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风仙-原文
释名急性子、早珍珠、金凤花、小桃红,夹竹桃、海 ,染指甲草,菊婢。
气味(子)微苦、温、有小毒。
(花)甘、滑、温、无毒。
(根、叶)苦、甘、辛、有小毒。
主治噎食不下。用凤仙花子,酒浸三夜,晒干,研为末,加酒调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八粒,温酒送下。
咽中骨鲠。用白凤仙子研水一大口,倒在竹筒中灌入咽内,鲠物即可变软,或把凤仙子研末吹喉亦可。
不宜着齿,免齿受损。
蛇咬伤伤。用凤仙花捣酒服。
打伤肿痛。用凤仙叶捣成泥,涂肿破处,药干即换,一夜血散。
冬季则用预采的干叶研成末,水调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风仙-译文
这种植物的名称有急性子、早珍珠、金凤花、小桃红、夹竹桃、海 ,染指甲草,菊婢等。
它的味道(子)是微苦、温的,并且有小毒。(花)味道是甘甜、滑润、温的,没有毒。(根、叶)味道是苦、甘、辛的,并且有小毒。
它主要用于治疗食物噎住,吞不下去的情况。使用凤仙花子,用酒浸泡三天,晒干后研成粉末,加入酒调和成丸子,大小如绿豆。每次服用八粒,用温酒送服。
如果喉咙里有鱼刺或骨头卡住。可以用白凤仙子研成水,一大口倒在竹筒中,然后灌入喉咙里,卡住的鱼刺或骨头就会变软,或者将凤仙子研成粉末吹入喉咙也可以。但是不要让药丸粘在牙齿上,以免损伤牙齿。
如果被蛇咬伤。可以用凤仙花捣碎后用酒服用。
如果受到打伤导致肿胀疼痛。可以用凤仙叶捣成泥,涂抹在肿胀破的地方,药干了就换,一夜之间血肿就会消散。
在冬季,则使用事先采集的干叶研成粉末,用水调和后涂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风仙-注解
急性子:急性子,即凤仙花种子,因其性急速,故有此名。
早珍珠:指凤仙花种子成熟较早,形状如珍珠。
金凤花:凤仙花的别称,因其花色金黄,如凤凰展翅,故称。
小桃红:指凤仙花的花色,类似于小桃花的颜色。
夹竹桃: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花色艳丽,常用于观赏。
海:此处可能指海藻,用于染指甲,是一种天然染料。
染指甲草:指用于染指甲的植物,可能是指海藻或其他染料植物。
菊婢:菊婢可能是指菊花的某种品种或形态,或者是对菊花的昵称。
气味(子)微苦、温、有小毒:描述凤仙花子(种子)的味道和性质,微苦表示味道略苦,温表示性质温和,有小毒表示具有一定的毒性。
甘、滑、温、无毒:描述凤仙花的花的味道和性质,甘表示味道甜美,滑表示口感顺滑,温表示性质温和,无毒表示无毒性。
苦、甘、辛、有小毒:描述凤仙花的根和叶的味道和性质,苦表示味道苦涩,甘表示味道甜美,辛表示味道辛辣,有小毒表示具有一定的毒性。
噎食不下:指食物卡在喉咙,难以吞咽。
酒浸三夜,晒干,研为末,加酒调成丸子,如绿豆大:描述制作治疗噎食不下药物的步骤。
温酒送下:用温酒送服药物,以帮助药物顺利进入体内。
咽中骨鲠:指食物中的骨头或其他硬物卡在喉咙中。
竹筒:一种用竹子制成的筒,用于盛装液体。
蛇咬伤:被蛇咬伤的伤口。
捣酒服:将药物捣碎后,用酒调和后服用。
打伤肿痛:指因打击或碰撞造成的伤口肿胀和疼痛。
药干即换,一夜血散:指涂抹药物后,药物干燥后需要更换,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和疼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风仙-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本草纲目》,记载了凤仙花的多种名称、气味、主治及其使用方法。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释名急性子、早珍珠、金凤花、小桃红,夹竹桃、海 ,染指甲草,菊婢。这一句中,凤仙花被赋予了多个别名,反映了古人对植物的认知和命名习惯。这些别名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体现了古人对植物特性的认识。
气味(子)微苦、温、有小毒。(花)甘、滑、温、无毒。(根、叶)苦、甘、辛、有小毒。这一句中,详细描述了凤仙花不同部位的气味特点,反映了古人对药材气味的重视。通过气味的描述,可以初步判断药材的药性和功效。
主治噎食不下。用凤仙花子,酒浸三夜,晒干,研为末,加酒调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八粒,温酒送下。这一句介绍了凤仙花子治疗噎食不下症的方法,体现了古人对食疗和药疗的重视。酒浸、晒干、研末等步骤,反映了古人对药材加工的精细。
咽中骨鲠。用白凤仙子研水一大口,倒在竹筒中灌入咽内,鲠物即可变软,或把凤仙子研末吹喉亦可。不宜着齿,免齿受损。这一句介绍了凤仙花子治疗咽中骨鲠的方法,展示了古人对急救处理的智慧。同时,提醒不宜着齿,体现了用药的注意事项。
蛇咬伤伤。用凤仙花捣酒服。这一句说明了凤仙花可以用于治疗蛇咬伤,反映了古人对草药的广泛认识和应用。
打伤肿痛。用凤仙叶捣成泥,涂肿破处,药干即换,一夜血散。冬季则用预采的干叶研成末,水调涂。这一句介绍了凤仙叶治疗打伤肿痛的方法,展示了古人对草药的灵活运用。同时,提到了冬季使用干叶,体现了古人对季节变化的关注。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记载了凤仙花的多种用途,还反映了古人对草药的认识、加工和使用方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