事开支。
孟子:此处指鲁昭公的夫人,因嫁自吴国,故不书姓,反映了当时对女性身份的特殊记载方式。
橐皋: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是春秋时期重要的会盟地点。
郧: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境内,是春秋时期诸侯会盟的地点之一。
螽:指蝗虫,古代常将蝗灾视为天灾,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灾害的观察和记录。
大宰嚭:吴国的重臣,负责外交事务,其言行在春秋时期的外交活动中具有重要影响。
子贡:孔子的弟子,以辩才和外交才能著称,常在诸侯间进行外交活动。
卫侯:指卫国的君主,春秋时期卫国是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宋皇瑗:宋国的贵族,参与多次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活动。
季氏:鲁国的贵族家族,对鲁国政治有重大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二年-评注
这段文本出自《春秋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活动。文本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和诸侯间的权力斗争。
首先,文本中提到鲁昭公夫人孟子的去世,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对女性身份的特殊记载方式,也揭示了鲁国与吴国之间的婚姻联盟及其政治意义。孟子作为吴国公主,其去世不书姓,不称夫人,不言葬小君,体现了当时对女性身份的特殊处理方式,同时也反映了鲁国与吴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其次,文本中描述了鲁国与吴国在橐皋的会盟,以及吴国大宰嚭请求寻盟的情节。子贡的机智应对,不仅展示了其卓越的外交才能,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盟约来维持关系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子贡的言辞犀利,逻辑严密,成功地说服了大宰嚭,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体现了春秋时期外交活动的智慧和策略。
再次,文本中提到的卫侯与吴国的会盟,以及吴国对卫侯的软禁,揭示了春秋时期大国对小国的控制和压迫。子服景伯和子贡的对话,不仅展示了他们对局势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争端的常见做法。子贡的言辞再次展现了他的外交才能,成功地说服了大宰嚭释放卫侯,避免了更大的冲突。
最后,文本中提到的蝗灾,以及孔子对此的解释,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孔子通过天文现象来解释蝗灾的发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自然与人事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这种将自然现象与人事联系起来的思维方式,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通过这些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的外交关系、诸侯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文本的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揭示了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