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三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三年-原文

十有三年春,郑罕达帅师取宋师于嵒。

夏,许男成卒。

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

楚公子申帅师伐陈。

於越入吴。

秋,公至自会。

晋魏曼多帅师侵卫。

葬许元公。

九月,螽。

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东方。

盗杀陈夏区夫。

十有二月,螽。

十三年春,宋向魋救其师。郑子賸使徇曰:“得桓魋者有赏。”魋也逃归。遂取宋师于嵒,获成讙、郜延。以六邑为虚。

夏,公会单平公、晋定公、吴夫差于黄池。

六月丙子,越子伐吴,为二隧。畴无馀、讴阳自南方,先及郊。吴大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於姚自泓上观之。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大子曰:“战而不克,将亡国。请待之。”弥庸不可,属徒五千,王子地助之。乙酉,战,弥庸获畴无馀,地获讴阳。越子至,王子地守。丙戌,复战,大败吴师。获大子友、王孙弥庸、寿於姚。丁亥,入吴。吴人告败于王,王恶其闻也,自刭七人于幕下。

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呼司马寅曰:“日旰矣,大事未成,二臣之罪也。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长幼必可知也。”对曰:“请姑视之。”反曰:“肉食者无墨。今吴王有墨,国胜乎?大子死乎?且夷德轻,不忍久,请少待之。”乃先晋人。吴人将以公见晋侯,子服景伯对使者曰:“王合诸侯,则伯帅侯牧以见于王。伯合诸侯,则侯帅子男以见于伯。自王以下,朝聘玉帛不同。故敝邑之职贡于吴,有丰于晋,无不及焉,以为伯也。今诸侯会,而君将以寡君见晋君,则晋成为伯矣,敝邑将改职贡。鲁赋于吴八百乘。若为子男,则将半邾以属于吴,而如邾以事晋。且执事以伯召诸侯,而以侯终之,何利之有焉?”吴人乃止,既而悔之,将囚景伯。景伯曰:“何也立后于鲁矣。将以二乘与六人从,迟速唯命。”遂囚以还。及户牖,谓大宰曰:“鲁将以十月上辛,有事于上帝先王,季辛而毕。何世有职焉,自襄以来,未之改也。若不会,祝宗将曰:‘吴实然。’且谓鲁不共,而执其贱者七人,何损焉?”大宰嚭言于王曰:“无损于鲁,而祗为名,不如归之。”乃归景伯。吴申叔仪乞粮于公孙有山氏曰:“佩玉繠兮,余无所系之。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对曰:“粱则无矣,麤则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王欲伐宋,杀其丈夫而囚其妇人。大宰嚭曰:“可胜也,而弗能居也。”乃归。

冬,吴及越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三年-译文

十三年春天,郑国的罕达率领军队在嵒地击败了宋国的军队。

夏天,许国的男爵成去世。

鲁公与晋侯和吴子在黄池会面。

楚国的公子申率领军队攻打陈国。

越国入侵吴国。

秋天,鲁公从会面地返回。

晋国的魏曼多率领军队侵略卫国。

许国的元公被安葬。

九月,发生了蝗灾。

冬天十一月,东方出现了彗星。

盗贼杀死了陈国的夏区夫。

十二月,再次发生蝗灾。

十三年春天,宋国的向魋去救援他的军队。郑国的子賸派人宣布:“抓到桓魋的人有赏。”魋逃回了国。于是郑军在嵒地击败了宋军,俘获了成讙和郜延。将六个城邑变成了废墟。

夏天,鲁公与单平公、晋定公、吴夫差在黄池会面。

六月丙子日,越国的君主攻打吴国,分两路进攻。畴无馀和讴阳从南方进攻,先到达郊外。吴国的太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於姚在泓水上游观察。弥庸看到姑蔑的旗帜,说:“这是我父亲的旗帜。不能看到仇敌而不杀。”太子说:“如果战斗不胜,国家将灭亡。请等待。”弥庸不同意,率领五千士兵,王子地协助他。乙酉日,战斗开始,弥庸俘获了畴无馀,王子地俘获了讴阳。越国的君主到达,王子地防守。丙戌日,再次战斗,吴军大败。俘获了太子友、王孙弥庸、寿於姚。丁亥日,越军进入吴国。吴国人向吴王报告失败,吴王不愿听到这个消息,亲自在幕下杀了七个人。

