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苦参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苦参-原文

释名亦名苦 、苦骨、地槐、水槐、菟槐、骄槐、野槐、白茎。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热病发狂。用苦参末,加蜜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送下。也可用苦参末二钱,水煎服。

伤寒结胸(伤寒流行时,感病四、五日,胸满痛,大发烧)。用苦参一两,加醋三升,煮成一升二合,服后能吐即愈。

谷疸(头昏、心慌、发黄。这是大病后暴食伤胃所引起)。用苦参二两、龙胆一合,共研为末,加牛胆调药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生大麦煎汁送下。一天服三次。

毒热足肿。用苦参煮酒多擦。

梦遗食减。用苦参三两、白术五两、牡蛎粉四两,共三为末;另取雄猪肚一个,洗净,在沙罐中煮烂,和药捣匀,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四十丸,米汤送下。每天服三次。久服能使身体转健,食量增加,不再梦遗。

饮食中毒。用苦参三两,苦酒一升半,煮成八合,分两次服,取吐即愈。

血痢。用苦参炒焦为末,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汤送下。

脱肛。用苦参、五倍子、陈壁土等分,煎汤洗患处,并以木贼末敷上。

齿缝出血。用苦参一两、枯矾一钱,共研为末。一天擦齿三次,有效。

鼻疮流脓发臭。用苦参、枯矾各一两,生地黄汁三合,加水煎浓,随时滴疮上。

遍身风疹(痛不可忍,涎痰多,夜难睡)。用苦参末一两,另用皂角二两,在水一升中揉滤取汁,瓦器内熬成膏,和药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饭后服,温水送下。

大风癞(按:即麻风)。用苦参五两,切片,浸在酒三斗中,过一个月后,每取取酒饮一合。一天三次。宜常服不断。

又方:苦参末二两,缝在猪肚子中煮熟,把药去掉。病人先饿一天,第二天早晨,饮清水一碗后,即取食猪肚,如吐出,须再吃。过一、二时后,以肉汤调“无忧散”五、六钱服下。有恶物排出时,即为见效。

再服皂角一斤(去皮,去子)煮汁,汁中调入苦参末,另加何首乌末二两、防风末一两半、当归末一两、芍药末五钱、人参末三钱,一起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温酒或茶送下。一天服三次。

同时,还用麻黄、苦参、荆芥煎水洗癞。

又方:治大风癞及热毒、风疮、疥癣等,用苦参(去皮,晒干)一斤、枳壳(麸炒)六两,共研为末,加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一天服三次(白天两次,夜间一次)。

皮肤疥癞,手足坏烂,时出黄水。用苦参三十一两、荆芥穗十六两,共研为末,滴水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送下。

上下诸瘘(或在颈部,或在下部)。用苦参五升,在苦酒一斗中浸泡三、四天后服下。

瘰疬结核。用苦参末四两,加牛膝汁调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热开水送下。

汤火伤。用油调苦参末敷伤处。

赤白带下。用苦参二两、牡蛎粉一两五钱,共研为末;另以雄猪肚一个,在水三碗中煮烂后,再捣成泥,和药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百丸,温酒送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苦参-译文

苦参又名苦、苦骨、地槐、水槐、菟槐、骄槐、野槐、白茎。

味道苦、性质寒、无毒。

主治热病引起的疯狂症状。使用苦参粉末,加入蜜调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丸,用薄荷汤送服。也可以用苦参粉末二钱,用水煎服。

治疗伤寒引起的胸痛(在伤寒流行时,感染四、五天后,胸部胀满疼痛,发烧)。使用苦参一两,加入三升醋,煮成一升二合,服用后能够呕吐即愈。

治疗谷疸(头晕、心慌、发黄。这是大病后暴饮暴食伤胃引起的)。使用苦参二两、龙胆一合,共同研成粉末,加入牛胆调药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丸,用生大麦煎汁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治疗毒热引起的足部肿胀。使用苦参煮酒多次擦拭。

治疗梦遗和食欲减退。使用苦参三两、白术五两、牡蛎粉四两,共同研成粉末;另取雄猪肚一个,清洗干净,在沙罐中煮烂,和药粉捣匀,做成丸子,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四十丸,用米汤送服。一天服用三次。长期服用能使身体变健康,食量增加,不再梦遗。

治疗饮食中毒。使用苦参三两,苦酒一升半,煮成八合,分两次服,取吐即愈。

治疗血痢。将苦参炒焦后研成粉末,加水滴制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五丸,用米汤送服。

