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艾-原文
释名冰台、医草、黄草艾蒿。
气味苦、微温、无毒。
主治流行伤寒(头痛。大烧,脉盛等)。用干艾叶三程式,加水一斗,煮成一程式,一次服完。出汗为好。
妊中作寒(大烧,发斑一由红变黑溺血)。用艾叶一团,如鸡蛋大,加酒三升,煮成二升半,分两次服。
中风口歪。用五寸左右的小竹筒一根,一头插入耳内。
中风口噤。用熟艾灸承浆穴与颊车穴,各五壮。
咽喉肿痛。用嫩艾捣汁,细细咽下。
又方:用艾叶一把,同醋捣烂,敷喉部。
癫痫诸风。用熟艾灸前后阴之间。灸数随年岁增减。
小儿撮口脐风。用艾叶烧灰。满填脐中,外用布缚定。
或用蒜盖脐部,隔蒜用艾绒灸之。
肛烂(病人齿失色,舌变白,喜睡如痴,或下痢。肛被虫蚀,烂见肠了,便难救。此病古称狐惑)。用艾在管中烧着,熏下部令烟直达患处。
艾中加少放雄黄一财烟熏,效果更好。
头风面疮,痒出黄水。用艾二两,加醋一升,煎成浓汁,摊纸上贴疮,一天换二、三次。
蛔虫病(心痛如刺,口吐清水)。用白熟艾一升,加水三升,煮成一程式内服,能把虫吐出。
又方:取生艾捣汁,天明时,先吃一点香甜食品,随好服艾汁一程式,可把虫打下。
白痢。用陈艾四两、干姜(炮)三两,共研为末,加醋煮陈米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久痢。用艾叶、陈皮等分,煎服。
也可用这两味药共研为末,加酒煮烂饭成丸子。每服二、三十丸,盐汤送下。
痔疮。先用槐柳汤洗过,再以艾灸七壮。血秽泻后即愈。
妊娠下血。用艾叶三两,芎穷、甘草各二两,当归、地黄各三两,芍药四两,放入水五升、清酒五升中煮成三升,再加阿胶二两令化尽。每服一升。日服三次,此方中“胶艾汤”。
胎动(或腰痛,或抢心,或下血,或倒产,子列腹中)。用艾叶一团,如鸡蛋大,加酒四升煮成二升,分二次服。
妇女崩中,血出不止。用熟艾一团,如鸡蛋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水五碗,同煎服(先煮艾、姜至二碗半,倒出药汁,加阿胶化开,分三次服,一天服尽)。
产后下血。用干艾叶、老生姜各半两,煎浓汤服。
忽然吐血。用熟艾三团,加水五程式煮成二程式,服。
又方:熟艾烧灰。取二钱,水送服。
盗汗不止。用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加水一杯煎至作诚,临时温服。
水眼肿痛。用艾烧烟,将碗盖住,过会,刮取碗内烟煤,以温水调匀洗眼,水中加一点黄连汁更好。
脸上黑痣。用艾灰、桑灰各三程式,淋水循环几次取汁,浓煎成膏。常取少许敷痣上,能便痣烂脱。
鹅掌风。用艾四至五两,加水四至五碗,煮五、六滚,倒入大口瓶内,将手心放在瓶口上,让热气熏。
水冷,热后再熏。极为有效。
小儿烂疮。用艾叶烧灰敷搽。
疔疮肿毒。用艾蒿一担营业税灰。淋水取汁,以一、二合调和石灰成糊,先用针刺疮至痛,再点药,三遍后见效。
背疮初发。在患处先贴上湿纸,先变干的地方是疮头,用艾烘灸,不计壮数。
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毒即消散。
如不散,也不能内攻了。此方被赞为神方。
虫蛇咬伤。用艾灸几壮,有效。
风虫牙痛。化蜡少许,摊在纸上,铺,艾一层,卷纸成筒,烧烟熏鼻。
又用口呵吸烟气,即可止疼消肿。
附方艾的功用是温气血、逐寒湿、调经安胎。
但艾性至热,不可久服。
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可用熟艾装布袋中,兜着脐腹,便觉温适。
患寒湿脚气的人,把艾放在补救内,疗效也很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艾-译文
艾草的名称有冰台、医草、黄草艾蒿。
它的味道是苦的,微温,没有毒性。
