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二十六年-原文
二十六年夏五月,叔孙舒帅师会越皋如、后庸、宋乐茷,纳卫侯。
文子欲纳之。
懿子曰:“君愎而虐,少待之,必毒于民,乃睦于子矣。”
师侵外州,大获。
出御之,大败。
掘褚师定子之墓,焚之于平庄之上。
文子使王孙齐私于皋如曰:“子将大灭卫乎,抑纳君而已乎?”
皋如曰:“寡君之命无他,纳卫君而已。”
文子致众而问焉,曰:“君以蛮夷伐国,国几亡矣。请纳之。”
众曰:“勿纳。”
曰:“弥牟亡而有益,请自北门出。”
众曰:“勿出。”
重赂越人,申开守陴而纳公,公不敢入。
师还。
立悼公,南氏相之。
以城鉏与越人。
公曰:“期则为此。”
令苟有怨于夫人者,报之。
司徒期聘于越,公攻而夺之币。
期告王,王命取之。
期以众取之。
公怒,杀期之甥之为大子者。
遂卒于越。
宋景公无子,取公孙周之子得与启,畜诸公宫,未有立焉。
于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左师,乐茷为司城,乐朱鉏为大司寇。
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
大尹常不告,而以其欲称君命以令。
国人恶之。
司城欲去大尹,左师曰:“纵之使盈其罪。重而无基,能无敝乎?”
冬十月,公游于空泽。
辛巳,卒于连中。
大尹兴空泽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宫。
使召六子曰:“闻下有师,君请六子画。”
六子至,以甲劫之,曰:“君有疾病,请二三子盟。”
乃盟于少寝之庭,曰:“无为公室不利。”
大尹立启,奉丧殡于大宫。
三日,而后国人知之。
司城茷使宣言于国曰:“大尹惑蛊其君而专其利,今君无疾而死,死又匿之,是无他矣,大尹之罪也。”
得梦启北首而寝于卢门之外,己为乌而集于其上,咮加于南门,尾加于桐门。
曰:“余梦美,必立。”
大尹谋曰:“我不在盟,无乃逐我复盟之乎?”
使祝为载书,六子在唐盂。
将盟之。
祝襄以载书告皇非我。
皇非我因子潞、门尹得、左师谋曰:“民与我,逐之乎?”
皆归授甲,使徇于国曰:“大尹惑蛊其君,以陵虐公室。与我者,救君者也。”
众曰:“与之。”
大尹徇曰:“戴氏、皇氏将不利公室,与我者无忧不富。”
众曰:“无别。”
戴氏、皇氏欲伐公。
乐得曰:“不可。彼以陵公有罪,我伐公则甚焉。”
使国人施于大尹。
大尹奉启以奔楚,乃立得。
司城为上卿,盟曰:“三族共政,无相害也。”
卫出公自城鉏使以弓问子赣,且曰:“吾其入乎?”
子赣稽首受弓,对曰:“臣不识也。”
私于使者曰:“昔成公孙于陈,甯武子、孙庄子为宛濮之盟而君入;献公孙于齐,子鲜、子展为夷仪之盟而君入。今君再在孙矣,内不闻献之亲,外不闻成之卿,则赐不识所由入也。《诗》曰:‘无竞惟人,四方其顺之。’若得其人,四方以为主,而国于何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二十六年-译文
二十六年夏季五月,叔孙舒率领军队与越国的皋如、后庸、宋国的乐茷会合,护送卫侯回国。
文子想要接纳卫侯。
懿子说:“君主固执而残暴,稍等一段时间,他必定会毒害百姓,然后才会对您友好。”
军队入侵外州,大获全胜。
出兵抵御,大败。
挖掘褚师定子的坟墓,将其尸体在平庄之上焚烧。
文子派王孙齐私下对皋如说:“您是打算彻底灭亡卫国,还是仅仅护送卫君回国?”
皋如说:“我们君主的命令没有其他意思,只是护送卫君回国而已。”
文子召集众人并询问他们,说:“君主借助蛮夷的力量攻打自己的国家,国家几乎灭亡了。请接纳他。”
众人说:“不要接纳。”
文子说:“如果弥牟的灭亡对国家有益,请让我从北门出去。”
众人说:“不要出去。”
文子重金贿赂越人,打开城门并守卫城墙,准备接纳卫侯,但卫侯不敢进入。
军队返回。
立悼公为君,南氏辅佐他。
将城鉏割让给越人。
卫侯说:“期就是为了这个。”
命令如果有怨恨夫人的人,可以报复。
司徒期出使越国,卫侯攻击并夺走了他的财物。
期向越王报告,越王命令取回财物。
期带领众人取回了财物。
卫侯大怒,杀了期的外甥,即太子。
卫侯最终在越国去世。
宋景公没有儿子,收养了公孙周的儿子得和启,将他们养在宫中,但尚未立为继承人。
于是皇缓担任右师,皇非我担任大司马,皇怀担任司徒,灵不缓担任左师,乐茷担任司城,乐朱鉏担任大司寇。
六卿和三族共同执政,通过大尹传达命令。
大尹常常不报告,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假借君主的命令发号施令。
国人都厌恶他。
司城想要除掉大尹,左师说:“放纵他,让他积累更多的罪行。罪行深重而没有根基,能不失败吗?”
