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香蒲、莆黄-原文
释名甘蒲、醮石。
化上黄粉名蒲黄。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乳痈。用香蒲草根捣烂贴患处,同时煎汁边根服下。
热毒下痢。用香蒲根二两、粟米二合,小煎服。一天服二次。
舌胀满口。用蒲黄频搽,或用蒲黄、干姜末,等分干搽,都有速效。
吐血唾血。用蒲黄末二两,每日以温酒或冷水送服三钱。
小便出血。用蒲黄末,每服半钱,生地黄汁调下。或加入发灰等分亦可。
药量可根据病人情况斟酌加减。
刀伤出血。用蒲黄半两,热酒送下。
痔疮出血。用蒲黄末一匙,水送服。一天服三次。
脱肛。用蒲黄和猪油调涂,每日三至五次。
胎动欲产(日月未足者)。用蒲黄二钱,水冲服。
催生。用蒲黄、地龙(洗净、焙干)、陈桔皮,等分为末。分别收存,临用时各一钱,以新汲水调服,立产。
胞衣不下。用蒲黄二钱,井水送服。
产后下血。用蒲黄二两,加水二升煎成八合,一次服下。
跌伤瘀血。用蒲黄末,空心服三钱,温酒送下。
关节疼痛。用蒲黄八两,熟附子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凉水送下。一天服一次。
阴部湿痒。用蒲黄末敷三、四次即愈。
耳出脓。用蒲黄末掺敷。
屙血或血痢。用蒲黄筛出的红色渣滓(名为“蒲萼”),炒过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香蒲、莆黄-译文
这种草药的名字叫甘蒲、醮石。它经过加工后变成黄色的粉末,称为蒲黄。
它的味道是甜的,性质平和,没有毒性。
它主要用于治疗乳痈。使用方法是将香蒲草根捣碎后贴在患处,同时煎煮根部的汁液服用。对于热毒引起的腹泻,使用香蒲根二两和粟米二合,稍微煎煮后服用。一天服用两次。
如果舌头肿胀,嘴巴充满,可以用蒲黄频繁涂抹,或者用蒲黄和干姜末等量混合后涂抹,都能迅速见效。
如果是吐血或唾血,使用蒲黄末二两,每天用温酒或冷水送服三钱。
如果是小便出血,使用蒲黄末,每次服用半钱,用生地黄汁调和后服用。或者加入等量的发灰也可以。药量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减。
如果是刀伤出血,使用蒲黄半两,用热酒送服。
如果是痔疮出血,使用蒲黄末一勺,用水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如果是脱肛,使用蒲黄和猪油调和后涂抹,每天三到五次。
如果是胎动欲产(还没有到预产期的情况),使用蒲黄二钱,用水冲服。
如果是催生,使用蒲黄、地龙(洗净、焙干)、陈桔皮,等量研成末。分别保存,用时各取一钱,用新鲜的水调和后服用,可以立即生产。
如果是胞衣不下,使用蒲黄二钱,用井水送服。
如果是产后出血,使用蒲黄二两,加水两升煎煮至八合,一次服下。
如果是跌伤后瘀血,使用蒲黄末,空腹服用三钱,用温酒送服。
如果是关节疼痛,使用蒲黄八两,熟附子一两,共同研成末。每次服用一钱,用凉水送服。一天服用一次。
如果是阴部湿痒,使用蒲黄末敷三次或四次即可治愈。
如果是耳朵流出脓液,使用蒲黄末撒敷。
如果是腹泻出血或血痢,使用蒲黄筛出的红色残渣(称为‘蒲萼’),炒过后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香蒲、莆黄-注解
甘蒲:甘蒲,指香蒲的根,即香蒲草的地下部分,中医学中常用作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乳等功效。
醮石:醮石,可能指的是某些石质药材,具体指代不明,需要根据上下文或具体文献进行确认。
化上黄粉:化上黄粉,指经过加工的香蒲黄粉末,在中医中用作药材,具有止血、活血等作用。
蒲黄:蒲黄,指香蒲花粉,中医学中常用作药材,具有止血、活血、化瘀等功效。
