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酢浆草-原文
释名酸浆、三叶酸、三角酸、酸母、醋母、酸箕、鸠酸、雀林草、小酸茅、赤孙施。
气味酸、寒、无毒。
主治小便血淋。用酢浆草捣汁,煎五苓散服下。
二便不通。用酢浆草一把、车前草一把,共捣取汁,加砂糖一钱调服。不通可再服。
赤白带下。用酢浆草阴干,研为末。每取三匙,空心服,温酒送下。
痔疮出血。用酢浆草一大把,加水二升,煮取服下。一天服三次,有效。
癣疮作痒。用酢浆草涂搽,数次即愈。
牙齿肿痛。用酢浆草一把,洗净,加川椒(去核)四十九粒,同捣烂,捏成豆大小粒。每以一粒塞痛处,有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酢浆草-译文
它的名字有酸浆、三叶酸、三角酸、酸母、醋母、酸箕、鸠酸、雀林草、小酸茅、赤孙施。
它的味道是酸的,性质是寒性的,没有毒性。
它主要治疗小便带血和淋病。使用酸浆草榨汁,煎煮五苓散后服用。
对于大小便不通的情况,取一把酸浆草和一把车前草,共同捣取汁液,加入一钱砂糖调和后服用。如果还是不通,可以再服用一次。
对于赤白带下,将酸浆草阴干后研成粉末。每次取三勺,空腹服用,用温酒送下。
对于痔疮出血,取一大把酸浆草,加水两升,煮后服用。一天服用三次,有效。
对于癣疮瘙痒,用酸浆草涂抹,几次后即可痊愈。
对于牙齿肿痛,取一把酸浆草洗净,加入去核的川椒四十九粒,一起捣烂,捏成豆粒大小的小块。每次用一块塞入痛处,有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酢浆草-注解
酸浆:指一种植物,即酸浆草,学名为Oxalis corniculata,其果实味酸,可用于药用。
三叶酸:指酸浆草,因其通常具有三片叶子而得名。
三角酸:指酸浆草的形状,其果实通常呈三角形。
酸母:古代对发酵剂的一种称呼,此处可能指酸浆草作为发酵剂使用。
醋母:同酸母,指发酵剂,此处可能指酸浆草作为制醋的发酵剂。
酸箕:指盛放酸浆草的器具,箕是一种用来盛放东西的竹制或木制器具。
鸠酸:可能是指某些鸟类如鸠鸟的排泄物,有时在古医书中被用作药用。
雀林草:可能是指某种鸟类栖息的林中的草,此处可能指某种药用植物。
小酸茅:指一种植物,具体名称不明,可能是一种药用草本植物。
赤孙施:具体含义不明,可能是一种药用植物或药物的名称。
酢浆草:即酸浆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痔疮等。
五苓散:中药方剂名,由五种药物组成,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等功效。
砂糖:即白糖,用于调味或作为药物中的甜味剂。
川椒:即花椒,一种香料植物,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等功效,此处去核使用。
癣疮:指皮肤上的炎症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等。
牙齿肿痛:指牙齿周围的肿胀和疼痛,可能由牙龈炎、牙周病等引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酢浆草-评注
释名酸浆、三叶酸、三角酸、酸母、醋母、酸箕、鸠酸、雀林草、小酸茅、赤孙施。这些名称反映了古人对酢浆草这一植物的多种认识和称呼,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命名智慧。‘酸浆’、‘三叶酸’等名称直接点明了植物的特性和用途,‘醋母’、‘酸箕’等则暗示了其在酿造醋等食品制作中的应用,而‘鸠酸’、‘雀林草’等则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可能是古代民间对其功效的神秘化描述。
气味酸、寒、无毒。这一行对酢浆草的药性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描述。‘酸’、‘寒’是酢浆草的主要味道和性质,‘无毒’则表明其安全性,为古代医家在用药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主治小便血淋。用酢浆草捣汁,煎五苓散服下。此句说明了酢浆草在治疗小便血淋方面的应用。‘捣汁’、‘煎’等古法制药方法体现了古代医学的实践性,而‘五苓散’则是古代常用的中药方剂,与酢浆草的结合使用,展现了古代医家在治疗疾病时的综合思考。
二便不通。用酢浆草一把、车前草一把,共捣取汁,加砂糖一钱调服。不通可再服。这里描述了酢浆草在治疗二便不通时的用法。‘车前草’的加入,可能是因为其与酢浆草相辅相成,增强了治疗效果。‘砂糖’的加入,可能是为了调和口感,使得药性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赤白带下。用酢浆草阴干,研为末。每取三匙,空心服,温酒送下。此句说明了酢浆草在治疗赤白带下方面的应用。‘阴干’、‘研为末’等古法制药方法,体现了古代医家对药材处理的精细程度。‘温酒送下’则是一种常见的用药方式,通过酒的力量来帮助药效的发挥。
痔疮出血。用酢浆草一大把,加水二升,煮取服下。一天服三次,有效。此句描述了酢浆草在治疗痔疮出血时的用法。‘煮取服下’是一种常见的内服用药方式,通过煮制可以提取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达到治疗目的。
癣疮作痒。用酢浆草涂搽,数次即愈。此句说明了酢浆草在治疗癣疮作痒时的外用方法。‘涂搽’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体现了古代医家对疾病的针对性治疗。
牙齿肿痛。用酢浆草一把,洗净,加川椒(去核)四十九粒,同捣烂,捏成豆大小粒。每以一粒塞痛处,有效。此句描述了酢浆草在治疗牙齿肿痛时的用法。‘川椒’的加入,可能是为了增强治疗效果,而‘捏成豆大小粒’则是一种巧妙的用药方式,便于患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