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二十二年-原文
二十二年夏四月,邾隐公自齐奔越,曰:“吴为无道,执父立子。”越人归之,大子革奔越。
冬十一月丁卯,越灭吴。请使吴王居甬东,辞曰:“孤老矣,焉能事君?”乃缢。越人以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二十二年-译文
二十二年夏季四月,邾隐公从齐国逃到越国,说:“吴国行为无道,抓了父亲立了儿子。”越国人接纳了他,太子革逃到了越国。
冬季十一月丁卯日,越国灭了吴国。越国请求让吴王居住在甬东,吴王拒绝说:“我已经老了,怎么能侍奉您呢?”于是自缢而死。越国人将他的尸体带回了越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二十二年-注解
邾隐公:邾国的君主,邾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东省邹城市一带。
吴:春秋时期的吴国,位于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是春秋五霸之一。
越:春秋时期的越国,位于今浙江省一带,与吴国相邻,两国常有战争。
甬东:地名,位于今浙江省宁波市一带,春秋时期属于越国。
缢:上吊自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二十二年-评注
这段文字记载了春秋时期邾隐公逃亡越国以及越国灭吴的历史事件。邾隐公因吴国无道,执父立子,逃亡越国,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邾隐公的逃亡不仅是个人的命运转折,也折射出当时小国在大国争霸中的无奈与困境。
越国灭吴是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越国的崛起和吴国的衰落。吴国曾是春秋五霸之一,但在与越国的长期争霸中逐渐衰落,最终被越国所灭。越国灭吴后,试图让吴王居甬东,但吴王以年老为由拒绝,最终选择自缢。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吴王的尊严与气节,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君主在亡国之际的无奈与悲壮。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大国对小国的控制和影响。邾隐公的逃亡和吴王的自缢,都是当时政治斗争的缩影,反映了诸侯国君主在权力更迭中的命运无常。同时,吴王拒绝越国的安排,选择自缢,也体现了春秋时期君主对尊严和名誉的重视,这种气节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忠义精神的象征。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叙事清晰,语言质朴,符合《左传》一贯的叙事风格。通过对邾隐公和吴王命运的描写,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历史变迁。尤其是吴王自缢的情节,寥寥数语,却充满了悲壮的气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是研究春秋时期诸侯国关系的重要史料。它不仅记录了邾隐公逃亡和越国灭吴的具体事件,还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互动。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