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二十七年-原文
二十七年春,越子使后庸来聘,且言邾田,封于骀上。
二月,盟于平阳。三子皆从。
康子病之,言及子赣,曰:“若在此,吾不及此夫。”
武伯曰:“然。何不召?”
曰:“固将召之。”
文子曰:“他日请念。”
夏四月己亥,季康子卒。公吊焉,降礼。
晋荀瑶帅师伐郑,次于桐丘。
郑驷弘请救于齐。
齐师将兴,陈成子属孤子,三日朝。
设乘车两马,系五邑焉。
召颜涿聚之子晋,曰:“隰之役,而父死焉。以国之多难,未女恤也。今君命女以是邑也,服车而朝,毋废前劳。”
乃救郑。
及留舒,违穀七里,穀人不知。
及濮,雨,不涉。
子思曰:“大国在敝邑之宇下,是以告急。今师不行,恐无及也。”
成子衣製,杖戈,立于阪上,马不出者,助之鞭之。
知伯闻之,乃还,曰:“我卜伐郑,不卜敌齐。”
使谓成子曰:“大夫陈子,陈之自出。陈之不祀,郑之罪也。故寡君使瑶察陈衷焉。谓大夫其恤陈乎?若利本之颠,瑶何有焉?”
成子怒曰:“多陵人者皆不在,知伯其能久乎?”
中行文子告成子曰:“有自晋师告寅者,将为轻车千乘,以厌齐师之门,则可尽也。”
成子曰:“寡君命恒曰:‘无及寡,无畏众。’虽过千乘,敢辟之乎?将以子之命告寡君。”
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公患三桓之侈也,欲以诸侯去之。
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间。
公游于陵阪,遇孟武伯于孟氏之衢,曰:“请有问于子,余及死乎?”
对曰:“臣无由知之。”
三问,卒辞不对。
公欲以越伐鲁,而去三桓。
秋八月甲戌,公如公孙有陉氏,因孙于邾,乃遂如越。
国人施公孙有山氏。
悼之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
未至,郑驷弘曰:“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
乃先保南里以待之。
知伯入南里,门于桔柣之门。
郑人俘酅魁垒,赂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
将门,知伯谓赵孟:“入之。”
对曰:“主在此。”
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
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
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惎知伯,遂丧之。
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二十七年-译文
二十七年春天,越国的君主派遣后庸来访问,并且讨论邾国的田地,将其封在骀上。
二月,在平阳举行盟会。三位大夫都跟随。
康子对此感到不安,提到子赣,说:“如果他在这里,我就不会到这个地步。”
武伯说:“是的。为什么不召他来?”
康子说:“本来就要召他来的。”
文子说:“以后请记住。”
夏季四月己亥日,季康子去世。君主前去吊唁,降低了礼仪规格。
晋国的荀瑶率领军队攻打郑国,驻扎在桐丘。
郑国的驷弘向齐国请求救援。
齐国的军队准备出发,陈成子召集孤儿,三天后上朝。
准备了两匹马拉的乘车,系上五个城邑的旗帜。
召见颜涿聚的儿子晋,说:“在隰地的战役中,你的父亲战死了。因为国家多难,没有照顾你。现在君主命令你管理这个城邑,乘坐车马上朝,不要废弃以前的功劳。”
于是去救援郑国。
到了留舒,距离穀地七里,穀地的人不知道。
到了濮地,下雨,无法渡河。
子思说:“大国就在我们国家的屋檐下,所以我们才告急。现在军队不动,恐怕来不及了。”
成子穿上战衣,手持戈,站在山坡上,马不前进的,就帮助鞭打它们。
知伯听说后,就撤退了,说:“我占卜攻打郑国,没有占卜与齐国为敌。”
派人告诉成子说:“大夫陈子,是陈国的后代。陈国没有祭祀,是郑国的罪过。所以我们的君主派我来调查陈国的情况。大夫您会关心陈国吗?如果利益的根本被颠覆,我还有什么呢?”
成子愤怒地说:“经常欺负人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知伯能长久吗?”