治疗脱肛。将苦参、五倍子、陈壁土等量,煎汤清洗患处,并用木贼粉末敷上。

治疗齿缝出血。使用苦参一两、枯矾一钱,共同研成粉末。一天刷牙三次,有效。

治疗鼻疮流脓发臭。使用苦参、枯矾各一两,生地黄汁三合,加水煎浓,随时滴在疮上。

治疗遍身风疹(痛得难以忍受,涎痰多,夜晚难以入睡)。使用苦参粉末一两,另用皂角二两,在一升水中揉搓过滤取汁,在瓦器中熬成膏,和药粉末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饭后服用,用温水送服。

治疗大风癞(按:即麻风)。使用苦参五两,切片,浸泡在三斗酒中,过一个月后,每次取酒一合饮用。一天服用三次。应长期服用不间断。

另一种方法:使用苦参粉末二两,缝在猪肚子里煮熟,去掉药。病人先饿一天,第二天早晨,喝一碗清水后,即食用猪肚,如果呕吐,需要再吃。一、二小时后,用肉汤调“无忧散”五、六钱服用。有恶物排出时,即为见效。再服用去皮去子的皂角一斤煮汁,汁中调入苦参粉末,另加何首乌粉末二两、防风粉末一两半、当归粉末一两、芍药粉末五钱、人参粉末三钱,一起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至五十丸,用温酒或茶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同时,还使用麻黄、苦参、荆芥煎水洗麻风。

另一种方法:治疗大风癞及热毒、风疮、疥癣等,使用苦参(去皮,晒干)一斤、枳壳(麸炒)六两,共同研成粉末,加蜜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温酒送服。一天服用三次(白天两次,夜间一次)。

治疗皮肤疥癞,手足坏烂,时常流出黄水。使用苦参三十一两、荆芥穗十六两,共同研成粉末,加水滴制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茶送服。

治疗上下各种瘘管(或在颈部,或在下部)。使用苦参五升,在苦酒一斗中浸泡三、四天后服用。

治疗瘰疬结核。使用苦参粉末四两,加入牛膝汁调制成丸子,大小如绿豆。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热水送服。

治疗汤火伤。用油调苦参粉末敷在伤口处。

治疗赤白带下。使用苦参二两、牡蛎粉一两五钱,共同研成粉末;另用雄猪肚一个,在水三碗中煮烂后,再捣成泥,和药粉末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一百丸,用温酒送服。

治疗其他疾病,如脱肛、齿缝出血、鼻疮流脓发臭、遍身风疹、大风癞、皮肤疥癞、上下诸瘘、瘰疬结核、汤火伤、赤白带下等,具体方法见上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苦参-注解

苦参:苦参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利尿、杀虫止痒等功效。在中医中,苦参常用于治疗热病、湿毒、皮肤病等。

蜜:蜂蜜是一种天然的甜味剂,具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解毒等功效。在中医中,蜂蜜常用于调和药性,增强药效。

薄荷汤:薄荷汤是一种以薄荷为主要成分的药汤,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热、明目等功效。

伤寒结胸:伤寒结胸是中医术语,指的是伤寒病引起的胸满、疼痛等症状。

谷疸:谷疸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因饮食不当引起的黄疸病,表现为头昏、心慌、发黄等症状。

牛胆:牛胆是牛的胆囊,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明目等功效。

毒热足肿:毒热足肿是指因毒热引起的脚部肿胀。

梦遗食减:梦遗食减是指因梦遗(遗精)而导致的食欲减退。

牡蛎粉:牡蛎粉是牡蛎壳磨成的粉末,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收敛止汗等功效。

雄猪肚:雄猪肚是指公猪的胃,中医认为其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

米汤:米汤是煮米后得到的汤汁,具有养胃健脾、补中益气等功效。

苦酒:苦酒在此处指的是一种含有苦味的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

血痢:血痢是中医术语,指的是腹泻时伴有血液的症状。

五倍子:五倍子是一种昆虫的分泌物,具有收敛止泻、止血、止汗等功效。

陈壁土:陈壁土是指陈旧的墙壁上的泥土,中医认为其具有收敛止血、解毒等功效。

枯矾:枯矾是一种含硫酸铝钾的矿物,具有收敛止泻、解毒等功效。

生地黄汁:生地黄汁是生地黄榨取的汁液,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等功效。

皂角:皂角是一种植物的果实,具有祛风除湿、解毒消肿等功效。

无忧散:无忧散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何首乌末:何首乌末是何首乌磨成的粉末,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等功效。

防风末:防风末是防风磨成的粉末,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等功效。

当归末:当归末是当归磨成的粉末,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等功效。

芍药末:芍药末是芍药磨成的粉末,具有养血调经、止痛等功效。

人参末:人参末是人参磨成的粉末,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安神等功效。

麻黄:麻黄是一种植物,其叶和茎可入药,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等功效。

荆芥:荆芥是一种植物,其全草可入药,具有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等功效。

瘰疬结核:瘰疬结核是中医术语,指的是瘰疬病引起的结核。

汤火伤:汤火伤是指因烫伤或烧伤而引起的皮肤损伤。

赤白带下:赤白带下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女性阴道分泌物异常,颜色呈赤白相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苦参-评注

