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莎草香附子-原文
释名雀头香、草附子、水香棱、水巴戟、水莎、侯莎、莎结,夫须、续根草、地毛。
气味(根)甘、微寒、无毒。
主治未老先衰。用香附子一斤,水浸一夜,取出,擦去毛,炒黄,加茯神(去皮)四两,共研为末,以炼蜜调末为丸,如弹子大。每晨服一丸,降气汤送下。降气汤是用香附子(如上法处理)半两、茯神二两、炙甘草一两半、合煎而成。此方名“交感丹”。除了治未老先衰之外,还能治胸痞、拒食、虚冷遗精等症。
偏正头痛,热气上攻,头目昏眩。单用香附子一味,经过去皮、煮、捣、晒、焙之后,研为细末,加炼蜜调成丸子,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碗,煎药至八成服下,妇女用醋汤煎服。此方名“一品丸”。一切气病(胸腹胀满、恶心、气逆、翻酸、烦闷等)。用香附子一斤、缩砂仁八两、炙甘草四两,共研为末,盐开水送服。或研成粗末煎服亦可。此方名“快气汤”。
心腹刺痛。香附子(去毛,焙)二十两、乌药十两、甘草(炒)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盐汤送下。
心脾气痛(胸膛软处有一点作痛、俗称心气痛,实乃胃脘有滞所致,或起因于气,或起因于寒)。用香附子醋浸,略炒,研为末;另用高良姜酒洗几次,略炒,也研为末。两工分别收存,治病时,起因于寒者,姜二钱、附一钱;起因于气者,附二钱、姜一钱;起因于气与寒者,姜、附等分。三种情况都以热米汤加一匙姜汁和一小撮盐把药送下。服药七、八次后,病根可除。
心腹诸痛(心气痛、腹痛、小腹痛、血气痛等)。用香附子二两、艾叶半两,在醋汤中贞煮熟,去艾叶,炒香附子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此方名“艾附丸”。
湿肿虚肿。用香附子、艾,加醋煮干,焙三工业区末。以醋、糊调入做成丸子,如梧子大。常服,可使肿水从小便排出。
又方:香附子一斤,在童便中浸三日,取出,焙干研细,加糊为丸。每服四、五十丸,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疝气痛。和香附末二钱,空心服,以海藻一钱,煎酒调下,服药后把海藻也吃下去。
月经不调及其他妇科病。用大香附子(擦去毛)一斤,分作四份:一份醇酒浸,一份酽醋浸,一份盐水浸,一份童便浸。几日后,取出香附子,洗净,晒士,捣烂,微焙为末,加醋煮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酒送下。
瘦人,加泽新天兰、赤茯苓末二两;气虚,加四君子料;血虚,加四物料。此方名“四制香附丸”。
重度血崩或五色漏带。用香附子去毛炒焦,研为末,热酒冲二钱,立愈。
已昏迷者,服三钱,米汤送下。
安胎顺气。香附子炒后研细,浓煎紫苏汤送服一、二钱。
加砂仁亦可。此方名“铁罩散”。
妊娠恶 阴(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起坐不便,饮食不进)。用香附子二两,藿香叶、甘草各二钱,共研细。
每服二钱,开水加盐送下。此方名“二香散”。
临产顺胎(怀胎九月或十月时服此,自然顺产)。胜利地附子四两、缩砂仁(炒0)三两、甘草(炙)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产后狂言(血晕妄语。烦渴不止)。用生香附子(去毛)研细。
每服二钱,姜、枣煎汤送下。
气郁吐血。用童便调香附末二钱服。
又方:香附子一两、白茯苓半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陈粟米汤送下。
肺破咯血。用香附子一钱,研细,米汤送服。
一天服二次。
尿血。用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分另煎汤。
先服香附汤在王口,后服地榆汤至尽。
发吵见效,可照此再服。
各种下血。用香附子浸童便中一天,取出捣碎,醋拌,焙干,研为末。
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又方:香附子以醋酒各半煮熟,焙研为末,加黄秫米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国十丸,米汤送下。
一天服二次。
又方:香附子末二钱,加百草霜、麝香各少许同服,见效很快。
脱肛。用香附子、荆芥穗,等分为末。
每取一匙,加水一碗,煎沸十多次后,淋洗患处。
气郁头痛。用香附(炒)四两、川芎二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茶汤调下。
常服可防头痛,又可明目。
肝虚目痛(冷泪,羞明)。用香附子一两、夏枯草半两,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茶汤送下。
突然耳聋。用香附子(瓦炒)研末,早晚各服二钱,萝卜子煎汤送下。
药忌铁器。
耳。用香附末裹棉送入耳内,有效。
牙痛。和香附子 、艾叶煎汤漱口,同时用香附子末擦牙。
又方:香附子(炒存性)三两,青盐、生姜各半两,共研为末,每日擦牙。
长期消渴不愈。用香附子一两、白茯苓半两,共研为末。
每服三钱,陈粟米汤送下。
每天服二次。
蜈蚣咬伤。嚼香附涂搽,立效。
附方香附为疏肝、理气、解郁的要药。
治经行腹痛、月经不调等妇科病,香附也是必用的药物。