乳痈:乳痈,指乳腺炎,是乳腺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
香蒲草根:香蒲草根,即香蒲的根,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通乳等功效。
热毒下痢:热毒下痢,指因热毒引起的腹泻。
粟米:粟米,即小米,是一种谷物,中医中有时用来煮粥或煎药。
舌胀满口:舌胀满口,指舌头肿胀,口腔不适。
干姜末:干姜末,指干燥的姜磨成的粉末,中医中常用作药材,具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等功效。
吐血唾血:吐血唾血,指呕吐血液或唾液中带血。
小便出血:小便出血,指尿液中混有血液。
生地黄汁:生地黄汁,指新鲜生地黄榨取的汁液,中医中常用作药材,具有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等功效。
发灰:发灰,指人发的灰烬,中医中有时用作药材,具有收敛止血、消炎等作用。
刀伤出血:刀伤出血,指刀割造成的伤口出血。
痔疮出血:痔疮出血,指痔疮引起的出血。
脱肛:脱肛,指肛门括约肌松弛,导致肛门内的直肠壁脱出体外。
胎动欲产:胎动欲产,指孕妇感觉胎儿在腹中活动频繁,预示着即将分娩。
地龙:地龙,指蚯蚓,中医中常用作药材,具有清热、平肝、利尿等功效。
陈桔皮:陈桔皮,指存放时间较长的橘子皮,中医中常用作药材,具有理气、化痰、和中等功效。
胞衣不下:胞衣不下,指分娩后胎盘不能自然排出体外。
跌伤瘀血:跌伤瘀血,指跌打损伤后局部瘀血。
熟附子:熟附子,指经过炮制的附子,中医中常用作药材,具有温经散寒、止痛等功效。
阴部湿痒:阴部湿痒,指女性外阴部出现潮湿和瘙痒感。
耳出脓:耳出脓,指耳朵流出脓液,可能是耳部感染的表现。
屙血或血痢:屙血或血痢,指排便时伴有血液或血性腹泻。
蒲萼:蒲萼,指蒲黄筛出的红色渣滓,中医中有时用作药材,具有止血、活血等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香蒲、莆黄-评注
释名甘蒲、醮石。化上黄粉名蒲黄。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蒲黄的别名及其变化形态,‘甘蒲’与‘醮石’分别从味道和质地两个方面描述了蒲黄的特点,‘化上黄粉’则说明了蒲黄经过加工后可转化为黄色粉末,便于使用。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蒲黄的形态和性质,也体现了古人对药材的细致观察和命名智慧。
气味甘、平、无毒。
此句介绍了蒲黄的药性,‘甘’表明其味道甜美,‘平’表示其性质平和,‘无毒’则强调其安全性。这些药性描述为蒲黄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体现了古人对药材药性的重视。
主治乳痈。用香蒲草根捣烂贴患处,同时煎汁边根服下。
此句说明了蒲黄的主治功效,‘乳痈’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古人对蒲黄的应用体现了其丰富的临床经验。‘香蒲草根捣烂贴患处’和‘煎汁边根服下’则详细描述了蒲黄的使用方法,既体现了古人对药材的充分利用,也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外敷和内服的灵活运用。
热毒下痢。用香蒲根二两、粟米二合,小煎服。一天服二次。
此句描述了蒲黄在治疗热毒下痢方面的应用,‘香蒲根’和‘粟米’共同煎煮,体现了古人对药材配伍的重视。‘一天服二次’则说明了蒲黄在治疗过程中的用药频率,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剂量的精细掌握。
舌胀满口。用蒲黄频搽,或用蒲黄、干姜末,等分干搽,都有速效。