释名亦名苦、苦骨、地槐、水槐、菟槐、骄槐、野槐、白茎。这一段首先对苦参的别名进行了列举,这些别名反映了苦参在民间不同的认知和使用习惯。苦参作为药用植物,其名称的多样性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植物药性认识的丰富性和地域文化的差异。

气味苦、寒、无毒。这一行描述了苦参的药性。苦味入心,寒性清热解毒,无毒则说明其安全性较高。这种对药材药性的描述,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为后续的药方配伍提供了依据。

主治热病发狂。用苦参末,加蜜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送下。也可用苦参末二钱,水煎服。这里详细介绍了苦参的主治功效和用法。热病发狂是中医中常见的病症,苦参通过清热解毒达到治疗目的。

伤寒结胸(伤寒流行时,感病四、五日,胸满痛,大发烧)。用苦参一两,加醋三升,煮成一升二合,服后能吐即愈。这一段描述了苦参在治疗伤寒结胸中的具体应用。醋具有收敛作用,与苦参合用,增强了清热解毒的效果。

谷疸(头昏、心慌、发黄。这是大病后暴食伤胃所引起)。用苦参二两、龙胆一合,共研为末,加牛胆调药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生大麦煎汁送下。一天服三次。这里介绍了苦参在治疗谷疸中的应用,苦参与龙胆、牛胆等药材配伍,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

毒热足肿。用苦参煮酒多擦。梦遗食减。用苦参三两、白术五两、牡蛎粉四两,共三为末;另取雄猪肚一个,洗净,在沙罐中煮烂,和药捣匀,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四十丸,米汤送下。每天服三次。久服能使身体转健,食量增加,不再梦遗。这两段描述了苦参在治疗毒热足肿和梦遗食减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医的全面调理思想。

饮食中毒。用苦参三两,苦酒一升半,煮成八合,分两次服,取吐即愈。血痢。用苦参炒焦为末,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汤送下。这两段描述了苦参在治疗饮食中毒和血痢中的应用,强调了苦参的解毒功效。

脱肛。用苦参、五倍子、陈壁土等分,煎汤洗患处,并以木贼末敷上。齿缝出血。用苦参一两、枯矾一钱,共研为末。一天擦齿三次,有效。这两段描述了苦参在治疗脱肛和齿缝出血中的应用,反映了中医对局部病症的针对性治疗。

鼻疮流脓发臭。用苦参、枯矾各一两,生地黄汁三合,加水煎浓,随时滴疮上。遍身风疹(痛不可忍,涎痰多,夜难睡)。用苦参末一两,另用皂角二两,在水一升中揉滤取汁,瓦器内熬成膏,和药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饭后服,温水送下。这两段描述了苦参在治疗鼻疮、风疹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大风癞(按:即麻风)。用苦参五两,切片,浸在酒三斗中,过一个月后,每取取酒饮一合。一天三次。宜常服不断。又方:苦参末二两,缝在猪肚子中煮熟,把药去掉。病人先饿一天,第二天早晨,饮清水一碗后,即取食猪肚,如吐出,须再吃。过一、二时后,以肉汤调“无忧散”五、六钱服下。有恶物排出时,即为见效。再服皂角一斤(去皮,去子)煮汁,汁中调入苦参末,另加何首乌末二两、防风末一两半、当归末一两、芍药末五钱、人参末三钱,一起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温酒或茶送下。一天服三次。同时,还用麻黄、苦参、荆芥煎水洗癞。又方:治大风癞及热毒、风疮、疥癣等,用苦参(去皮,晒干)一斤、枳壳(麸炒)六两,共研为末,加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一天服三次(白天两次,夜间一次)。皮肤疥癞,手足坏烂,时出黄水。用苦参三十一两、荆芥穗十六两,共研为末,滴水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送下。上下诸瘘(或在颈部,或在下部)。用苦参五升,在苦酒一斗中浸泡三、四天后服下。瘰疬结核。用苦参末四两,加牛膝汁调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热开水送下。汤火伤。用油调苦参末敷伤处。赤白带下。用苦参二两、牡蛎粉一两五钱,共研为末;另以雄猪肚一个,在水三碗中煮烂后,再捣成泥,和药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百丸,温酒送下。这一大段详细介绍了苦参在治疗大风癞、皮肤疥癞、瘰疬结核等多种疾病中的应用,反映了苦参在古代中医中的重要地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苦参》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19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