主要治疗流行性伤寒(头痛,高烧,脉搏跳动强烈等)。使用三把干艾叶,加水一斗,煮成一碗,一次服完。出汗为好。孕妇受寒(高烧,皮肤出现斑点,由红变黑,尿血)。使用一团艾叶,大小如鸡蛋,加酒三升,煮成二升半,分两次服。中风后口歪。用五寸左右的小竹筒一根,一头插入耳内。中风后口紧闭。用成熟的艾叶灸承浆穴和颊车穴,各五次。咽喉肿痛。用嫩艾叶捣汁,慢慢咽下。另一种方法:用一把艾叶,与醋一起捣烂,敷在喉咙上。癫痫和各种风病。用成熟的艾叶灸前后阴部之间。灸的次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减。小儿撮口脐风。用艾叶烧灰。满满地填满脐中,外面用布绑紧。或者用蒜覆盖脐部,隔蒜用艾绒灸。肛门溃烂(病人牙齿变色,舌头变白,喜欢睡觉像痴呆,或者下痢。肛门被虫蚀,溃烂可见肠道,病情难以救治。这种病古称狐惑)。用艾在管中烧着,熏下部,让烟直达患处。艾中加少许雄黄,烟熏效果更好。头风和面部疮痈,痒出黄水。用二两艾叶,加一升醋,煎成浓汁,摊在纸上贴在疮上,一天换二、三次。蛔虫病(心痛如刺,口吐清水)。用一升白熟艾,加水三升,煮成一碗,内服,能将虫吐出。另一种方法:取生艾捣汁,天明时,先吃一点甜食,随后服用一碗艾汁,可以把虫打下。白痢。用四两陈艾、三两干姜(炮制后),共同研成末,加醋煮陈米糊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每次七十丸,空腹服用,用米汤送下。久痢。用艾叶和陈皮等量,煎服。也可以将这两味药共同研成末,加酒煮烂饭成丸子。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盐汤送下。痔疮。先用槐柳汤清洗,再用艾灸七次。血污泻后即愈。妊娠下血。用三两艾叶,二两川芎、甘草,三两当归、地黄,四两芍药,放入五升水、五升清酒中煮成三升,再加二两阿胶使其完全溶解。每次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这个方子中包含‘胶艾汤’。胎动(或腰痛,或抢心,或下血,或倒产,胎儿在腹中)。用一团艾叶,大小如鸡蛋,加四升酒煮成二升,分两次服。妇女崩漏,出血不止。用一团成熟的艾叶,大小如鸡蛋,半两炒阿胶(研成末),一钱干姜,五碗水,一起煎服(先煮艾、姜至二碗半,倒出药汁,加阿胶化开,分三次服,一天服完)。产后下血。用半两干艾叶、半两老生姜,煎浓汤服用。突然吐血。用三团成熟的艾叶,加水五程式煮成二程式,服用。另一种方法:成熟的艾叶烧灰。取二钱,用水送服。盗汗不止。用二钱熟艾、三钱白茯神、三个乌梅,加水一杯煎至浓稠,临时温服。水眼肿痛。用艾烧烟,将碗盖住,过一会儿,刮取碗内烟灰,用温水调匀洗眼,水中加一点黄连汁更好。脸上黑痣。用艾灰、桑灰各三程式,淋水循环几次取汁,浓煎成膏。经常取少许敷在痣上,可以使痣烂掉。鹅掌风。用四至五两艾,加水四至五碗,煮五、六滚,倒入大口瓶内,将手心放在瓶口上,让热气熏。水冷了,热后再熏。非常有效。小儿烂疮。用艾叶烧灰敷擦。疔疮肿毒。用一担艾蒿烧灰。用水取汁,用一、二合与石灰调和成糊,先用针刺疮至痛,再敷药,三次后见效。背疮初发。在患处先贴上湿纸,先变干的地方是疮头,用艾烘灸,不计壮数。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毒即消散。如果不消散,也不能内攻了。这个方子被誉为神方。虫蛇咬伤。用艾灸几次,有效。风虫牙痛。化少许蜡,摊在纸上,铺一层艾,卷成筒,烧烟熏鼻。又用口吹吸烟气,即可止疼消肿。
附方:艾的功效是温补气血、驱除寒湿、调和月经、安胎。但艾性极热,不可长期服用。老年人丹田气弱,腹部畏冷,可以用熟艾装在布袋中,绑在腹部,就会感到温暖舒适。患有寒湿脚气的人,把艾放在鞋垫里,疗效也很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艾-注解
冰台:古代对艾草的别称,因艾草在冬季仍能生长,如同冰中的台座般坚韧。
医草:古代对艾草的称呼,意指艾草具有药用价值。
黄草:指艾草的颜色,艾草成熟时呈黄色。
艾蒿:艾草的别称,指艾草的全草。
伤寒:中医病名,指感受寒邪所引起的疾病,症状包括头痛、发热、脉浮等。
程式:古代量度容积的器具,一程式相当于一定的容量。
妊中作寒:指孕妇感受寒邪。
中风口歪:指中风后口角歪斜。
中风口噤:指中风后口不能闭合。
承浆穴:人体穴位,位于下颌前下方。
颊车穴:人体穴位,位于下颌角前下方。
咽喉肿痛:指咽喉部肿胀疼痛。
癫痫:中医病名,指突然意识丧失、全身抽搐等症状的疾病。
撮口脐风:指婴儿因感受风寒而引起的口唇紧闭、不能哺乳的疾病。