李时珍称本品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可以说是把香附的特点指出来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莎草香附子-译文
这种草药的名字有雀头香、草附子、水香棱、水巴戟、水莎、侯莎、莎结,夫须、续根草、地毛。
它的气味(根)是甜的、微寒、无毒。
主要治疗未老先衰的症状。使用一斤香附子,用水浸泡一夜,取出后,擦去毛,炒黄,加上四两去皮的茯神,共同研成粉末,用炼蜜调和成丸子,大小如弹子。每天早晨服用一丸,用降气汤送服。降气汤是用处理过的香附子半两、茯神二两、炙甘草一两半,一起煎煮而成。这个方子叫做‘交感丹’。除了治疗未老先衰之外,还能治疗胸痞、拒食、虚冷遗精等症状。对于偏正头痛,热气上攻,头目昏眩。单独使用香附子,经过去皮、煮、捣、晒、焙后,研成细末,加炼蜜调成丸子,大小如弹子。每次服用一丸,用一碗水煎至八成熟后服用,妇女可以用醋汤煎服。这个方子叫做‘一品丸’。对于各种气病(胸腹胀满、恶心、气逆、反酸、烦闷等)。使用一斤香附子、八两缩砂仁、四两炙甘草,共同研成粉末,用盐开水送服。或者研成粗末煎服也可以。这个方子叫做‘快气汤’。
心腹刺痛。使用去毛、焙干的香附子二十两、乌药十两、炒甘草一两,共同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盐汤送服。心脾气痛(胸膛软处有一点作痛,俗称心气痛,实际上是胃脘有滞留所致,或者起因于气,或者起因于寒)。使用香附子用醋浸泡,略炒,研成粉末;另外用高良姜用酒洗几次,略炒,也研成粉末。两种药物分别收存,治病时,如果是因寒引起的,姜二钱、附一钱;如果是因气引起的,附二钱、姜一钱;如果是气与寒共同引起的,姜和附等分。三种情况都用热米汤加一匙姜汁和一小撮盐把药送下。服药七、八次后,病根可除。
心腹各种疼痛(心气痛、腹痛、小腹痛、血气痛等)。使用二两香附子、半两艾叶,在醋汤中煮熟,去艾叶,炒香附子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开水送服。这个方子叫做‘艾附丸’。
湿肿和虚肿。使用香附子和艾,加醋煮干,焙成三工业区末。用醋、糊调入做成丸子,大小如梧子。经常服用,可以使肿胀的水从小便排出。又方:使用一斤香附子,在童便中浸泡三天,取出,焙干研细,加糊做成丸子。每次服用四、五十丸,用米汤送服。一天服两次。
疝气痛。和香附末二钱,空腹服用,用一钱海藻煎酒调下,服药后把海藻也吃下去。
月经不调及其他妇科病。使用一斤去毛的大香附子,分成四份:一份用醇酒浸泡,一份用酽醋浸泡,一份用盐水浸泡,一份用童便浸泡。几天后,取出香附子,洗净,晒干,捣烂,微焙成粉末,加醋煮面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子。每次服用七十丸,用酒送服。瘦人,加泽泻、赤茯苓末二两;气虚,加四君子料;血虚,加四物料。这个方子叫做‘四制香附丸’。
重度血崩或五色漏带。使用去毛炒焦的香附子,研成粉末,用热酒冲服二钱,立即见效。如果已经昏迷,服用三钱,用米汤送服。
安胎顺气。香附子炒后研细,浓煎紫苏汤送服一、二钱。也可以加砂仁。
妊娠恶阴(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起坐不便,饮食不进)。使用二两香附子,藿香叶、甘草各二钱,共同研细。每次服用二钱,用开水加盐送服。这个方子叫做‘二香散’。
临产顺胎(怀胎九月或十月时服用此方,自然顺产)。使用四两香附子、三两缩砂仁(炒)、一两炙甘草,共同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米汤送服。
产后狂言(血晕妄语,烦渴不止)。使用去毛的生香附子研细。每次服用二钱,用姜、枣煎汤送服。
气郁吐血。使用童便调香附末二钱服用。
肺破咯血。使用一钱香附子,研细,用米汤送服。一天服两次。
尿血。使用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分别煎汤。先服用香附汤,后服用地榆汤至尽。见效后,可以照此再服。
各种下血。使用香附子浸泡在童便中一天,取出捣碎,用醋拌,焙干,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米汤送服。
脱肛。使用香附子和荆芥穗,等分为末。每次取一匙,加水一碗,煎沸十多次后,淋洗患处。
气郁头痛。使用四两炒香附、二两川芎,共同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茶汤调下。经常服用可以预防头痛,又可以明目。
肝虚目痛(冷泪,羞明)。使用一两香附子、半两夏枯草,共同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钱,用茶汤送下。
突然耳聋。使用瓦炒香附研末,早晚各服用二钱,用萝卜子煎汤送下。
药忌铁器。
耳。使用香附末裹棉送入耳内,有效。
牙痛。和香附子、艾叶煎汤漱口,同时用香附子末擦牙。
长期消渴不愈。使用一两香附子、半两白茯苓,共同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钱,用陈粟米汤送服。一天服两次。
蜈蚣咬伤。嚼香附涂搽,立即见效。
