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香薷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香薷-原文

释名香柔、香茸、香菜、蜜蜂草。

气味辛、微温、无毒。

主治伤暑(暑天卧湿当风,或生冷不节,头痛发热,转筋,干呕,四肢发冷等)。用香薷一斤、厚朴(姜汁炙过)、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锉散。每服五钱,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连进二服,很有效。此方名“香薷饮”。方中的扁豆,可用黄连(姜汁炒)代替。

水肿。用干香薷五十斤,锉入锅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浓煎,浓到可以捏丸时,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药量可以逐日加一点以小便能畅为愈。此方名“香薷煎”。

又方:香薷叶一斤,水一斗,熬烂,去渣,再熬成膏,加白术末七两作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深师薷术丸”。

心烦胁痛。用香薷捣捣汁一、二升服。

鼻血不止。用香薷研累,水冲服一钱

附方香薷的订功效是发汗解表、利尿消肿。如伤暑后大热大渴,汗泄如雨,则不家用本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香薷-译文

香薷的别名叫香柔、香茸、香菜、蜜蜂草。

它的气味是辛香、微温,没有毒性。

主要用于治疗中暑(夏天躺在潮湿的地方被风吹,或者吃生冷食物不节制,出现头痛发热,肌肉抽搐,干呕,四肢发冷等症状)。需要香薷一斤、厚朴(用姜汁炙过)、白扁豆(稍微炒一下)各半斤,把这些药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钱,加入两碗水,半碗酒,煎成一碗,等冷却后服用。连续服用两次,效果很好。这个方子叫‘香薷饮’。方子中的扁豆可以用黄连(用姜汁炒过)来代替。

治疗水肿。需要干香薷五十斤,切碎后放入锅中,加水长时间煮,去掉渣滓后再浓缩煎煮,浓缩到可以捏成丸子的时候,就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丸,一天服用三次,药量可以每天逐渐增加,直到小便顺畅为止。这个方子叫‘香薷煎’。

还有一个方子:用香薷叶一斤,水一斗,熬煮至烂,去掉渣滓,再熬成膏,加入白术末七两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丸,用米汤送下。这个方子叫‘深师薷术丸’。

治疗心烦胁痛。用香薷捣汁一、二升服用。

治疗鼻出血不止。用香薷研成粉末,用一钱的水冲服。

附方:香薷的功效是发汗解表、利尿消肿。如果中暑后出现大热大渴,汗出如雨,那么就不适合使用香薷这种药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香薷-注解

香柔:香柔可能是指香薷,香薷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香气,常用于中医治疗。

香茸:香茸也可能是香薷的别称,与香柔类似,指代同一种植物。

香菜:香菜在中医中指的是香薷,而非日常饮食中的香葱或芫荽。

蜜蜂草:蜜蜂草在中医中指的是香薷,因为香薷的花蜜对蜜蜂有吸引力。

辛:辛,指味道辛辣,在中医理论中,辛味有发散、行气的作用。

微温:微温,指药性温和,不寒不热,适合多数人使用。

无毒:无毒,指药物对人体没有毒性。

伤暑:伤暑,中医术语,指夏季因感受暑邪而导致的疾病。

厚朴:厚朴,中药名,为木兰科植物厚朴的干燥干皮、枝皮和根皮,具有燥湿、行气、消痰、平喘等功效。

白扁豆:白扁豆,中药名,为豆科植物扁豆的成熟种子,具有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等功效。

锉散:锉散,指将药材切成细末,以便于煎煮和服用。

煎成一碗:煎成一碗,指将药液煎煮至一碗的量。

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指将煎好的药液放置在水中冷却至适宜温度后服用。

香薷饮:香薷饮,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暑湿感冒等。

黄连:黄连,中药名,为毛茛科植物黄连的根茎,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

水肿:水肿,中医术语,指体内水液潴留,导致肢体肿胀。

捏丸:捏丸,指将药液或药粉捏成小丸子。

深师薷术丸:深师薷术丸,中医方剂名,由香薷和白术组成,用于治疗心烦胁痛。

捣捣汁:捣捣汁,指将药材捣碎后挤出汁液。

研累:研累,指将药材研磨成粉末。

发汗解表:发汗解表,中医术语,指通过发汗来解除表邪,适用于外感风寒等。

利尿消肿:利尿消肿,中医术语,指通过利尿来消除水肿。

大热大渴,汗泄如雨:大热大渴,汗泄如雨,指身体极度发热、口渴,出汗如雨般多,通常是由于汗出过多导致体液流失严重,不适合使用发汗药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香薷-评注

释名香柔、香茸、香菜、蜜蜂草。这一段开篇即对香薷的不同名称进行了列举,体现了古人对植物命名之细致入微。‘香柔’、‘香茸’、‘香菜’、‘蜜蜂草’这些名称不仅传达了香薷的香气特点,还蕴含了人们对自然界的亲近与敬畏之情。

气味辛、微温、无毒。这句话从气味、温度和毒性三个方面对香薷进行了描述,‘辛’说明其性味,具有发散作用;‘微温’表明其性质温和,适合多数人服用;‘无毒’则保证了其安全性,体现了古人对药材安全性的重视。

主治伤暑(暑天卧湿当风,或生冷不节,头痛发热,转筋,干呕,四肢发冷等)。这里详细说明了香薷的主治功效,即针对暑湿感冒等病症,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古人对香薷的应用范围有明确的界定,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用香薷一斤、厚朴(姜汁炙过)、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锉散。每服五钱,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连进二服,很有效。此方名‘香薷饮’。方中的扁豆,可用黄连(姜汁炒)代替。此段详细介绍了香薷饮的制作方法和服用方法,以及扁豆与黄连的替换,体现了古人对药材配伍的灵活运用。

水肿。用干香薷五十斤,锉入锅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浓煎,浓到可以捏丸时,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药量可以逐日加一点以小便能畅为愈。此方名‘香薷煎’。此段介绍了香薷煎的制作方法和服用方法,针对水肿病症,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

又方:香薷叶一斤,水一斗,熬烂,去渣,再熬成膏,加白术末七两作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深师薷术丸’。此段介绍了深师薷术丸的制作方法和服用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药材配伍的丰富经验。

心烦胁痛。用香薷捣捣汁一、二升服。鼻血不止。用香薷研累,水冲服一钱。这两段介绍了香薷在治疗心烦胁痛和鼻血不止方面的应用,体现了香薷的广泛用途。

附方香薷的订功效是发汗解表、利尿消肿。如伤暑后大热大渴,汗泄如雨,则不家用本品。这里对香薷的功效进行了总结,并提醒在特定情况下不宜使用,体现了古人对药材应用的科学态度。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香薷》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36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