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二十四年-原文
二十四年夏四月,晋侯将伐齐,使来乞师曰:“昔臧文仲以楚师伐齐,取穀。宣叔以晋师伐齐,取汶阳。寡君欲徼福于周公,愿乞灵于臧氏。”
臧石帅师会之,取廪丘。
军吏令缮,将进。
莱章曰:“君卑政暴,往岁克敌,今又胜都。天奉多矣,又焉能进,是躗言也。役将班矣!”
晋师乃还,饩臧石牛。
大史谢之曰:“以寡君之在行,牢礼不度,敢展谢之。”
邾子又无道,越人执之以归,而立公子何。何亦无道。
公子荆之母嬖,将以为夫人,使宗人衅夏献其礼。
对曰:“无之。”
公怒曰:“女为宗司,立夫人,国之大礼也,何故无之?”
对曰:“周公及武公娶于薛,孝、惠娶于商,自桓以下娶于齐,此礼也则有。若以妾为夫人,则固无其礼也。”
公卒立之,而以荆为大子。国人始恶之。
闰月,公如越,得大子適郢,将妻公,而多与之地。
公孙有山使告于季孙。
季孙惧,使因大宰嚭而纳赂焉,乃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二十四年-译文
二十四年夏季四月,晋侯准备攻打齐国,派人来请求援军,说:“从前臧文仲率领楚军攻打齐国,夺取了穀地。宣叔率领晋军攻打齐国,夺取了汶阳。我们的君主希望从周公那里求得福祉,愿意向臧氏祈求神灵的保佑。”
臧石率领军队与晋军会合,夺取了廪丘。
军吏下令修缮装备,准备继续前进。
莱章说:“君主地位低下,政治暴虐,去年已经战胜了敌人,今年又攻占了都城。上天赐予的已经很多了,又怎么能继续前进呢?这是虚妄之言。军队应该班师回朝了!”
晋军于是撤回,并赠送臧石一头牛。
大史向臧石道歉说:“因为我们的君主在行军途中,牢礼不够周到,特此向您表示歉意。”
邾子又无道,越人将他抓回,立公子何为君。公子何也无道。
公子荆的母亲受到宠爱,准备立她为夫人,派宗人衅夏献上礼物。
衅夏回答说:“没有这样的礼制。”
邾子愤怒地说:“你作为宗司,立夫人是国家的大礼,为什么说没有这样的礼制?”
衅夏回答说:“周公和武公娶妻于薛,孝公和惠公娶妻于商,自桓公以下娶妻于齐,这些都是有礼制的。但如果将妾立为夫人,那确实没有这样的礼制。”
邾子最终还是立她为夫人,并立公子荆为太子。国人开始厌恶他。
闰月,邾子前往越国,得到了太子適郢,准备将太子嫁给邾子,并赠送大量土地。
公孙有山派人告诉季孙。
季孙感到害怕,于是通过大宰嚭贿赂越国,事情才得以停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二十四年-注解
晋侯:指晋国的君主,此处具体指晋景公。
乞师:请求出兵援助。
臧文仲: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曾率楚军伐齐。
宣叔:指鲁国的宣叔,曾率晋军伐齐。
徼福:祈求福佑。
周公:周朝的开国功臣,鲁国的始祖。
臧氏:指臧文仲的后代。
廪丘: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莱章:晋国的大夫。
躗言:虚言,不实之言。
饩臧石牛:赠送臧石牛作为礼物。
大史: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历史、天文等事务。
邾子:邾国的君主。
公子何:邾国的公子,后被立为君主。
公子荆:邾国的公子,后被立为太子。
宗人:负责宗族事务的官员。
衅夏: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
季孙:鲁国的贵族,季孙氏的代表人物。
大宰嚭:越国的官员,负责外交事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二十四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晋国、鲁国、邾国等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礼制文化。
首先,晋侯请求鲁国出兵伐齐,并引用了历史上臧文仲和宣叔伐齐的事迹,试图通过历史典故来增强请求的合理性。这表明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处理外交事务时,常常借助历史典故来增强说服力,体现了当时对历史传统的重视。
其次,晋国大夫莱章对晋侯的决策提出了质疑,认为晋国已经多次获胜,不应再继续扩张,否则会招致天谴。这种观点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对天命和道德伦理的重视,认为国家的兴衰与天意和君主的德行密切相关。
在邾国的内政方面,邾子无道,被越人俘虏,公子何继位后同样无道,导致国内局势动荡。公子荆的母亲试图通过宗人衅夏的仪式成为夫人,但遭到宗人的反对,认为这是违背礼制的行为。这一情节揭示了春秋时期礼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任何违背礼制的行为都会遭到反对和抵制。
最后,鲁国的季孙通过贿赂越国的大宰嚭,成功阻止了越国与鲁国的联姻。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外交手段的多样性,贿赂和权谋在外交事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礼制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天命观念对政治决策的影响。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