附方:香附是疏肝、理气、解郁的重要药物。治疗经行腹痛、月经不调等妇科病,香附也是必用的药物。李时珍称本品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可以说是把香附的特点指出来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莎草香附子-注解
雀头香:古代对某些香草的别称,可能因其香气类似于雀鸟头部所散发出的香气。
草附子:草附子是一种植物,其根可以入药,具有行气止痛的作用。
水香棱:水香棱可能指某些生长在水中,具有香气的植物。
水巴戟:水巴戟是一种水生植物,其根可以入药,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
水莎:水莎是一种水生植物,其根或叶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作用。
侯莎:侯莎可能是对水莎的别称或特定品种。
莎结:莎结可能指莎草植物的结或果实。
夫须:夫须可能指某些植物的须根或须状部分。
续根草:续根草是一种植物,其根可以入药,具有续筋接骨的作用。
地毛:地毛可能指某些生长在地表的毛状植物或植物的毛。
甘:味道甜,指药物的口感。
微寒:轻微的寒性,指药物的性味。
无毒:没有毒性,指药物的安全性。
未老先衰:指年纪不大就出现衰老的症状。
香附子:香附子是一种植物,其根可以入药,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的作用。
茯神:茯神是一种药材,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
降气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气逆等症状。
交感丹:中药方剂名,具有降气、理气的作用。
胸痞:胸部痞闷,指胸部不适感。
拒食:拒绝进食,指食欲不振。
虚冷遗精:指身体虚弱、怕冷、遗精等症状。
偏正头痛:指偏头痛或正头痛,即头部的一侧或整个头部疼痛。
热气上攻:指体内热气上升,导致头痛等症状。
头目昏眩:头部和眼睛发昏,感觉不清醒。
一品丸: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各种气病。
快气汤: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胸腹胀满、恶心等症状。
心腹刺痛:心窝和腹部有刺痛感。
心脾气痛:心窝和脾脏部位的疼痛,俗称心气痛。
高良姜:高良姜是一种植物,其根可以入药,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作用。
艾叶:艾叶是一种植物,其叶可以入药,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作用。
湿肿虚肿:因湿气或虚寒引起的肿胀。
疝气痛:因疝气引起的腹痛。
月经不调:月经周期不规律或经量不正常。
四制香附丸: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等妇科病。
重度血崩或五色漏带:严重的月经过多或带下病。
安胎顺气:用于安胎和顺气的中药方剂。
铁罩散: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妊娠恶阻等症状。
二香散: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妊娠恶阻等症状。
临产顺胎:用于顺产的中药方剂。
产后狂言:产后出现言语不清、精神不正常等症状。
气郁吐血:因气郁引起的吐血。
肺破咯血:肺破裂导致的咯血。
尿血:尿液中带血。
下血:从下体出血,如痔疮出血等。
脱肛:肛门脱出。
气郁头痛:因气郁引起的头痛。
肝虚目痛:因肝虚引起的眼部疼痛。
突然耳聋:突然失去听力。
药忌铁器:指某些药物不能与铁器接触,以免影响药效。
香附:香附是一种植物,其根可以入药,具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的作用。
川芎:川芎是一种植物,其根可以入药,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
夏枯草:夏枯草是一种植物,其全草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作用。
萝卜子:萝卜子是萝卜的种子,可以入药,具有消食、下气的作用。
百草霜:百草霜是一种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
麝香:麝香是一种香料,也是药材,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的作用。
荆芥穗:荆芥穗是荆芥的穗状花序,可以入药,具有散风解表、止血的作用。
蜈蚣咬伤:被蜈蚣咬伤。
李时珍: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莎草香附子-评注
释名雀头香、草附子、水香棱、水巴戟、水莎、侯莎、莎结,夫须、续根草、地毛。
这段文字是对香附子这一中药材的别名的列举,从这些别名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香附子的认识,以及它在民间传统中的广泛应用。‘雀头香’暗示其形状,‘草附子’则与附子相区别,强调其药用价值,‘水香棱’、‘水巴戟’等则可能与其生长环境和药用特性有关。‘夫须’、‘续根草’、‘地毛’等则是对其生长形态的描述。
