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莨菪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莨菪-原文

释名天仙子、横唐、行唐。

气味(子)苦、寒、无毒。

主治突发颠狂。用莨菪三升,研细,在一升酒中泡几天。去渣,煎成浓汁。一天内分三次饮完。

如觉头中似有虫行,额部及手脚现红点,即是病快要好的现象。

风痹厥痛。和莨菪三钱(炒),大草乌头、甘草各半两,五灵脂一两,共研为末。

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以螺青为衣。

每服十丸,男子用菖蒲酒送下,女子用芫花汤送下。

久咳不止(痰有脓血)。用莨菪子五钱,先煮后炒,研细,加酥油如鸡收蛎的量,大枣七枚,同煎至油尽。

取枣日食三枚。

又方:取莨菪子三撮吞服,一天服五、六次,极验。

长期水泻。用干枣十个,去核,填入莨菪子,扎定,烧存性。

每服一钱,粟米汤送下。

赤白痢。用大黄(煨)半两、莨菪子(炒黑)一撮,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米汤送下。

肠风下血。用莨菪子一升,晒干、捣烂、筛细;生姜半斤,取汁;同入银锅中加二升。

一起煎成浓糖稀状,再倒入酒五升,慢火上进一步煎浓,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天早晨用酒送服三丸,视病情可增至五、七丸。

安服有微热。

勿惊异,病重的人服过三日,当有下泻病愈后,泻亦止。

脱肛不收。用莨菪子炒过,研为末,敷患处。

风牙虫牙。用莨菪子一撮,放在小口瓶内烧类。

以小管引烟入病齿处。

又方:把莨菪子装入瓶内,热汤淋药得气,吸入口中,药冷即换。

有涎出,可吐去。

风毒咽肿或瘰疬咽肿,吞水不下。

用莨菪子研为末,每服两小匙,水送下。

极效。

乳痈坚硬。用新莨菪子半匙,清水一碗磅服。

注意不得把药嚼破。

恶疮似癞,长期不愈。

用莨菪子烧存性,研为末,敷患处。

跌打损伤。

用莨菪子三工业区末,加羊油调涂伤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莨菪-译文

释名:天仙子、横唐、行唐。

气味(子):苦、寒、无毒。

主治:突发颠狂。用法:取莨菪三升,研成粉末,在一升酒中浸泡几天。过滤掉渣滓,煎成浓汁。一天内分三次喝完。如果觉得头部好像有虫子在爬,额头和手脚出现红点,这就是病情快要好转的迹象。

风痹厥痛。用法:将莨菪三钱(炒),大草乌头、甘草各半两,五灵脂一两,共同研成粉末。加入适量的糯米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用青黛为外衣。每次服用十丸,男性用菖蒲酒送服,女性用芫花汤送服。

久咳不止(痰中有脓血)。用法:取莨菪子五钱,先煮后炒,研成粉末,加入适量的酥油(如鸡收蛎的量),大枣七枚,一起煎至油尽。取枣,每天食用三枚。另一种方法:取莨菪子三撮吞服,一天服用五、六次,效果显著。

长期水泻。用法:取干枣十个,去核,填入莨菪子,扎紧,烧成炭。每次服用一钱,用粟米汤送服。

赤白痢。用法:取大黄(煨)半两、莨菪子(炒黑)一撮,共同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钱,用米汤送服。

肠风下血。用法:取莨菪子一升,晒干、捣烂、筛细;生姜半斤,取汁;一同放入银锅中,加入二升水。一起煎成浓糖稀状,再倒入五升酒,用慢火进一步煎浓,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天早晨用酒送服三丸,根据病情可增至五、七丸。服用后会有轻微发热的感觉。不要惊慌,病情重的人服用三天后,应该会有下泻,病好后,泻也会停止。

脱肛不收。用法:将莨菪子炒过,研成粉末,敷在患处。

风牙虫牙。用法:取莨菪子一撮,放在小口瓶内烧烟。用小管将烟引入病牙处。另一种方法:将莨菪子装入瓶内,用热汤淋药使其冒气,吸入口中,药冷即更换。如果有涎液流出,可以吐掉。

风毒咽肿或瘰疬咽肿,吞水不下。用法:将莨菪子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两小勺,用水送服。效果显著。

乳痈坚硬。用法:取新莨菪子半勺,清水一碗煎服。注意不要把药嚼碎。

恶疮似癞,长期不愈。用法:将莨菪子烧成炭,研成粉末,敷在患处。

跌打损伤。用法:取莨菪子三工业区末,加入羊油调匀,涂在伤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莨菪-注解