此句描述了蒲黄在治疗舌胀满口方面的应用,‘频搽’和‘干搽’体现了古人对蒲黄外用的灵活运用,‘速效’则说明了蒲黄在治疗过程中的快速反应,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疗效的追求。
吐血唾血。用蒲黄末二两,每日以温酒或冷水送服三钱。
此句描述了蒲黄在治疗吐血唾血方面的应用,‘蒲黄末’的使用体现了古人对药材粉末形式的重视,‘温酒或冷水送服’则说明了蒲黄在服用过程中的灵活性。
小便出血。用蒲黄末,每服半钱,生地黄汁调下。
此句描述了蒲黄在治疗小便出血方面的应用,‘蒲黄末’与‘生地黄汁’的配伍体现了古人对药材配伍的智慧,‘每服半钱’则说明了蒲黄在治疗过程中的用药量。
刀伤出血。用蒲黄半两,热酒送下。
此句描述了蒲黄在治疗刀伤出血方面的应用,‘蒲黄’与‘热酒’的配伍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外敷和内服的灵活运用。
痔疮出血。用蒲黄末一匙,水送服。一天服三次。
此句描述了蒲黄在治疗痔疮出血方面的应用,‘蒲黄末’与‘水’的配伍体现了古人对药材配伍的重视,‘一天服三次’则说明了蒲黄在治疗过程中的用药频率。
脱肛。用蒲黄和猪油调涂,每日三至五次。
此句描述了蒲黄在治疗脱肛方面的应用,‘蒲黄’与‘猪油’的配伍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外用的灵活运用,‘每日三至五次’则说明了蒲黄在治疗过程中的用药频率。
胎动欲产(日月未足者)。用蒲黄二钱,水冲服。
此句描述了蒲黄在治疗胎动欲产方面的应用,‘蒲黄’与‘水’的配伍体现了古人对药材配伍的重视,‘水冲服’则说明了蒲黄在服用过程中的独特方法。
催生。用蒲黄、地龙(洗净、焙干)、陈桔皮,等分为末。分别收存,临用时各一钱,以新汲水调服,立产。
此句描述了蒲黄在催生方面的应用,‘蒲黄’与‘地龙’、‘陈桔皮’的配伍体现了古人对药材配伍的智慧,‘以新汲水调服’则说明了蒲黄在服用过程中的独特方法。
胞衣不下。用蒲黄二钱,井水送服。
此句描述了蒲黄在治疗胞衣不下的应用,‘蒲黄’与‘井水’的配伍体现了古人对药材配伍的重视,‘井水送服’则说明了蒲黄在服用过程中的独特方法。
产后下血。用蒲黄二两,加水二升煎成八合,一次服下。
此句描述了蒲黄在治疗产后下血方面的应用,‘蒲黄’与‘水’的配伍体现了古人对药材配伍的重视,‘加水二升煎成八合’则说明了蒲黄在治疗过程中的煎煮方法。
跌伤瘀血。用蒲黄末,空心服三钱,温酒送下。
此句描述了蒲黄在治疗跌伤瘀血方面的应用,‘蒲黄末’与‘温酒’的配伍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外敷和内服的灵活运用,‘空心服三钱’则说明了蒲黄在服用过程中的用药时间。
关节疼痛。用蒲黄八两,熟附子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凉水送下。一天服一次。
此句描述了蒲黄在治疗关节疼痛方面的应用,‘蒲黄’与‘熟附子’的配伍体现了古人对药材配伍的智慧,‘凉水送下’则说明了蒲黄在服用过程中的独特方法。
阴部湿痒。用蒲黄末敷三、四次即愈。
此句描述了蒲黄在治疗阴部湿痒方面的应用,‘蒲黄末’的外敷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外用的重视,‘敷三、四次即愈’则说明了蒲黄在治疗过程中的快速反应。
耳出脓。用蒲黄末掺敷。
此句描述了蒲黄在治疗耳出脓方面的应用,‘蒲黄末’的外敷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外用的重视。
屙血或血痢。用蒲黄筛出的红色渣滓(名为“蒲萼”),炒过服用。
此句描述了蒲黄在治疗屙血或血痢方面的应用,‘蒲萼’的提取和使用体现了古人对药材的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