肛烂:指肛门周围溃烂。
狐惑:古代对肛门周围溃烂的称呼。
头风面疮:指头部和面部风邪引起的皮肤病。
蛔虫病:中医病名,指肠道寄生虫病。
白痢:中医病名,指大便呈白色或淡黄色的腹泻。
久痢:指长期腹泻。
痔疮:指肛门和直肠下端的静脉曲张。
槐柳汤:指用槐花和柳叶煮成的汤,用于清洗。
芎穷:即川芎,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甘草: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当归:中药材,具有补血调经的功效。
地黄:中药材,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芍药:中药材,具有养血调经的功效。
阿胶:中药材,具有补血润燥的功效。
胶艾汤: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妇女崩漏、胎动不安等。
胎动:指孕妇感觉胎儿在腹中活动。
崩中:指妇女月经过多或不规则出血。
丹田:中医术语,指人体下腹部的一个穴位,与肾脏有关。
脚气:中医病名,指足部出现的疾病,如脚部肿胀、疼痛等。
艾: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叶可入药,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等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艾-评注
释名冰台、医草、黄草艾蒿。
这一句是对艾草的别称进行解释,其中‘冰台’可能源于艾草在冬季依然生长,给人以坚韧不拔的印象;‘医草’则直接点明了艾草的药用价值;‘黄草’和‘艾蒿’则是艾草的常见称呼。这些别称不仅丰富了艾草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古人对艾草特性的认知。
气味苦、微温、无毒。
这句话对艾草的药性进行了描述。‘苦’味在中医理论中通常与清热解毒相关,‘微温’则表明艾草性温,适合温经散寒,‘无毒’则说明艾草相对安全,适合长期使用。
主治流行伤寒(头痛。大烧,脉盛等)。用干艾叶三程式,加水一斗,煮成一程式,一次服完。出汗为好。
此句介绍了艾草在治疗流行性感冒方面的应用。‘流行伤寒’指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流感,而艾草煎煮后服用,通过发汗达到治疗的效果,体现了中医治病的特色。
妊中作寒(大烧,发斑一由红变黑溺血)。用艾叶一团,如鸡蛋大,加酒三升,煮成二升半,分两次服。
这里提到了艾草在治疗孕妇感冒方面的应用,以及具体的煎煮和服用方法。‘妊中作寒’指孕妇感冒,艾草与酒同煮,可能是为了增强药效,同时也体现了中医在孕妇用药上的谨慎。
中风口歪。用五寸左右的小竹筒一根,一头插入耳内。
此句描述了艾草在治疗中风后遗症中的应用,通过艾草的熏蒸作用来改善症状,体现了中医在治疗疾病时的整体观念。
艾中加少放雄黄一财烟熏,效果更好。
这句话说明了在艾草的熏烟中加入雄黄可以增强疗效,这反映了中医在用药上的灵活性和经验积累。
附方艾的功用是温气血、逐寒湿、调经安胎。但艾性至热,不可久服。
此句总结了艾草的主要功效和注意事项。艾草具有温经散寒、调经安胎的作用,但因其性热,不宜长期服用,体现了中医用药的辩证思想。
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可用熟艾装布袋中,兜着脐腹,便觉温适。
这句话描述了艾草在治疗老年人寒症中的应用,通过艾草的温热作用来改善症状,体现了中医在治疗老年病时的针对性。
患寒湿脚气的人,把艾放在补救内,疗效也很好。
此句说明了艾草在治疗寒湿脚气方面的应用,反映了艾草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方面的广泛应用。
此方被赞为神方。
这句话表明了艾草在治疗某些疾病时的显著疗效,体现了古人对艾草的推崇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