天仙子:指一种草本植物,学名为Datura stramonium,属于茄科。在中国古代医药中,天仙子被用作药材,具有镇痉、镇痛、解痉等作用。

横唐:可能是指唐代,因为“横”在古代汉语中有时用来指代朝代,如“横唐”即指唐朝。

行唐:可能是指行唐县,位于河北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份。

莨菪:指天仙子,一种含有毒性的植物,其种子和叶具有麻醉和止痛作用,但使用不当会有毒副作用。

苦:味道苦,指药物的口感。

寒:性质寒凉,指药物的性质。

无毒:指药物没有毒性。

突发颠狂:指突然出现的疯狂、狂乱症状。

酒:指酒精饮料,古代常用于浸泡药材。

煎:指将药材放入水中加热至沸腾,使其成分溶解到水中。

去渣:指将煎煮后的药液过滤,去除药渣。

丸子:指将药物粉末与粘合剂混合后制成的圆形药丸。

螺青:一种青色的颜料,这里可能指用来包裹药丸的青色物质。

菖蒲酒:用菖蒲泡制的酒,菖蒲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

芫花汤:用芫花煮的水,芫花具有祛痰、利尿的作用。

酥油:指从牛奶或羊奶中提炼的油脂,常用于制作药膳。

大枣:指红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

银锅:指用银制成的锅,古代认为银具有净化作用。

酒送服:指用酒作为送服药物的液体。

粟米汤:指用粟米煮成的汤,粟米汤具有养胃、健脾的作用。

大黄:一种草本植物,其根茎可入药,具有泻下、清热、解毒等作用。

煨:指将药材包裹在湿草或湿布中,加热至熟,以减少其毒性。

五灵脂:一种动物粪便的干燥品,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甘草:一种草本植物,其根和根茎可入药,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作用。

大草乌头:一种有毒的草本植物,其根可入药,具有祛风除湿、止痛的作用。

银锅中:指在银锅中进行煎煮。

赤白痢:指腹泻时大便呈红色或白色。

肠风下血:指肠道出血。

银锅中加二升:指在银锅中加入两升液体。

酒五升:指加入五升酒。

梧子大:梧子是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五毫米。

安服:指服用药物后感觉舒适。

脱肛不收:指肛门脱出且无法自行回纳。

羊油:指羊的脂肪油,具有润肤、生肌的作用。

风牙虫牙:指因风邪或虫蛀引起的牙齿疾病。

瘰疬: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表现为皮肤下有硬结和脓肿。

乳痈:指乳腺炎。

恶疮似癞:指恶性的疮口,类似于癞病(麻风病)。

跌打损伤:指因跌倒或打击而造成的身体损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莨菪-评注

释名天仙子、横唐、行唐。此三名为莨菪子的别称,反映了其在中国传统医药学中的多样应用和人们对它的认识。天仙子,寓意其具有神奇的功效,如同仙人所用;横唐、行唐则可能与其生长的地域有关,或与其在民间流传的疗效有关。

气味(子)苦、寒、无毒。这里的气味描述了莨菪子的药性,苦寒之性表明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而无毒则说明其使用相对安全。这种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物药性的直观感知和经验总结。

主治突发颠狂。此处的突发颠狂,指的是精神失常的症状,莨菪子能够治疗此病,说明其具有安定神志的作用。古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了莨菪子的这一特性。

用莨菪三升,研细,在一升酒中泡几天。去渣,煎成浓汁。一天内分三次饮完。如觉头中似有虫行,额部及手脚现红点,即是病快要好的现象。此段描述了莨菪子的具体使用方法,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症状变化,体现了古人对药物使用的细致观察和经验积累。

风痹厥痛。和莨菪三钱(炒),大草乌头、甘草各半两,五灵脂一两,共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以螺青为衣。每服十丸,男子用菖蒲酒送下,女子用芫花汤送下。此处展示了莨菪子在复方中的应用,与其他药材配伍,用以治疗风痹厥痛,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

久咳不止(痰有脓血)。用莨菪子五钱,先煮后炒,研细,加酥油如鸡收蛎的量,大枣七枚,同煎至油尽。取枣日食三枚。又方:取莨菪子三撮吞服,一天服五、六次,极验。这两段描述了莨菪子在治疗久咳不止时的使用方法,以及其与其他药材的配伍,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运用。

长期水泻。用干枣十个,去核,填入莨菪子,扎定,烧存性。每服一钱,粟米汤送下。赤白痢。用大黄(煨)半两、莨菪子(炒黑)一撮,共研为末。每服一钱,米汤送下。这两段描述了莨菪子在治疗水泻和赤白痢时的应用,反映了古人对药物在不同病症中的针对性使用。

肠风下血。用莨菪子一升,晒干、捣烂、筛细;生姜半斤,取汁;同入银锅中加二升。一起煎成浓糖稀状,再倒入酒五升,慢火上进一步煎浓,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天早晨用酒送服三丸,视病情可增至五、七丸。安服有微热。勿惊异,病重的人服过三日,当有下泻病愈后,泻亦止。此段详细描述了莨菪子在治疗肠风下血时的制备和使用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制备工艺的重视。

脱肛不收。用莨菪子炒过,研为末,敷患处。此处描述了莨菪子在治疗脱肛不收时的使用方法,反映了古人对药物外用治疗的应用。

风牙虫牙。用莨菪子一撮,放在小口瓶内烧类。以小管引烟入病齿处。又方:把莨菪子装入瓶内,热汤淋药得气,吸入口中,药冷即换。有涎出,可吐去。此段描述了莨菪子在治疗风牙虫牙时的使用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烟熏和吸入疗法的运用。

风毒咽肿或瘰疬咽肿,吞水不下。用莨菪子研为末,每服两小匙,水送下。极效。此处描述了莨菪子在治疗风毒咽肿或瘰疬咽肿时的应用,说明其具有消肿止痛的功效。

乳痈坚硬。用新莨菪子半匙,清水一碗磅服。注意不得把药嚼破。恶疮似癞,长期不愈。用莨菪子烧存性,研为末,敷患处。这两段描述了莨菪子在治疗乳痈和恶疮时的使用方法,反映了古人对药物内服和外敷的灵活运用。

跌打损伤。用莨菪子三工业区末,加羊油调涂伤处。此处描述了莨菪子在治疗跌打损伤时的应用,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外用治疗的应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莨菪》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21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