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莽草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莽草-原文

释名芒草、鼠莽。

气味(叶)辛、温、有毒。

主治贼风肿痹(风入五脏,恍惚)。用莽草一斤,乌头、附子、踯躅各二两,切细,以水和醋泡一夜。取出,和猪油一斤同煎,去渣 ,手蘸药汁摩病处几百次,可愈。

此法亦治癣疥杂疮。

耳鼻疾,可以棉裹药汁塞。

此方名“莽草膏”。

小儿风阐(抽筋、翻眼,重者一天发病数十次)。用莽草、舅丸各一鸡蛋黄大,和猪油一斤同煎,去渣,手蘸药汁摩病处几百次,可愈。

此法亦治癣疥杂疮。

耳鼻有疾,可以棉裹药汁塞住。

此方名“莽草膏”。

头风久痛。

作莽草煎汤洗头。

勿令药汁入目。

瘰疬结核。

用莽草一两,研为末加鸡蛋白调匀,涂布上帜疮。

一天换药二次。

乳肿不消。

用莽草、小豆,等分为末,加苦酒和匀,敷患处。

6、风虫牙痛及喉痹。

用莽草叶煎汤。

热时含口中,过一会吐去,很有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莽草-译文

这种草叫做芒草和鼠莽。

它的气味(叶子)是辛辣、温热、有毒的。

主治因风邪侵袭导致的肿胀和痹症(风邪侵入五脏,使人精神恍惚)。使用一斤莽草,加上二两乌头、附子、踯躅,都切成细末,用水和醋浸泡一夜。取出后,和一斤猪油一起煎煮,去除杂质,用手蘸取药汁摩擦患处几百次,可以治愈。这种方法也可以治疗癣、疥和杂疮。如果耳朵或鼻子有病,可以用棉球裹着药汁塞入。

这个方子叫做‘莽草膏’。对于小儿的风阐(抽筋、翻眼,严重的话一天发病几十次),使用莽草和舅丸各一个鸡蛋黄大小,和一斤猪油一起煎煮,去除杂质,用手蘸取药汁摩擦患处几百次,可以治愈。这种方法也可以治疗癣、疥和杂疮。如果耳朵或鼻子有病,可以用棉球裹着药汁塞住。这个方子也叫做‘莽草膏’。

头部长期疼痛。可以用莽草煎成汤来洗头。不要让药汁进入眼睛。

瘰疬结核。使用一两莽草,研成粉末,加入鸡蛋白调匀,涂抹在患处。一天换药两次。

乳肿不消。使用莽草和小豆,等量磨成粉末,加入苦酒调和均匀,敷在患处。

风虫牙痛及喉痹。使用莽草叶煎成汤。热的时候含在口中,过一会儿吐掉,非常有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莽草-注解

芒草:芒草,又称茅草,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其叶可用于药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等功效。

鼠莽:鼠莽,即鼠莽草,是一种有毒植物,其根和叶可入药,具有祛风除湿、解毒消肿的功效,但有毒,需谨慎使用。

辛:辛,指味道辛辣,中医认为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风寒、行气止痛的作用。

温:温,指性质温和,中医认为温性药物能温中散寒,适用于寒性病证。

有毒:有毒,指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需注意剂量和用法,以免中毒。

贼风:贼风,指突然侵袭人体的邪风,中医认为贼风能引起各种疾病,如痹症等。

肿痹:肿痹,指因风邪引起的肢体肿胀和疼痛的病症。

乌头:乌头,指乌头草,是一种有毒植物,其根入药,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

附子:附子,指附子植物,其根入药,具有温经止痛、回阳救逆的功效。

踯躅:踯躅,指踯躅草,是一种有毒植物,其根入药,具有祛风除湿、解毒消肿的功效。

猪油:猪油,指猪的脂肪油,中医认为猪油能润燥滑肠、解毒消肿。

药汁:药汁,指煎煮药物后所得的液体,具有药物的功效。

几百次:几百次,指多次,表示治疗时需要反复进行。

莽草膏:莽草膏,是一种以莽草为主要成分的药物,具有祛风除湿、解毒消肿的功效。

风阐:风阐,指因风邪引起的抽筋、翻眼等症状。

舅丸:舅丸,指一种古代的药物,具体成分不明。

瘰疬:瘰疬,指颈部淋巴结肿大,中医认为是由痰湿凝结所致。

帜疮:帜疮,指皮肤上的疮疡。

苦酒:苦酒,指用苦味药物泡制的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风虫牙痛:风虫牙痛,指因风邪和虫邪引起的牙痛。

喉痹:喉痹,指咽喉肿痛,中医认为是由风邪或热邪所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莽草-评注

释名芒草、鼠莽:首先,‘释名’表明了对草木名称的起源和含义的解读。‘芒草’和‘鼠莽’作为莽草的别称,反映了其生长环境和形态特征。‘芒’字暗示了草叶的锋利或粗糙,‘鼠莽’则可能是因为其气味类似鼠类,或者是因其生长在鼠类常出没的地方。

气味(叶)辛、温、有毒:这一描述从中医的角度分析了莽草叶的药性。‘辛’表示其具有发散作用,‘温’说明其性质偏温,‘有毒’则提醒使用时需谨慎。

主治贼风肿痹(风入五脏,恍惚):‘贼风’指的是突然侵袭的风邪,‘肿痹’则是因风邪引起的肿胀和疼痛。这句话说明了莽草的主治功能,即用于治疗因风邪引起的各种病症。

用莽草一斤,乌头、附子、踯躅各二两,切细,以水和醋泡一夜:此段描述了莽草膏的制作方法,强调了药材的配比和预处理过程,体现了古人对中药炮制的重视。

取出,和猪油一斤同煎,去渣 ,手蘸药汁摩病处几百次,可愈:这一过程详细说明了如何使用莽草膏,包括煎煮、去渣和涂抹等步骤,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治疗的细致入微。

此法亦治癣疥杂疮。耳鼻疾,可以棉裹药汁塞:这里进一步说明了莽草膏的用途,不仅限于治疗风痹,还包括其他皮肤病和耳鼻疾病,显示了其广泛的药用价值。

此方名‘莽草膏’:为这种药物命名,表明了它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小儿风阐(抽筋、翻眼,重者一天发病数十次):‘风阐’是对小儿抽搐症状的描述,这一病症的治疗方法再次证明了莽草膏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用莽草、舅丸各一鸡蛋黄大,和猪油一斤同煎,去渣,手蘸药汁摩病处几百次,可愈:这一段落与前面的内容相似,说明了另一种使用莽草膏的方法,强调了其治疗抽搐的疗效。

此法亦治癣疥杂疮。耳鼻有疾,可以棉裹药汁塞住:再次强调了莽草膏的用途,不仅限于皮肤和耳鼻疾病。

此方名‘莽草膏’:与之前相同,再次命名,强化了这种药物的特点。

头风久痛。作莽草煎汤洗头。勿令药汁入目:这里描述了莽草用于治疗头风头痛的方法,提醒使用时要注意保护眼睛。

瘰疬结核。用莽草一两,研为末加鸡蛋白调匀,涂布上帜疮。一天换药二次:这一段落说明了莽草在治疗瘰疬结核中的作用,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乳肿不消。用莽草、小豆,等分为末,加苦酒和匀,敷患处:这里描述了莽草与其他药材配合治疗乳肿的方法,展示了古人对复方药物的认识。

6、风虫牙痛及喉痹。用莽草叶煎汤。热时含口中,过一会吐去,很有效:这一段落介绍了莽草叶治疗牙痛和喉痹的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药物的充分利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莽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21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