气味(根)甘、微寒、无毒。
此句描述了香附子的药性,‘甘’表明其味甜,‘微寒’说明其性质偏凉,‘无毒’则强调其安全性。这些药性描述对于中医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主治未老先衰。用香附子一斤,水浸一夜,取出,擦去毛,炒黄,加茯神(去皮)四两,共研为末,以炼蜜调末为丸,如弹子大。每晨服一丸,降气汤送下。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的一个主要用途,即治疗未老先衰。方中香附子与茯神配伍,体现了中医用药的配伍原则,即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进行组合。此方强调了香附子的补益作用,以及与其他药材的协同作用。
降气汤是用香附子(如上法处理)半两、茯神二两、炙甘草一两半、合煎而成。
降气汤的配方体现了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即通过多种药材的配伍,达到调和气血、补益身体的目的。此方中香附子的用量减少,可能与降气汤的主要作用有关。
此方名‘交感丹’。
方名‘交感丹’表明此方具有调和人体气血、促进交感功能的作用,体现了中医方剂命名的特点。
除了治未老先衰之外,还能治胸痞、拒食、虚冷遗精等症。
此句说明了香附子的多方面用途,不仅限于治疗未老先衰,还涵盖了其他多种病症,反映了香附子的广泛药用价值。
偏正头痛,热气上攻,头目昏眩。
此句描述了香附子治疗头痛、头晕等病症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病症的辨证施治原则。
单用香附子一味,经过去皮、煮、捣、晒、焙之后,研为细末,加炼蜜调成丸子,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碗,煎药至八成服下,妇女用醋汤煎服。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的另一种用法,即单味使用,通过炮制后制成丸子,用于治疗头痛等病症。此法体现了中医对药材的炮制工艺,以及对不同人群用药的个性化处理。
此方名‘一品丸’。
方名‘一品丸’表明此方具有珍贵、特效的特点,反映了中医方剂的命名习惯。
一切气病(胸腹胀满、恶心、气逆、翻酸、烦闷等)。用香附子一斤、缩砂仁八两、炙甘草四两,共研为末,盐开水送服。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气病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气病的认识,以及香附子在治疗气病中的重要作用。
此方名‘快气汤’。
方名‘快气汤’表明此方具有疏肝理气、消除气滞的作用,反映了中医方剂的命名特点。
心腹刺痛。香附子(去毛,焙)二十两、乌药十两、甘草(炒)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盐汤送下。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与其他药材配伍治疗心腹刺痛的应用,体现了中医方剂的配伍原则。
心脾气痛(胸膛软处有一点作痛、俗称心气痛,实乃胃脘有滞所致,或起因于气,或起因于寒)。用香附子醋浸,略炒,研为末;另用高良姜酒洗几次,略炒,也研为末。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心脾气痛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病症的辨证施治原则,以及香附子在治疗心脾气痛中的重要作用。
心腹诸痛(心气痛、腹痛、小腹痛、血气痛等)。用香附子二两、艾叶半两,在醋汤中贞煮熟,去艾叶,炒香附子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心腹诸痛的应用,体现了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以及香附子在治疗心腹诸痛中的重要作用。
此方名‘艾附丸’。
方名‘艾附丸’表明此方具有调和气血、温经止痛的作用,反映了中医方剂的命名特点。
湿肿虚肿。用香附子、艾,加醋煮干,焙三工业区末。以醋、糊调入做成丸子,如梧子大。常服,可使肿水从小便排出。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湿肿虚肿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湿肿虚肿的认识,以及香附子在治疗湿肿虚肿中的重要作用。
又方:香附子一斤,在童便中浸三日,取出,焙干研细,加糊为丸。每服四、五十丸,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湿肿虚肿的另一种用法,体现了中医对药材的炮制工艺,以及对不同病症用药的多样性。
疝气痛。和香附末二钱,空心服,以海藻一钱,煎酒调下,服药后把海藻也吃下去。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疝气痛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疝气痛的认识,以及香附子在治疗疝气痛中的重要作用。
