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藜芦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藜芦-原文

释名山葱、葱苒、葱炎、葱葵、丰芦、憨葱、鹿葱。

气味辛、寒、有毒。

主治风痰。用藜芦十分、郁金一分,共研为末。每服二、三分,温浆水一碗送下。

中风,牙关紧闭。用藜芦一两,去苗头,在浓煎的防风汤中泡过,焙干,切细,炒成微褐色,研为末。每服半钱,小儿减半。温水调药灌下。以吐风涎为效,末吐财服。

又方:治中风后口吐涎沫,喉中发拉锯声:取藜芦一分、天南星一个(去浮皮,挖一小坑,倒入醋少许,在火上烘成黄色),共研为末,加生面和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三丸,温酒送下。

痰疟。用藜芦末半钱,温齑水调下。引吐为好。

又方:藜芦、皂荚(炙)各一两,巴豆二址五枚,熬黄,研成末,加蜜和成丸子,如小豆大。每空心服一丸,未发病时服一丸,临发病时又服一丸。宜暂时禁食。

黄疸肿疾。用藜芦在火灰中炮过,取出研细。每服小半匙,水送下。数服可愈。

牙齿虫痛。用藜芦 研为末,填入病齿孔中,有特效。但不能吞汁。

头风白屑。甚痒。用藜芦 末掺入头发中,把头包二天,避风。

疥癣虫疮。用藜芦末调生油涂搽。

误吞水蛭。用藜芦 炒过。研为末,水送服一钱刚愎自用将水蛭吐出。

附方藜芦和常山都是驱痰药,但作用不同。李时珍说:‘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丁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 则吐风痰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藜芦-译文

解释名称:山葱、葱苒、葱炎、葱葵、丰芦、憨葱、鹿葱。

气味:辛辣、寒冷、有毒。

主治:治疗风痰。使用藜芦十分、郁金一分,共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三分,用一碗温浆水送服。中风,牙关紧闭。使用藜芦一两,去掉苗头,在浓煎的防风汤中浸泡过,晾干,切成细末,炒成微褐色,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钱,小儿减半。用温水调和药末灌服。以吐出风痰为效,吐出后才能服用。又有方子:治疗中风后口吐涎沫,喉咙中发出拉锯声:取藜芦一分、天南星一个(去掉外皮,挖一个小坑,倒入少许醋,在火上烤成黄色),共同研磨成粉末,加入生面和成丸子,如小豆大小。每次服用三丸,用温酒送服。

痰疟。使用藜芦粉末半钱,用温热的米汤调服。以引吐为好。又有方子:藜芦、皂荚(炙)各一两,巴豆二十五枚,熬黄,研磨成粉末,加入蜜和成丸子,如小豆大小。每次空腹服用一丸,未发病时服用一丸,临发病时再服用一丸。应暂时禁食。

黄疸肿疾。使用藜芦在火灰中炮制过,取出研磨成细末。每次服用一小勺,用水送服。多次服用可愈。

牙齿虫痛。使用藜芦研磨成粉末,填入病牙的孔中,有特效。但不能吞咽药汁。

头风白屑。非常痒。使用藜芦粉末掺入头发中,把头发包两天,避免风吹。

疥癣虫疮。使用藜芦粉末调生油涂抹。

误吞水蛭。使用炒过的藜芦,研磨成粉末,用水送服一钱。可以用来将水蛭吐出。

附方:藜芦和常山都是驱痰药,但作用不同。李时珍说:‘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丁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则是吐风痰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藜芦-注解

名山葱:名山葱,指生长在名山之地的葱,常用来比喻珍贵或稀有之物。

葱苒:形容草木茂盛,连绵不断,常用来比喻时间的流逝。

葱炎:形容葱叶茂盛,火势旺盛,比喻事物旺盛或激烈。

葱葵:指葱和葵菜,古代常用来比喻食物丰富。

丰芦:指芦苇茂盛,常用来比喻事物繁荣。

憨葱:憨葱,可能是指一种形状或味道较为特殊的葱,憨字在此可能带有幽默或夸张的意味。

鹿葱:指鹿角葱,是一种植物,可能因其形状或生长习性得名。

藜芦: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入药,有清热解毒、祛痰等功效。

郁金: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入药,有活血化瘀、行气解郁等功效。

防风: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入药,有祛风解表、止痛等功效。

巴豆:一种有毒的植物种子,有泻下作用,入药需慎用。

蜜:蜂蜜,常用于调和药物,以增强药效。

水蛭:一种吸血水生动物,有时用于中医治疗血瘀。

瓜丁:指瓜类的种子,如西瓜子,有时用于中药。

乌附尖:指乌头植物的尖部,乌头是一种有毒植物,其尖部毒性相对较弱。

莱菔子:萝卜的种子,入药有消食化积、降气化痰等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藜芦-评注

释名山葱、葱苒、葱炎、葱葵、丰芦、憨葱、鹿葱。这一段文字首先对藜芦的别名进行了列举,这些别名反映了藜芦在古代的多种用途和人们对它的不同认识。‘山葱’、‘葱苒’等名暗示藜芦生长于山林之中,其形态或功效与葱类植物相似,而‘鹿葱’则可能因其形状或功效与鹿有关,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与联想。

气味辛、寒、有毒。这一句对藜芦的药性进行了描述。‘辛’味指藜芦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寒’性则说明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有毒’则提示使用时需谨慎。

主治风痰。用藜芦十分、郁金一分,共研为末。每服二、三分,温浆水一碗送下。中风,牙关紧闭。用藜芦一两,去苗头,在浓煎的防风汤中泡过,焙干,切细,炒成微褐色,研为末。每服半钱,小儿减半。温水调药灌下。以吐风涎为效,末吐财服。这里详细介绍了藜芦的药用方法,以及治疗中风、风痰等病症的具体用法,体现了古人对中药的应用经验。

痰疟。用藜芦末半钱,温齑水调下。引吐为好。又方:藜芦、皂荚(炙)各一两,巴豆二址五枚,熬黄,研成末,加蜜和成丸子,如小豆大。每空心服一丸,未发病时服一丸,临发病时又服一丸。宜暂时禁食。这一段文字描述了藜芦在治疗痰疟病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药物的配伍方法,反映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综合思考。

黄疸肿疾。用藜芦在火灰中炮过,取出研细。每服小半匙,水送下。数服可愈。牙齿虫痛。用藜芦 研为末,填入病齿孔中,有特效。但不能吞汁。头风白屑。甚痒。用藜芦 末掺入头发中,把头包二天,避风。疥癣虫疮。用藜芦末调生油涂搽。误吞水蛭。用藜芦 炒过。研为末,水送服一钱刚愎自用将水蛭吐出。这些内容展示了藜芦在治疗多种疾病中的应用,如黄疸、牙齿虫痛、头风白屑、疥癣虫疮等,反映了藜芦在古代医学中的广泛应用。

附方藜芦和常山都是驱痰药,但作用不同。李时珍说:‘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丁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 则吐风痰者也。’这段文字通过李时珍的论述,说明了藜芦在中药中的独特地位,以及与其他药物在驱痰方面的区别,体现了古人对中药药理的深入研究和总结。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藜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26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