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芫花-原文
释名杜芫、赤芫、去水、毒鱼、头痛花、儿草、败华。
根名黄大戟、蜀桑。
气味(花、根)辛、温、有小毒。
主治突发咳嗽。用芫花一升,加水三升煮汁一升,以枣十四枚,放入汁中煮干,一天吃五枚,必愈。
咳嗽有痰。用芫花一两(炒),加水一升,煮开四次,去渣,再加入白糖半斤。每服约一个枣子大的量。
忌食酸咸物。
干呕胁痛(伤寒有时头痛,心下痞满,痛引两胁,干呕短气,汗出而不恶寒)。用芫花(熬过)、甘遂、大戟,等分为末。以大枣十枚、水一升半,煮成八合后,去渣纳药。体壮者服一钱,弱者半钱,清晨服下。能下泻则病除,否则次晨再服药。此方名“十枣汤”。
水肿。用上方(十枣汤)加大黄、甘草五物各一两,大枣十枚,同煮,如法服。
另方:药中再加硭硝一两。
久疟,腹胁坚痛。用芫花(炒)二两,朱砂五钱,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枣汤送下。
水盅胀满。用芫花、枳壳等分,先以醋把芫花煮烂,再加可枳壳煮烂,一起捣匀做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送下。
子宫结块,月经不通。用芫花根三两,锉细,炒黄,研为末。每服一钱,桃仁煎汤调下。泻下恶物即愈。
牙痛难忍,诸药不效。用芫花末擦牙令热。痛定后, 以温水漱口。
痈肿初起。用芫花末和胶涂搽。
痔疮。用芫根一把,捣烂,慢火煎成膏,将丝线于膏内度过,以线系痔,当有微痛的感觉。等痔疮干落后,即以纸捻蘸膏纳入肛门中,可以便痔疮断根。
另方:只捣汁浸线一夜即用,不必熬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芫花-译文
这种植物的名称有杜芫、赤芫、去水、毒鱼、头痛花、儿草、败华。它的根被称为黄大戟、蜀桑。
它的味道(花和根)是辛辣、温热,并且有轻微的毒性。
主要用来治疗突发的咳嗽。使用芫花一升,加水三升,煮成汁一升,然后放入十四枚红枣,煮至汁干,一天吃五枚,肯定能好。如果咳嗽有痰,使用芫花一两(炒),加水一升,煮四次,去渣后,再加入半斤白糖。每次服用大约一个枣子大小的量。忌食酸咸食物。
干呕和胁痛(伤寒有时伴有头痛,心下痞满,疼痛延伸到两侧胁部,干呕,呼吸短促,出汗但不怕冷)。使用芫花(熬过)、甘遂、大戟,等分研成末。用十枚大枣和一升半水,煮成八合后,去渣加入药末。体质强的人服用一钱,体质弱的人服用半钱,清晨服用。如果能够泻下,病就会好,否则第二天早上再服药。这个方子叫做‘十枣汤’。
治疗水肿。在‘十枣汤’的基础上,加入大黄、甘草各一两,大枣十枚,一同煮,按照原来的方法服用。另一个方子:在药中加入一两硭硝。
久疟疾,腹部和胁部疼痛。使用芫花二两(炒),朱砂五钱,共同研成末,加蜜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用枣汤送下。
水腹膨胀。使用芫花和枳壳等分,先用醋煮芫花至烂,再加入枳壳煮烂,一起捣匀做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白汤送下。
子宫有结块,月经不畅通。使用芫花根三两,切碎,炒黄,研成末。每次服用一钱,用桃仁煎的汤调下。泻下恶物后即愈。
牙痛难忍,其他药物无效。使用芫花末擦牙,使其发热。疼痛缓解后,用温水漱口。
痈肿初起。使用芫花末和胶涂搽。
痔疮。使用芫根一把,捣烂,用慢火煎成膏,将丝线在膏中穿过,用线系住痔疮,会有轻微的疼痛感。等痔疮干落后,就用纸捻蘸膏塞入肛门中,可以断根。另一个方子:只将汁液浸泡丝线一夜即可使用,不需要熬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芫花-注解
杜芫:杜芫,又称芫花,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花可入药,具有祛痰、利尿、解毒等功效。
赤芫:赤芫,指芫花的花色为红色,芫花通常为黄色,红色可能指品种或生长状态的特殊表现。
去水:去水,在此处可能指芫花具有利尿作用,有助于排除体内多余水分。
毒鱼:毒鱼,芫花具有毒性,可以用来毒杀鱼类,古代渔民有时使用。
头痛花:头痛花,芫花有缓解头痛的功效,因此得名。
儿草:儿草,可能是古代对芫花的别称,意指这种植物对儿童有益。
败华:败华,指芫花的花朵,有时在药用时也指其全草。
黄大戟:黄大戟,指芫花的根部,黄可能指其颜色或是一种特定品种。
蜀桑:蜀桑,可能指芫花生长的地区,蜀指蜀地,即今天的四川地区。
辛:辛,指味道辛辣,在中医药中常用来描述某些药材的味道。
温:温,指性质温热,中医药中用来描述药物的性质,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有小毒:有小毒,指芫花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需谨慎。
突发咳嗽:突发咳嗽,指突然出现的咳嗽症状。
甘遂:甘遂,一种中药,具有泻下作用,常用于治疗水肿、便秘等。
大戟:大戟,一种中药,具有泻下作用,常用于治疗水肿、便秘等。
十枣汤:十枣汤,是中医药方剂名,由芫花、甘遂、大戟等药材组成,用于治疗水肿、胸水等。
大黄:大黄,一种中药,具有泻下、清热、解毒等功效。
甘草:甘草,一种中药,具有调和药性、解毒、润肺等功效。
硭硝:硭硝,一种中药,具有泻下、清热、解毒等功效。
久疟:久疟,指长期患疟疾。
水盅胀满:水盅胀满,形容身体内部水分过多,感觉膨胀。
子宫结块:子宫结块,指子宫内出现肿块。
月经不通:月经不通,指月经不规律或闭经。
