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六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六年-原文

【经】

六年春,城邾瑕。

晋赵鞅帅师伐鲜虞。

吴伐陈。

夏,齐国夏及高张来奔。

叔还会吴于柤。

秋七月庚寅,楚子轸卒。

齐阳生入于齐。

齐陈乞弑其君荼。

冬,仲孙何忌帅师伐邾。

宋向巢帅师伐曹。

【传】

六年春,晋伐鲜虞,治范氏之乱也。

吴伐陈,复修旧怨也。楚子曰:“吾先君与陈有盟,不可以不救。”乃救陈师于城父。

齐陈乞伪事高、国者,每朝必骖乘焉。所从必言诸大夫,曰:“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皆曰:‘高、国得君,必偪我,盍去诸?’固将谋子,子早图之。图之,莫如尽灭之。需,事之下也。”及朝,则曰:“彼虎狼也,见我在子之侧,杀我无日矣。请就之位。”又谓诸大夫曰:“二子者祸矣!恃得君而欲谋二三子,曰,国之多难,贵宠之由,尽去之而后君定。既成谋矣,盍及其未作也,先诸?作而后悔,亦无及也。”大夫从之。

夏六月戊辰,陈乞、鲍牧及诸大夫,以甲入于公宫。昭子闻之,与惠子乘如公,战于庄,败。国人追之。国夏奔莒,遂及高张、晏圉、弦施来奔。

秋七月,楚子在城父,将救陈,卜战不吉,卜退不吉。王曰:“然则死也!再败楚师,不如死。弃盟逃仇,亦不如死。死一也,其死仇乎!”命公子申为王,不可;则命公子结,亦不可;则命公子启,五辞而后许。将战,王有疾。庚寅,昭王攻大冥,卒于城父。子闾退曰:“君王舍其子而让群臣,敢忘君乎?从君之命,顺也。立君之子,亦顺也。二顺不可失也。”与子西、子期谋,潜师闭涂,逆越女之子章,立之而后还。

是岁也,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楚子使问诸周大史。周大史曰:“其当王身乎。若禜之,可移于令尹、司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不穀不有大过,天其夭诸。有罪受罚,又焉移之?”遂弗禜。

初,昭王有疾。卜曰:“河为祟。”王弗祭。大夫请祭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雎、漳,楚之望也。祸福之至,不是过也。不穀虽不德,河非所获罪也。”遂弗祭。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又曰:‘允出兹在兹,由己率常可矣。’”

八月,齐邴意兹来奔。

陈僖子使召公子阳生。阳生驾而见南郭且于,曰:“尝献马于季孙,不入于上乘,故又献此,请与子乘之。”出莱门而告之故。阚止知之,先待诸外。公子曰:“事未可知,反与壬也处。”戒之,遂行。逮夜至于齐,国人知之。僖子使子士之母养之,与馈者皆入。

冬十月丁卯,立之。将盟,鲍子醉而往。其臣差车鲍点曰:“此谁之命也?”陈子曰:“受命于鲍子。”遂诬鲍子曰:“子之命也。”鲍子曰:“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悼公稽首曰:“吾子奉义而行者也,若我可,不必亡一大夫。若我不可,不必亡一公子。义则进,否则退,敢不唯子是从。废兴无以乱,则所愿也。”鲍子曰:“谁非君之子?”乃受盟。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赖。去鬻姒,杀王甲,拘江说,囚王豹于句窦之丘。

公使朱毛告于陈子曰:“微子则不及此。然君异于器,不可以二。器二不匮,君二多难。敢布诸大夫。”僖子不对而泣曰:“君举不信群臣乎?以齐国之困,困又有忧。少君不可以访,是以求长君,庶亦能容群臣乎!不然,夫孺子何罪?”毛复命,公悔之。毛曰:“君大访于陈子,而图其小可也。”使毛迁孺子于骀,不至,杀诸野幕之下,葬诸殳冒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六年-译文

