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酸模-原文
释名山羊蹄、山大黄、餮芜、酸母、修、当药。
气味酸、寒、无毒。
主治治疥,去汗斑,杀皮肤小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酸模-译文
这种植物的名称有山羊蹄、山大黄、餮芜、酸母、修、当药。
它的味道是酸的,性质是寒性的,没有毒性。
它的主要功效是治疗疥疮,去除汗斑,以及杀死皮肤上的小虫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酸模-注解
山羊蹄:山羊蹄是指山羊的蹄子,在中医药中,山羊蹄被认为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骨疼痛等症状。
山大黄:山大黄是一种中药材,学名为大黄,来源于大黄属植物。它具有泻下、清热、解毒、活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便秘、湿热黄疸、瘀血等症状。
餮芜:餮芜在古文中可能指的是一种植物,但由于具体植物名称不明确,难以给出准确的解释。在中医药中,许多植物都有其特定的药用价值,可能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等功效。
酸母:酸母在古文中可能指的是一种具有酸味的植物或果实,具体指代不明。在中医药中,酸味药物多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可能用于治疗腹泻、汗多等症状。
修:修在此处可能指的是调养、修养的意思,与身体或精神的调养有关。在中医药中,调养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助于恢复和增强体质。
当药:当药在中医药中是指具有调和药性、增强疗效的药物,常用于方剂中,以辅助其他药物发挥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酸模-评注
释名部分,首先展现了古人对药材的命名习惯,这些名称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自然界的认知。山羊蹄、山大黄、餮芜、酸母、修、当药,这些名称中,既有对药材形状的直观描述,如‘山羊蹄’、‘山大黄’,也有根据药材生长环境和药用功能的命名,如‘餮芜’、‘当药’。‘酸母’、‘修’等名称则可能反映了古人对药材味道或药效的认识。这些名称的传承,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智慧的体现。
气味描述‘酸、寒、无毒’是中医对药材药性的基本评价。‘酸’味在中医理论中与收敛、固涩的功效相关,‘寒’性则表示药材具有清热、降火的特性。‘无毒’则是对药材安全性的肯定,说明该药材在正常使用剂量下对人体无害。这种对药材药性的描述,体现了中医对药物作用机制的初步认识。
主治部分‘治疥,去汗斑,杀皮肤小虫’直接指出了该药材的主要用途。‘疥’是一种皮肤病,‘汗斑’也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而‘皮肤小虫’则可能指的是各种寄生虫。这些病症的治疗,体现了该药材在皮肤科领域的应用价值。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观察和总结,发现了药材在治疗特定疾病上的效果,这是中医学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是对一种药材的描述,更是古代医学知识和智慧的结晶。通过对药材名称、药性、主治的阐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医学家对药物的认识和应用水平,以及中医学在治疗疾病方面的独特视角和方法。这种对药材的详细描述,对于今天的中医药研究和临床应用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