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胡芦巴

作者: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号珍堂,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历尽多年游历,广泛采集药材,深入研究医药,尤其是中药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代表作《本草纲目》凝聚了他毕生的医学和药物学研究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明代(1596年)。

内容简要:《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多年的实地考察、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完成的,是一部集药物学、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巨著。全书共分为16个部类,收录了1892种药物,其中包括动植物、矿物以及其性味、功能、用途等。李时珍不仅在书中详细列出了药材的种类与功效,还通过考证历代本草书籍中的错误,为中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草纲目》在医学界的影响巨大,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还被多国的医学界所尊重,成为世界中医药的宝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胡芦巴-原文

释名亦名苦豆。

主治小肠气痛。

用胡芦巴炒过,研细。

每服二钱,茴香酒送下。

肾脏虚冷,腹胁胀满。

用胡芦巴(炒)二两,熟附子、硫磺各七钱五分,共研为末,加酒煎曲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至四十丸,盐汤送下。

疝瘕。

用胡芦巴(酒浸,晒)四两、荞麦面(炒)四两、小茴香一两,共研为末,加酒、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酒或盐汤送下。

服至两月后,大便出血脓,表示病根已经除去。

偏坠或小肠疝气。

用沉香、木香各半两,胡芦巴(酒浸,炒)、小茴香(炒)各二两,共研为末,加酒、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至七十丸,盐酒送下。

此方名“沉香内消丸”。

寒湿脚气(腿膝疼痛,行走无力)。

用胡芦巴(酒浸一夜后焙干)、破故纸(炒香)各四两,共研为末;

另取木瓜一个,切顶去瓤,放药入瓜内填满,将顶合上,蒸至极熟,然后捣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小腹有可动硬块,痛不可忍。

用胡芦巴八钱,茴香六钱,巴戟(去心)、川乌头(炮,去皮)各二钱,楝实(去核)四钱,吴茱萸五钱,一起炒成细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小儿五丸,盐酒送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胡芦巴-译文

这种草药的名字也叫做苦豆。

它的主要功效是治疗小肠气痛。使用胡芦巴炒过后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茴香酒送服。

对于肾脏虚冷和腹部两侧胀满的情况,使用胡芦巴(炒)二两,熟附子、硫磺各七钱五分,混合磨成粉末,加入酒煎成的曲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至四十丸,用盐汤送服。

对于疝瘕(一种腹部疾病),使用胡芦巴(酒浸泡后晒干)四两、荞麦面(炒)四两、小茴香一两,混合磨成粉末,加入酒和糊混合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服用,可以用盐酒或盐汤送服。服用两个月后,如果大便中出现出血脓,表示病根已经去除。

对于偏坠或小肠疝气,使用沉香、木香各半两,胡芦巴(酒浸泡后炒)、小茴香(炒)各二两,混合磨成粉末,加入酒和糊混合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至七十丸,用盐酒送服。这个方子叫做‘沉香内消丸’。

对于寒湿脚气(腿膝疼痛,行走无力),使用胡芦巴(酒浸泡一夜后烘干)四两、破故纸(炒香)四两,混合磨成粉末;再取一个木瓜,切掉顶部去掉果肉,将药粉放入木瓜内填满,将顶部合上,蒸至非常熟透,然后捣烂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服用,用温酒送服。

对于小腹有可以移动的硬块,疼痛难以忍受的情况,使用胡芦巴八钱,茴香六钱,巴戟(去心)、川乌头(炮制去皮)各二钱,楝实(去核)四钱,吴茱萸五钱,一起炒成细末,加入酒和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五丸,小儿服用五丸,用盐酒送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胡芦巴-注解

苦豆:苦豆,古称苦豆子,是一种中药材,学名为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功效。

小肠气痛:小肠气痛,中医术语,指小肠部位出现的疼痛症状,多与饮食不当、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胡芦巴:胡芦巴,中药材,学名为胡芦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具有温肾助阳、止痛的功效。

