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芦-原文
释名亦名苇、葭。
花名蓬 ,笋名 (音拳)。
初生的苇叫葭,未开花时叫芦,长成后叫苇。
气味(根)甘、寒、无毒。
(笋)小苦、冷、无毒。
(茎、叶)甘、寒、无毒。
(蓬 )甘、寒、无毒。
主治骨蒸肺痿(肺结核)。
用芦根、麦门冬、地骨皮、生姜各十两,梧皮、茯苓各五两,加水二斗,煮成八升,去渣。分五次服。得汗即愈。
心膈气滞,烦闷不下食。
用芦根五两,锉小,加水三大碗,煮取二碗,去渣,温服。
反胃上气。
用芦根、茅根各二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分次服。
霍乱烦闷。
用芦根三钱、麦门冬一钱,水煎服。
又方:芦叶一把,水煎服。
吐血不止。
用芦苇茎外皮烧灰(存性),研细,加蚌粉少许,拌匀。
每服一、二钱,麦门冬汤送下。
三服见产。
肺壅咳嗽,微热。
用芦苇茎(切小)二升,加水二斗,煮成五升,再加桃仁五十枚,薏苡仁、瓜瓣各半升,煮成二升服下,吐出脓血即愈。
此方名“苇茎汤”。
背疮溃烂。
用陈芦叶为末,先以葱椒汤洗净患处,然后把药末敷上。
中鱼、蟹毒。
用芦根煮汁服。
诸般血病。
用芦花、红花、槐花、白鸡冠花、茅花等分,加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芦-译文
它的名字也叫苇、葭。它的花叫做蓬,它的嫩芽叫做(音拳)。刚长出来的苇叫做葭,还没开花的叫做芦,长成之后叫做苇。
它的气味(根)是甜的、寒性的、无毒的。(嫩芽)有点苦、冷性的、无毒的。(茎、叶)是甜的、寒性的、无毒的。(蓬)是甜的、寒性的、无毒的。
它的主要功效是治疗骨蒸肺痿(肺结核)。使用芦根、麦门冬、地骨皮、生姜各十两,梧桐皮、茯苓各五两,加水二斗,煮成八升,去渣。分五次服用。出汗后病就好。
对于心膈气滞,感到烦闷,吃不下东西的情况。使用芦根五两,切碎,加水三大碗,煮成两碗,去渣,温服。
对于反胃上气的情况。使用芦根、茅根各二两,加水四升,煮成两升,分次服用。
对于霍乱引起的烦闷。使用芦根三钱、麦门冬一钱,水煎服。或者用芦叶一把,水煎服。
对于吐血不止的情况。使用芦苇茎的外皮烧成灰(保持原性),研成细末,加少许蚌粉,拌匀。每次服用一、二钱,用麦门冬汤送下。服用三次后病就好。
对于肺热咳嗽,轻微发热的情况。使用芦苇茎(切碎)二升,加水二斗,煮成五升,再加入桃仁五十枚,薏苡仁、瓜瓣各半升,煮成两升服用,吐出脓血后病就好。这个方子叫做‘苇茎汤’。
对于背部的疮溃烂。使用陈旧的芦叶研成末,先用葱椒汤洗净患处,然后将药末敷上。
对于中鱼、蟹毒。使用芦根煮汁服用。
对于各种血病。使用芦花、红花、槐花、白鸡冠花、茅花等分,加水二杯,煎成一杯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芦-注解
苇:苇是指芦苇,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可编席、造纸等,根、茎、叶等部分在中医中也有药用价值。
葭:葭是芦苇的幼苗,特指初生的芦苇,在中医中与芦苇有相似的药用价值。
蓬:蓬是指芦苇的花序,常用于中药,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笋:笋在文中指的是芦苇的嫩茎,也可入药,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的功效。
甘:甘味,中医理论中的五味之一,指味道甜,通常表示药物有补益、调和的作用。
寒:寒性,中医理论中的四气之一,指药物能清热、降火、解毒等作用。
无毒:指药物或食物对人体没有毒性,安全无害。
骨蒸肺痿:骨蒸肺痿是中医术语,指因肺结核等疾病引起的骨蒸潮热和肺痿症状。
梧皮:梧皮是梧桐树的皮,中医中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疼痛等。
茯苓:茯苓是真菌茯苓的菌核,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
反胃上气:反胃上气是指胃气上逆,导致食物反流至喉咙,中医中认为是胃气不和的表现。
霍乱:霍乱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表现为剧烈的呕吐和腹泻。
吐血不止:吐血不止是指连续不断地呕吐血液,中医中认为是血热或气虚所致。