痔疮:痔疮,指肛门和直肠下端的静脉丛曲张形成的肿块。
胶:胶,指黏性物质,此处可能指用于涂抹的黏性药物。
丝线:丝线,指用丝制成的线,此处用于缝合。
纸捻:纸捻,指用纸卷成的细条,此处可能指用于填塞肛门的小纸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芫花-评注
释名杜芫、赤芫、去水、毒鱼、头痛花、儿草、败华。根名黄大戟、蜀桑。
此段文字首先对芫花的多种名称进行了列举,反映了古人对芫花药性的认识。‘杜芫’、‘赤芫’等名称体现了芫花在不同地区或不同药用部位上的称呼差异。‘去水’、‘毒鱼’等名称则揭示了芫花具有利水、杀虫的功效。‘头痛花’、‘儿草’等名称则体现了芫花在民间传说中的药用价值。‘败华’则是对芫花花期的描述,‘黄大戟’、‘蜀桑’则是芫花根的别称。
气味(花、根)辛、温、有小毒。
此句描述了芫花的药性。‘辛’表示芫花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温’则说明其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有小毒’则提示使用时需谨慎。
主治突发咳嗽。用芫花一升,加水三升煮汁一升,以枣十四枚,放入汁中煮干,一天吃五枚,必愈。
此段文字详细描述了芫花治疗突发咳嗽的方法。‘芫花一升’、‘加水三升’等量词的使用,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用量的精确把握。‘煮汁’、‘煮干’等步骤,则反映了古人对药物提取方法的掌握。
咳嗽有痰。用芫花一两(炒),加水一升,煮开四次,去渣,再加入白糖半斤。每服约一个枣子大的量。
此段文字描述了芫花治疗咳嗽有痰的方法。‘炒’字的使用,说明了芫花在使用前需要经过炒制,以去除其毒性。‘煮开四次’则是对煮制芫花过程的详细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物提取工艺的重视。
忌食酸咸物。
此句提示在使用芫花治疗疾病时,需注意饮食禁忌,以免影响药效。
干呕胁痛(伤寒有时头痛,心下痞满,痛引两胁,干呕短气,汗出而不恶寒)。用芫花(熬过)、甘遂、大戟,等分为末。以大枣十枚、水一升半,煮成八合后,去渣纳药。体壮者服一钱,弱者半钱,清晨服下。
此段文字描述了芫花治疗干呕胁痛的方法,并详细说明了药方的组成、用法及用量。‘熬过’、‘等分为末’等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药物炮制和配伍的重视。
能下泻则病除,否则次晨再服药。
此句说明了芫花治疗干呕胁痛的疗效,并提示患者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
此方名“十枣汤”。水肿。用上方(十枣汤)加大黄、甘草五物各一两,大枣十枚,同煮,如法服。
此段文字介绍了“十枣汤”的方名及治疗水肿的方法,体现了古人对方剂名称的重视及方剂配伍的讲究。
另方:药中再加硭硝一两。
此句描述了另一种治疗水肿的方剂,体现了古人对药物配伍的灵活运用。
久疟,腹胁坚痛。用芫花(炒)二两,朱砂五钱,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枣汤送下。
此段文字描述了芫花治疗久疟、腹胁坚痛的方法,体现了古人对疟疾等传染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的探索。
水盅胀满。用芫花、枳壳等分,先以醋把芫花煮烂,再加可枳壳煮烂,一起捣匀做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送下。
此段文字描述了芫花治疗水盅胀满的方法,体现了古人对水肿等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的探索。
子宫结块,月经不通。用芫花根三两,锉细,炒黄,研为末。每服一钱,桃仁煎汤调下。
此段文字描述了芫花根治疗子宫结块、月经不通的方法,体现了古人对妇科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的探索。
泻下恶物即愈。
此句说明了芫花治疗子宫结块、月经不通的疗效。
牙痛难忍,诸药不效。用芫花末擦牙令热。痛定后, 以温水漱口。
此段文字描述了芫花治疗牙痛的方法,体现了古人对口腔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的探索。
痈肿初起。用芫花末和胶涂搽。
此段文字描述了芫花治疗痈肿初起的方法,体现了古人对外科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的探索。
痔疮。用芫根一把,捣烂,慢火煎成膏,将丝线于膏内度过,以线系痔,当有微痛的感觉。等痔疮干落后,即以纸捻蘸膏纳入肛门中,可以便痔疮断根。
此段文字描述了芫根治疗痔疮的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肛肠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方法的探索。
另方:只捣汁浸线一夜即用,不必熬膏。
此句描述了另一种治疗痔疮的方法,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应用方法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