冬季十月,宋景公在空泽游玩。
辛巳日,宋景公在连中去世。
大尹召集空泽的千名甲士,护送宋景公的遗体从空桐进入沃宫。
大尹召见六位卿大夫,说:“听说下面有军队,君主请六位卿大夫来商议。”
六位卿大夫到达后,大尹用甲士劫持他们,说:“君主有疾病,请各位盟誓。”
于是他们在少寝的庭院中盟誓,说:“不做对公室不利的事情。”
大尹立启为君,将宋景公的灵柩安放在大宫。
三天后,国人才知道这件事。
司城茷在国中宣布:“大尹迷惑君主,专权谋利,如今君主无疾而终,死后又被隐瞒,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大尹的罪过。”
得梦见启头朝北睡在卢门外,自己变成乌鸦停在启的身上,嘴朝向南门,尾巴朝向桐门。
得说:“我的梦很美,我一定会被立为君。”
大尹谋划说:“我没有参与盟誓,他们会不会驱逐我,然后重新盟誓?”
大尹让祝官准备盟书,六位卿大夫在唐盂。
准备盟誓。
祝襄将盟书的内容告诉皇非我。
皇非我与子潞、门尹得、左师商议说:“民众支持我们,我们要驱逐大尹吗?”
他们都穿上甲胄,在国中宣布:“大尹迷惑君主,欺凌公室。支持我们的人,就是救君的人。”
众人说:“支持你们。”
大尹在国中宣布:“戴氏和皇氏将对公室不利,支持我的人不用担心不会富贵。”
众人说:“没有区别。”
戴氏和皇氏想要攻打公室。
乐得说:“不行。他们欺凌公室有罪,我们攻打公室则更过分。”
他们让国人攻击大尹。
大尹带着启逃奔楚国,于是立得为君。
司城成为上卿,盟誓说:“三族共同执政,互不伤害。”
卫出公从城鉏派人带着弓去问子赣,并且说:“我能回国吗?”
子赣叩首接受弓,回答说:“臣不知道。”
私下对使者说:“从前成公流亡到陈国,甯武子、孙庄子在宛濮盟誓,然后成公回国;献公流亡到齐国,子鲜、子展在夷仪盟誓,然后献公回国。如今君主再次流亡,国内没有像献公那样的亲信,国外没有像成公那样的卿大夫,那么我不知道君主如何能回国。《诗经》说:‘没有比人更强大的,四方都会顺从他。’如果得到合适的人,四方都会以他为主,国家又有什么难处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二十六年-注解
叔孙舒:鲁国大夫,叔孙氏的代表人物,活跃于春秋时期。
越皋如:越国的大夫,参与此次军事行动。
后庸:宋国的大夫,参与此次军事行动。
宋乐茷:宋国的大夫,担任司城一职,参与此次军事行动。
卫侯:卫国的君主,此处指卫出公。
文子:卫国的贵族,支持卫侯复位。
懿子:卫国的贵族,对卫侯复位持保留态度。
褚师定子:卫国的贵族,其墓被掘,象征对旧势力的打击。
王孙齐:卫国的贵族,与越国大夫皋如进行私下沟通。
悼公:卫国的新君,由南氏辅佐。
南氏:卫国的贵族家族,支持悼公即位。
城鉏:卫国的一座城池,被割让给越国。
司徒期:卫国的大夫,负责外交事务,后因与越国的冲突被杀。
宋景公:宋国的君主,无子嗣,导致继承问题。
公孙周:宋国的贵族,其子得与启被收养于公宫。
皇缓:宋国的右师,参与政治决策。
皇非我:宋国的大司马,参与政治决策。
皇怀:宋国的司徒,参与政治决策。
灵不缓:宋国的左师,参与政治决策。
乐朱鉏:宋国的大司寇,参与政治决策。
大尹:宋国的权臣,掌握实权,但不受国人欢迎。
空泽:宋国的一处地名,宋景公在此去世。
连中:宋国的一处地名,宋景公在此去世。
沃宫:宋国的宫殿,大尹奉公自空桐入此。
少寝:宋国的宫殿,六子在此盟誓。
卢门:宋国的城门,得梦启北首而寝于此。
楚:春秋时期的强国,大尹奉启奔楚。
子赣:卫国的贤臣,卫出公向其咨询复位之事。
成公孙于陈:指卫成公流亡陈国,后由甯武子、孙庄子等人协助复位。
献公孙于齐:指卫献公流亡齐国,后由子鲜、子展等人协助复位。
宛濮之盟:卫成公复位时的重要盟约。
夷仪之盟:卫献公复位时的重要盟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二十六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卫国和宋国的政治动荡,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外交策略。
首先,卫国的政治局势复杂,卫侯复位的问题引发了国内外的关注。叔孙舒率领联军试图帮助卫侯复位,但国内贵族如懿子对此持保留态度,认为卫侯性格刚愎自用,复位后可能对民众不利。这种内部的分歧和矛盾,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权力斗争的复杂性。
其次,宋国的政治局势同样动荡。宋景公无子,导致继承问题悬而未决。大尹作为权臣,掌握实权,但不受国人欢迎。六卿三族联合起来对抗大尹,最终导致大尹被迫出奔楚国。这一事件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权臣与贵族之间的激烈斗争,以及权力更迭的频繁性。
此外,文中还涉及了外交策略的运用。卫出公向子赣咨询复位之事,子赣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这表明春秋时期的外交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智慧和策略的比拼。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动机。例如,懿子对卫侯的评价,既表现了他的谨慎,也揭示了卫侯的性格缺陷。大尹的权谋和六卿的反抗,则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和对话,生动地展现了权力斗争的激烈和复杂。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记载为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权力斗争和外交策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反映了当时诸侯国内部的政治生态,也揭示了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