茴香:茴香,中药材,学名为小茴香(Foeniculum vulgare),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

熟附子:熟附子,中药材,为附子经过炮制后的产品,具有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

硫磺:硫磺,中药材,具有温肾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

酒煎曲糊:酒煎曲糊,中药制剂方法,指用酒煎煮药曲制成的糊状物,具有调和药性、增强药效的作用。

丸子:丸子,中药制剂形式之一,将药物研成粉末后,加入适量的辅料制成球形。

梧子:梧子,古代计量单位,相当于现代的豆粒大小。

疝瘕:疝瘕,中医术语,指因寒湿所致的腹股沟部位出现的肿块和疼痛。

荞麦面:荞麦面,由荞麦磨成的面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功效。

破故纸:破故纸,中药材,学名为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具有温肾壮阳、固精缩尿的功效。

木瓜:木瓜,中药材,学名为木瓜(Carica papaya),具有舒筋活络、化湿和中、消食健胃的功效。

巴戟:巴戟,中药材,学名为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具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的功效。

川乌头:川乌头,中药材,学名为川乌(Aconitum carmichaelii),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

楝实:楝实,中药材,学名为楝子(Melia azedarach),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功效。

吴茱萸:吴茱萸,中药材,学名为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

盐汤:盐汤,用盐溶解于水中制成的汤剂,具有调和药性、增强药效的作用。

寒湿脚气:寒湿脚气,中医术语,指因寒湿侵袭导致的脚部不适,表现为腿膝疼痛、行走无力等症状。

盐酒:盐酒,用盐溶解于酒中制成的饮料,具有调和药性、增强药效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胡芦巴-评注

释名亦名苦豆。这一句点明了胡芦巴的别称,苦豆,反映了古人对药材命名时,往往结合其味道、外观或药效等特点。

主治小肠气痛。用胡芦巴炒过,研细。每服二钱,茴香酒送下。此句说明了胡芦巴的主治功能,即治疗小肠气痛,并详细描述了用药方法和剂量,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应用的精确性。

肾脏虚冷,腹胁胀满。用胡芦巴(炒)二两,熟附子、硫磺各七钱五分,共研为末,加酒煎曲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四十丸,盐汤送下。此段文字中,胡芦巴与其他药材的配伍,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通过多种药材的协同作用,治疗肾脏虚冷和腹胁胀满。

疝瘕。用胡芦巴(酒浸,晒)四两、荞麦面(炒)四两、小茴香一两,共研为末,加酒、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酒或盐汤送下。服至两月后,大便出血脓,表示病根已经除去。此段描述了治疗疝瘕的方法,通过酒浸、晒干等处理方式,增强了药材的药效,同时,对治疗效果的观察也体现了古人对疾病恢复的细致关注。

偏坠或小肠疝气。用沉香、木香各半两,胡芦巴(酒浸,炒)、小茴香(炒)各二两,共研为末,加酒、糊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盐酒送下。此方名“沉香内消丸”。此段介绍了治疗偏坠或小肠疝气的方法,沉香内消丸的命名,既体现了方剂的独特性,也揭示了其治疗机理。

寒湿脚气(腿膝疼痛,行走无力)。用胡芦巴(酒浸一夜后焙干)、破故纸(炒香)各四两,共研为末;另取木瓜一个,切顶去瓤,放药入瓜内填满,将顶合上,蒸至极熟,然后捣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此段详细描述了治疗寒湿脚气的方法,通过药食同源的方式,将药材与食物相结合,增强了药效,体现了古人对药物应用的灵活性。

小腹有可动硬块,痛不可忍。用胡芦巴八钱,茴香六钱,巴戟(去心)、川乌头(炮,去皮)各二钱,楝实(去核)四钱,吴茱萸五钱,一起炒成细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儿五丸,盐酒送下。此段描述了治疗小腹硬块的方法,通过多种药材的配伍,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时,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的特点。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本草纲目-草部-胡芦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317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