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藁本-原文
释名亦名藁茇、鬼卿、地新、微茎。
气味(根)辛、温、无毒。
主治太阳头痛、巅顶痛、头面身体皮肤风湿,亦治痈疽,排脓内塞。
小儿疥癣,可用藁本煎汤洗,并搓洗换下来的衣服。
头悄多,可用藁本、白芷,等分为末,夜间干擦头发,清晨梳去,头屑自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藁本-译文
它的名字还有藁茇、鬼卿、地新、微茎等称呼。
它的气味(指根部)是辛辣、温和、无毒的。
它可以治疗太阳引起的头痛、头顶痛、头面身体皮肤的风湿病,也可以治疗痈疽,排出体内的脓液。
对于小孩子的疥癣,可以用藁本煎成的汤来洗,也可以用来搓洗换下来的衣服。
如果头皮屑很多,可以用藁本和白芷,等量磨成粉末,在夜间干燥时擦在头发上,第二天早上梳头时,头皮屑就会自然掉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藁本-注解
藁本:藁本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和叶可入药。在中医中,藁本具有辛温的性质,主要用于治疗头痛、风湿病等。藁本的名字来源于其生长的形态,类似于草丛中的草本植物。亦名藁茇、鬼卿、地新、微茎,这些名称都是对藁本的不同称呼。
鬼卿:鬼卿是藁本的一个别名,反映了古人对藁本药用价值的认可,以及对其神秘特性的联想。
地新:地新可能是指藁本生长在土壤中的新芽,暗示其生命力旺盛,具有更新的功效。
微茎:微茎指的是藁本细小的茎,可能是形容藁本茎的细弱。
气味:指藁本的药性,辛、温、无毒分别表示藁本具有辛味、温性、无毒性。
主治:主治指的是藁本的主要治疗作用,太阳头痛、巅顶痛、头面身体皮肤风湿等都是中医中常见的病症。
痈疽:痈疽是指皮肤和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中医中认为藁本有排脓的功效。
排脓内塞:排脓内塞是指排出体内脓液,消除堵塞,是中医治疗痈疽的一种方法。
疥癣:疥癣是指皮肤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中医中常用藁本煎汤治疗。
煎汤:煎汤是指将草药放入水中煮沸,使其有效成分溶解于水中,形成药汤。
头悄多:头悄多是指头皮屑较多。
白芷:白芷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祛风、散寒、止痛的功效,常与藁本一起使用治疗头痛和风湿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藁本-评注
释名亦名藁茇、鬼卿、地新、微茎。此句开篇便对藁本这一中药材进行了详细的命名,其中‘藁茇’、‘鬼卿’、‘地新’、‘微茎’等名称,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藁本形态、特性的认识,也透露出古人对草药的神秘感和敬畏之心。这些名称的多样性,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丰富认知和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气味(根)辛、温、无毒。此句描述了藁本的药性,‘辛’、‘温’为藁本的药味和药性,‘无毒’则表明藁本的安全性。这里的‘辛’味,是指藁本具有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的作用;‘温’性则表明藁本有温中散寒、祛风除湿的功效。‘无毒’一词,则是对藁本药性的高度评价,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安全性的重视。
主治太阳头痛、巅顶痛、头面身体皮肤风湿,亦治痈疽,排脓内塞。此句列举了藁本的主治功效,‘太阳头痛’、‘巅顶痛’等,表明藁本对头痛有显著疗效;‘头面身体皮肤风湿’、‘痈疽’、‘排脓内塞’等,则说明了藁本在治疗风湿病、皮肤病、疮疡等方面的作用。这些功效的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藁本药理作用的深刻认识。
小儿疥癣,可用藁本煎汤洗,并搓洗换下来的衣服。此句说明了藁本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小儿疥癣’是指小儿常见的皮肤病,藁本煎汤洗浴,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的功效。同时,搓洗换下来的衣服,也有助于防止疥癣的传播,体现了古人对疾病预防的重视。
头悄多,可用藁本、白芷,等分为末,夜间干擦头发,清晨梳去,头屑自除。此句描述了藁本在治疗头皮屑方面的应用,‘头悄多’即头皮屑多,藁本与白芷合用,具有祛风止痒、收敛止汗的功效。夜间干擦头发,清晨梳去,既方便又有效,体现了古人对日常保健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