月经不调及其他妇科病。用大香附子(擦去毛)一斤,分作四份:一份醇酒浸,一份酽醋浸,一份盐水浸,一份童便浸。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月经不调及其他妇科病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妇科病的认识,以及香附子在治疗妇科病中的重要作用。
几日后,取出香附子,洗净,晒士,捣烂,微焙为末,加醋煮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酒送下。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月经不调及其他妇科病的具体方法,体现了中医方剂的炮制工艺和用药特点。
此方名‘四制香附丸’。
方名‘四制香附丸’表明此方具有调和气血、调经止痛的作用,反映了中医方剂的命名特点。
重度血崩或五色漏带。用香附子去毛炒焦,研为末,热酒冲二钱,立愈。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重度血崩或五色漏带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血崩、漏带等病症的认识,以及香附子在治疗这些病症中的重要作用。
已昏迷者,服三钱,米汤送下。
此句说明了香附子在治疗昏迷状态下的血崩或漏带病症时的用药量,体现了中医对病情轻重和个体差异的考虑。
安胎顺气。香附子炒后研细,浓煎紫苏汤送服一、二钱。加砂仁亦可。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安胎顺气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妊娠期间用药的谨慎态度,以及香附子在安胎顺气中的重要作用。
此方名‘铁罩散’。
方名‘铁罩散’表明此方具有保护胎气、稳定胎位的作用,反映了中医方剂的命名特点。
妊娠恶阴(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起坐不便,饮食不进)。用香附子二两,藿香叶、甘草各二钱,共研细。每服二钱,开水加盐送下。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妊娠恶阴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妊娠期间病症的认识,以及香附子在治疗妊娠恶阴中的重要作用。
此方名‘二香散’。
方名‘二香散’表明此方具有调和气血、安胎止呕的作用,反映了中医方剂的命名特点。
临产顺胎(怀胎九月或十月时服此,自然顺产)。胜利地附子四两、缩砂仁(炒0)三两、甘草(炙)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临产顺胎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妊娠后期用药的重视,以及香附子在临产顺胎中的重要作用。
产后狂言(血晕妄语。烦渴不止)。用生香附子(去毛)研细。每服二钱,姜、枣煎汤送下。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产后狂言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产后病症的认识,以及香附子在治疗产后狂言中的重要作用。
气郁吐血。用童便调香附末二钱服。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气郁吐血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气郁吐血的认识,以及香附子在治疗气郁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又方:香附子一两、白茯苓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陈粟米汤送下。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气郁吐血的另一种用法,体现了中医对药材的炮制工艺,以及对不同病症用药的多样性。
肺破咯血。用香附子一钱,研细,米汤送服。一天服二次。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肺破咯血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肺病咯血的认识,以及香附子在治疗肺破咯血中的重要作用。
尿血。用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分另煎汤。先服香附汤在王口,后服地榆汤至尽。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尿血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尿血的认识,以及香附子在治疗尿血中的重要作用。
发吵见效,可照此再服。
此句说明了香附子治疗尿血的效果,体现了中医对疗效的观察和总结。