【经】

六年的春天,邾瑕城被修建。

晋国的赵鞅率领军队讨伐鲜虞。

吴国讨伐陈国。

夏天,齐国的国夏和高张逃奔到鲁国。

叔还在柤地与吴国会面。

秋天七月的庚寅日,楚国的子轸去世。

齐国的阳生进入齐国。

齐国的陈乞杀害了他的君主荼。

冬天,仲孙何忌率领军队讨伐邾国。

宋国的向巢率领军队讨伐曹国。

【传】

六年的春天,晋国讨伐鲜虞,是为了平定范氏的叛乱。

吴国讨伐陈国,是为了报复旧怨。楚国的君主说:“我们的先君与陈国有盟约,不能不救援。”于是派兵救援陈国,驻扎在城父。

齐国的陈乞假装侍奉高氏和国氏,每次上朝都必定与他们同乘一辆车。他每次跟随他们时,都会对大夫们说:“他们都很傲慢,将会抛弃你的命令。他们都说:‘高氏和国氏得到君主的信任,一定会逼迫我们,何不离开他们呢?’他们一定会谋划对付你,你最好早点想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消灭他们。犹豫不决,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等到上朝时,他又说:“他们就像虎狼一样,看到我在你身边,随时都可能杀我。请让我回到我的位置上去。”他又对大夫们说:“这两个人已经成了祸害!他们依仗君主的信任,想要谋害你们,说国家的多难都是因为贵宠之人,只有除掉他们,国家才能安定。他们已经谋划好了,何不趁他们还没动手,先下手为强?等到他们动手了再后悔,就来不及了。”大夫们听从了他的建议。

夏天六月的戊辰日,陈乞、鲍牧和大夫们带着甲士进入公宫。昭子听说后,与惠子乘车前往公宫,在庄地与陈乞等人交战,结果战败。国人追赶他们。国夏逃奔到莒国,随后高张、晏圉、弦施也逃奔到鲁国。

秋天七月,楚国的君主在城父,准备救援陈国,占卜战争的结果不吉利,占卜撤退的结果也不吉利。君主说:“既然如此,那就只有死了!再次让楚军战败,不如死。抛弃盟约逃避仇敌,也不如死。死是一样的,那就死在仇敌手中吧!”他命令公子申继位为王,公子申不肯;又命令公子结继位,公子结也不肯;最后命令公子启继位,公子启推辞了五次才答应。即将开战时,君主生病了。庚寅日,昭王攻打大冥,最终在城父去世。子闾退下来说:“君王舍弃自己的儿子而让群臣继位,我们怎么能忘记君王的恩德呢?遵从君王的命令,是顺从天意。立君王的儿子为王,也是顺从天意。这两种顺从天意的方式都不能失去。”于是他与子西、子期商议,秘密调动军队,封锁道路,迎接越女的儿子章,立他为王后返回。

这一年,有云彩像一群红色的鸟,夹着太阳飞行了三天。楚国的君主派人去问周朝的大史。周朝的大史说:“这预示着你将遭遇不幸。如果进行禜祭,可以将灾祸转移到令尹和司马身上。”君主说:“除去心腹之患,却把它转移到股肱之臣身上,有什么好处?我如果没有大过错,上天怎么会让我夭折呢?如果有罪,就应该受罚,怎么能转移给别人呢?”于是他没有进行禜祭。

当初,昭王生病时,占卜的结果是:“河神在作祟。”昭王没有祭祀河神。大夫们请求在郊外祭祀河神。昭王说:“三代的祭祀制度规定,祭祀不能超越本国的山川。江、汉、雎、漳,是楚国的山川。祸福的到来,不会超过这些山川的范围。我虽然没有德行,但河神并不是我得罪的对象。”于是他没有祭祀河神。孔子说:“楚昭王懂得大道理啊!他没有失去国家,是应该的!《夏书》上说:‘只有那陶唐,遵循天常。拥有这冀方,如今失去了它的德行。乱了它的纲纪,于是灭亡了。’又说:‘诚心出于此,行动也出于此,由自己遵循常道就可以了。’”

八月,齐国的邴意兹逃奔到鲁国。

陈僖子派人召见公子阳生。阳生驾车去见南郭且于,说:“我曾经向季孙献马,但没有被选为上乘,所以又献上这匹马,请与你一起乘坐。”出了莱门后,阳生告诉他原因。阚止知道了这件事,先在外面等候。公子阳生说:“事情还不确定,还是回去与壬在一起吧。”他告诫了阚止,然后继续前行。到了晚上,阳生到达齐国,国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僖子让子士的母亲照顾他,与送饭的人一起进入宫中。