中行文子告诉成子说:“有从晋国军队来报告寅的人,说将用一千辆轻车,堵住齐国军队的门,就可以全部消灭他们。”
成子说:“我们的君主命令我说:‘不要欺负少数,不要害怕多数。’即使超过一千辆,我敢躲避吗?我会把您的命令报告给我们的君主。”
文子说:“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会失败。君子的谋划,开始、中间、结束都要考虑周全,然后再行动。现在我们三不知就行动,不是很难吗?”
君主担心三桓的奢侈,想用诸侯的力量除掉他们。
三桓也担心君主的妄为,所以君臣之间有很多隔阂。
君主在陵阪游玩,在孟氏的街道上遇到孟武伯,说:“请问你,我会死吗?”
孟武伯回答说:“臣下无法知道。”
问了三次,最终没有回答。
君主想用越国来攻打鲁国,除掉三桓。
秋季八月甲戌日,君主去了公孙有陉氏,因为孙在邾国,于是去了越国。
国人施舍给公孙有山氏。
悼公四年,晋国的荀瑶率领军队包围郑国。
还没有到达,郑国的驷弘说:“知伯固执而好胜,早点投降,就可以行动了。”
于是先保住南里等待他们。
知伯进入南里,在桔柣的门前。
郑国人俘虏了酅魁垒,用知政贿赂他,他闭口不言而死。
将要进门,知伯对赵孟说:“进去。”
赵孟回答说:“主人在此。”
知伯说:“丑恶而没有勇气,怎么能做儿子?”
赵孟回答说:“因为能忍受耻辱,或许不会伤害赵家吧。”
知伯不改,赵襄子因此怨恨知伯,最终失去了他。
知伯贪婪而固执,所以韩、魏反过来失去了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二十七年-注解
越子:越国的君主,这里指越王勾践。
后庸:越国的使者,具体身份不详。
邾田:邾国的田地,邾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骀上: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邾国的一个地方。
平阳:地名,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地方。
康子:季康子,鲁国的贵族,季孙氏的代表人物。
子赣:孔子的弟子子贡,名端木赐,字子赣。
武伯:孟武伯,鲁国的贵族,孟孙氏的代表人物。
文子:中行文子,晋国的贵族,中行氏的代表人物。
季康子:鲁国的贵族,季孙氏的代表人物。
荀瑶:晋国的贵族,智氏的代表人物,智伯瑶。
郑驷弘:郑国的贵族,驷氏的代表人物。
陈成子:齐国的贵族,陈氏的代表人物。
颜涿聚:齐国的大夫,颜氏的代表人物。
隰之役:隰地之战,齐国与晋国之间的一场战役。
留舒: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齐国的一个地方。
濮:地名,春秋时期的一个地方,可能是齐国的一个地方。
子思:孔子的孙子,名孔伋,字子思。
知伯:晋国的贵族,智氏的代表人物,智伯瑶。
赵孟:晋国的贵族,赵氏的代表人物,赵襄子。
韩、魏:晋国的两个贵族家族,韩氏和魏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哀公-哀公二十七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
首先,越国派遣使者后庸到鲁国进行聘问,并提及邾国的田地问题,这表明越国在春秋时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诸侯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其次,鲁国的季康子、孟武伯和中行文子之间的对话,反映了鲁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贵族之间的矛盾。季康子对子赣的怀念,暗示了子赣在鲁国政治中的重要地位。
晋国的荀瑶率军攻打郑国,郑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派陈成子率军救援。这一系列事件展示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军事同盟和外交策略。陈成子对颜涿聚之子的任命,体现了齐国对功臣后代的重视。
晋国的智伯瑶在攻打郑国时表现出贪婪和刚愎自用的性格,最终导致韩、魏两家的反叛,智氏因此灭亡。这一事件揭示了春秋时期贵族家族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鲁国的公室与三桓之间的矛盾也在文中有所体现。公室试图借助越国的力量削弱三桓的势力,而三桓则对公室的妄动感到担忧。这种君臣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政治动荡。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生动地描绘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展示了当时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和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