各种下血。用香附子浸童便中一天,取出捣碎,醋拌,焙干,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各种下血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下血的认识,以及香附子在治疗下血中的重要作用。
又方:香附子以醋酒各半煮熟,焙研为末,加黄秫米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国十丸,米汤送下。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各种下血的另一种用法,体现了中医对药材的炮制工艺,以及对不同病症用药的多样性。
一天服二次。
此句说明了香附子治疗各种下血时的用药频率,体现了中医对用药规律的重视。
又方:香附子末二钱,加百草霜、麝香各少许同服,见效很快。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各种下血的另一种用法,体现了中医对药材的炮制工艺,以及对不同病症用药的多样性。
脱肛。用香附子、荆芥穗,等分为末。每取一匙,加水一碗,煎沸十多次后,淋洗患处。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脱肛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脱肛的认识,以及香附子在治疗脱肛中的重要作用。
气郁头痛。用香附(炒)四两、川芎二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茶汤调下。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气郁头痛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头痛的认识,以及香附子在治疗气郁头痛中的重要作用。
常服可防头痛,又可明目。
此句说明了香附子常服可以预防头痛,并具有明目的作用,体现了中医对药物功效的全面认识。
肝虚目痛(冷泪,羞明)。用香附子一两、夏枯草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茶汤送下。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肝虚目痛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眼病的认识,以及香附子在治疗眼病中的重要作用。
突然耳聋。用香附子(瓦炒)研末,早晚各服二钱,萝卜子煎汤送下。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突然耳聋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耳聋的认识,以及香附子在治疗耳聋中的重要作用。
药忌铁器。耳。
此句说明了香附子在炮制和使用过程中应避免与铁器接触,体现了中医对药材炮制和使用的注意事项。
牙痛。和香附子 、艾叶煎汤漱口,同时用香附子末擦牙。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牙痛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牙痛的认识,以及香附子在治疗牙痛中的重要作用。
又方:香附子(炒存性)三两,青盐、生姜各半两,共研为末,每日擦牙。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牙痛的另一种用法,体现了中医对药材的炮制工艺,以及对不同病症用药的多样性。
长期消渴不愈。用香附子一两、白茯苓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陈粟米汤送下。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长期消渴不愈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消渴的认识,以及香附子在治疗消渴中的重要作用。
每天服二次。
此句说明了香附子治疗长期消渴不愈时的用药频率,体现了中医对用药规律的重视。
蜈蚣咬伤。嚼香附涂搽,立效。
此段描述了香附子治疗蜈蚣咬伤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对毒蛇咬伤的认识,以及香附子在治疗毒蛇咬伤中的重要作用。
附方香附为疏肝、理气、解郁的要药。治经行腹痛、月经不调等妇科病,香附也是必用的药物。
此段对香附子的药性进行了总结,指出香附子是疏肝、理气、解郁的要药,在治疗经行腹痛、月经不调等妇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李时珍称本品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可以说是把香附的特点指出来了。
此句引用了李时珍对香附子的评价,进一步强调了香附子在中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治疗气病和妇科病中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