苇茎汤:苇茎汤是中医方剂,以芦苇茎为主要成分,用于治疗肺痈等疾病。
背疮溃烂:背疮溃烂是指背部发生疮口并溃烂的病症。
中鱼、蟹毒:中鱼、蟹毒是指被鱼、蟹等食物中毒的情况。
诸般血病:诸般血病是指各种与血液相关的疾病,如血热、血瘀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芦-评注
释名亦名苇、葭。花名蓬,笋名(音拳)。初生的苇叫葭,未开花时叫芦,长成后叫苇。
此段古文是对芦苇植物及其不同生长阶段的命名进行解释。‘苇’、‘葭’、‘蓬’、‘拳’等词汇的使用,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命名智慧。‘苇’与‘葭’的区别在于生长阶段,‘蓬’则指其花,‘拳’可能是指其笋的形状,这种命名方式不仅方便了人们对芦苇的认识,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敬畏。
气味(根)甘、寒、无毒。(笋)小苦、冷、无毒。(茎、叶)甘、寒、无毒。(蓬)甘、寒、无毒。
此段描述了芦苇不同部分的药性。‘甘’、‘寒’、‘无毒’等词汇,是中医对药材药性的基本描述。芦苇根、笋、茎、叶、花均被描述为具有甘寒无毒的性质,说明它们在中医中被视为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主治骨蒸肺痿(肺结核)。用芦根、麦门冬、地骨皮、生姜各十两,梧皮、茯苓各五两,加水二斗,煮成八升,去渣。分五次服。得汗即愈。
此段介绍了芦苇在中医中的应用。骨蒸肺痿是中医术语,指的是肺结核等疾病。芦苇根与其他药材的配伍,说明芦苇在中医中被视为治疗肺病的常用药物。此方中芦苇根的使用,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即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
心膈气滞,烦闷不下食。用芦根五两,锉小,加水三大碗,煮取二碗,去渣,温服。
此段描述了芦苇根治疗心膈气滞、烦闷不下食的症状。‘锉小’、‘煮取’等词汇,体现了古人对药材处理的细致和严谨,也反映了古人对药材药效的重视。
反胃上气。用芦根、茅根各二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分次服。
此段描述了芦苇根与茅根合用治疗反胃上气的方剂。反胃上气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芦苇根与茅根的合用,说明古人在治疗疾病时注重药材之间的协同作用。
霍乱烦闷。用芦根三钱、麦门冬一钱,水煎服。
此段描述了芦苇根与麦门冬合用治疗霍乱烦闷的方剂。霍乱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此方中芦苇根的使用,再次体现了芦苇在中医中的广泛应用。
吐血不止。用芦苇茎外皮烧灰(存性),研细,加蚌粉少许,拌匀。每服一、二钱,麦门冬汤送下。
此段描述了芦苇茎外皮烧灰治疗吐血不止的方法。‘烧灰’、‘研细’等词汇,说明古人在使用药材时注重其加工处理过程,以确保药效。
肺壅咳嗽,微热。用芦苇茎(切小)二升,加水二斗,煮成五升,再加桃仁五十枚,薏苡仁、瓜瓣各半升,煮成二升服下,吐出脓血即愈。
此段描述了“苇茎汤”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肺壅咳嗽、微热等症状。此方中芦苇茎的使用,说明芦苇在治疗肺病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药材配伍的深入研究。
背疮溃烂。用陈芦叶为末,先以葱椒汤洗净患处,然后把药末敷上。
此段描述了芦叶在治疗背疮溃烂中的应用。‘葱椒汤’的使用,体现了古人在治疗疾病时注重内外兼治的原则。
中鱼、蟹毒。用芦根煮汁服。
此段描述了芦根煮汁治疗鱼、蟹毒的方法。‘煮汁’表明古人在使用药材时注重其提取方式,以确保药效。
诸般血病。用芦花、红花、槐花、白鸡冠花、茅花等分,加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
此段描述了多种花卉合用治疗血病的方剂。‘等分’、‘煎成’等词汇,体现了古人在用药时的严谨态度和对药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