冬天十月的丁卯日,阳生被立为君主。即将举行盟誓时,鲍子喝醉了酒前往。他的臣子差车鲍点问:“这是谁的命令?”陈子说:“是受鲍子的命令。”于是诬陷鲍子说:“这是你的命令。”鲍子说:“你忘了君主曾经为你当孺子牛而折断牙齿的事吗?现在你却背叛他!”悼公叩头说:“你是奉行道义的人,如果我可以,不必牺牲一位大夫。如果我不可以,不必牺牲一位公子。合乎道义就前进,不合乎道义就后退,我怎敢不听从你的命令。国家的兴衰不能混乱,这是我所希望的。”鲍子说:“谁不是君主的儿子?”于是接受了盟誓。他让胡姬安抚孺子到赖地。赶走了鬻姒,杀死了王甲,拘禁了江说,把王豹囚禁在句窦之丘。

君主派朱毛告诉陈子说:“如果没有你,我就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然而君主与器物不同,不能有两个。器物有两个不会匮乏,君主有两个就会多难。我敢把这些话告诉大夫们。”僖子没有回答,而是哭着说:“君主难道不相信群臣吗?因为齐国的困境,困境中又有忧虑。年幼的君主无法咨询,所以寻求年长的君主,希望他能容纳群臣!否则,那孺子有什么罪过呢?”朱毛回去复命,君主后悔了。朱毛说:“君主可以向陈子咨询大事,而谋划小事也是可以的。”于是君主派朱毛把孺子迁到骀地,结果没有到达,就在野外的帐篷下杀死了他,埋葬在殳冒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六年-注解

邾瑕:邾国的地名,位于今山东省邹城市附近。

鲜虞:古代北方的一个部落,位于今河北省一带。

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城父:楚国地名,位于今安徽省亳州市附近。

陈乞:齐国大夫,曾参与弑君事件。

高、国:齐国的大夫,高张和国夏。

骖乘:古代乘车时,陪乘在车旁的人。

偃蹇:傲慢无礼的样子。

莒:古国名,位于今山东省莒县一带。

晏圉、弦施:齐国的大夫。

大冥:楚国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子闾、子西、子期:楚国的公子。

越女之子章:越国女子的儿子,名章。

禜: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用于消灾祈福。

河为祟:古代认为黄河之神作祟,带来灾祸。

江、汉、雎、漳:楚国的四条主要河流,分别是长江、汉水、雎水和漳水。

陶唐:指尧帝,因其曾居于陶唐之地。

冀方:指中原地区。

莱门:齐国都城的城门之一。

阚止:齐国大夫。

鲍子:齐国大夫鲍牧。

胡姬:齐国的妃子。

赖: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骀: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殳冒淳: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六年-评注

《左传》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事件,还通过细腻的叙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本文所选的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发生的几件大事,涉及晋、吴、齐、楚、宋等国,反映了春秋末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春秋末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愈演愈烈,晋、楚、齐等大国之间的冲突不断。晋国伐鲜虞、吴国伐陈、齐国大夫陈乞弑君等事件,都是这一时期诸侯国内部权力斗争和外部争霸的缩影。尤其是齐国陈乞弑君荼的事件,揭示了当时贵族阶层内部的权力斗争和道德沦丧。陈乞通过挑拨离间、制造矛盾,最终弑君夺权,反映了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其次,从人物刻画来看,本文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陈乞、楚昭王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陈乞阴险狡诈,善于利用他人之间的矛盾达到自己的目的;楚昭王则表现出一种悲壮的英雄气概,面对不吉的占卜结果,毅然选择战死沙场,体现了楚国君主的刚烈性格。此外,楚昭王在病重时拒绝祭祀黄河之神,认为楚国的主要河流是江、汉、雎、漳,黄河并非楚国的望祭对象,显示了他对传统礼制的尊重和对国家主权的维护。

再次,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体现了春秋时期“天命”与“人事”的关系。楚昭王在面对不吉的占卜结果时,表现出一种“天命不可违”的宿命论思想,但他同时也强调“有罪受罚”,认为个人的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后果。这种思想与儒家所倡导的“天命”与“人事”相结合的观念相契合,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天命与人事关系的思考。

最后,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叙事简洁明快,语言凝练有力,尤其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十分细腻。例如,陈乞在挑拨高、国与诸大夫关系时的言辞,既表现了他的阴险狡诈,又揭示了当时贵族阶层内部的复杂矛盾。楚昭王在面对死亡时的悲壮言辞,则通过简短的对话展现了他作为一国之君的担当与气节。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生动的叙事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春秋末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人物性格,体现了《左传》作为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六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3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