秋天七月辛丑日,吴国和晋国在盟会上争先后。吴国人说:“在周王室中,我们是长辈。”晋国人说:“在姬姓中,我们是霸主。”赵鞅叫司马寅说:“天晚了,大事未成,是我们的罪过。击鼓整队,我们两人去死,长幼顺序就可以知道了。”司马寅回答说:“请先看看。”回来后说:“吃肉的人没有晦气。现在吴王有晦气,国家胜利了吗?太子死了吗?而且夷人的德行轻浮,不能持久,请稍等。”于是晋国先于吴国。吴国人想让鲁公见晋侯,子服景伯对使者说:“王召集诸侯,那么霸主率领诸侯去见王。霸主召集诸侯,那么诸侯率领子男去见霸主。从王以下,朝聘的玉帛不同。所以我们国家给吴国的贡品,比给晋国的多,没有不及的,因为吴国是霸主。现在诸侯会面,而您想让我们的君主见晋君,那么晋国就成为霸主了,我们国家将改变贡品。鲁国给吴国的贡赋是八百乘。如果成为子男,那么将减少一半给吴国,而像邾国那样侍奉晋国。而且您以霸主的身份召集诸侯,却以诸侯的身份结束,有什么好处呢?”吴国人于是停止,后来后悔,想囚禁景伯。景伯说:“何已经在鲁国立了后嗣。将带两辆车和六个人跟随,快慢由您决定。”于是被囚禁带回。到了户牖,景伯对太宰说:“鲁国将在十月的上辛日,向上帝和先王祭祀,季辛日结束。何世代有职责,从襄公以来,没有改变。如果不参加,祝宗会说:‘吴国确实如此。’而且说鲁国不恭敬,而抓了七个低贱的人,有什么损失呢?”太宰嚭对吴王说:“对鲁国没有损失,只是为了名声,不如放他回去。”于是放回了景伯。吴国的申叔仪向公孙有山氏乞求粮食说:“佩玉摇曳啊,我没有地方系它。美酒一壶啊,我和穿粗布衣服的老人看着它。”公孙有山氏回答说:“细粮没有了,粗粮还有。如果登上首山喊:‘庚癸吗?’那么我会答应。”吴王想攻打宋国,杀死男人,囚禁女人。太宰嚭说:“可以战胜,但不能长期占领。”于是撤军。

冬天,吴国和越国和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三年-注解

郑罕达:郑国的将领,罕达为其名。

宋师:宋国的军队。

嵒:地名,位于宋国境内。

许男成:许国的君主,名为成。

晋侯:晋国的君主。

吴子:吴国的君主。

黄池: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楚公子申:楚国的公子,名为申。

陈:陈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於越:越国的别称。

晋魏曼多:晋国的将领,魏曼多为其名。

卫:卫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许元公:许国的君主,元公为其谥号。

螽:蝗虫,古代常用来指代蝗灾。

星孛:彗星,古代认为彗星出现是不祥之兆。

陈夏区夫:陈国的贵族,夏区夫为其名。

向魋:宋国的将领,向魋为其名。

郑子賸:郑国的贵族,子賸为其名。

桓魋:宋国的将领,桓魋为其名。

成讙、郜延:宋国的将领,成讙、郜延为其名。

六邑:指宋国的六个城邑。

单平公:单国的君主,平公为其谥号。

晋定公:晋国的君主,定公为其谥号。

吴夫差:吴国的君主,夫差为其名。

越子:越国的君主。

二隧:指越国军队分两路进攻。

畴无馀、讴阳:越国的将领,畴无馀、讴阳为其名。

吴大子友:吴国的太子,名为友。

王子地:吴国的王子,名为地。

王孙弥庸:吴国的贵族,弥庸为其名。

寿於姚:吴国的将领,寿於姚为其名。

泓上:地名,位于吴国境内。

姑蔑:越国的地名。

赵鞅:晋国的贵族,赵鞅为其名。

司马寅:晋国的将领,司马寅为其名。

子服景伯:鲁国的贵族,景伯为其名。

鲁赋:鲁国向吴国缴纳的赋税。

邾:邾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大宰嚭:吴国的宰相,嚭为其名。

申叔仪:吴国的贵族,申叔仪为其名。

公孙有山氏:吴国的贵族,有山氏为其名。

首山:地名,位于吴国境内。

庚癸:古代隐语,指粮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三年-评注

《春秋》是中国古代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本文选自《春秋》中的一段,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会盟、自然灾害等事件。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各国之间既有战争,也有会盟,体现了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不仅体现在军事上,也体现在外交和礼仪上,如吴国和晋国在黄池会盟时的争长事件,反映了当时各国对礼仪地位的重视。

从艺术特色来看,《春秋》以简洁的语言记录了复杂的历史事件,体现了‘微言大义’的特点。如‘螽’、‘星孛’等词语的使用,既简洁又富有象征意义,暗示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情况,以及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吴越争霸的历史细节,为我们理解春秋末期的历史格局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文中还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礼仪制度和等级观念。如子服景伯与吴国的外交辞令,体现了当时复杂的礼仪规范和等级秩序。这种礼仪制度不仅是当时社会秩序的体现,也是各国之间权力博弈的工具。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学价值。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特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十三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4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